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桩基础的测试与检测全

桩基础的测试与检测全

4)当地下室是用具有底板、顶板、外墙和若 干纵横内隔墙构成的箱型基础时,可满堂布桩, 或按桩网轴线布桩。由于箱形基础的刚度很大, 能有效的调整不均匀沉陷,因此这种桩基础适 用于任何软弱、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任何结构 形式的上部建筑物。
4
桩的作用:
1)通过桩的侧面和土的接触,将荷载传递 给桩周土体,或者将荷载传递给深层的 岩层、砂层或坚硬的黏土层,从而获得 很大的承载能力以支撑重型建筑物。
13
桩基质量通病
灌注桩质量通病 ( 钻(冲)孔灌注桩; 沉管灌注桩; 人工挖孔桩
预制桩质量通病; 钢桩; 混凝土预制桩1415 Nhomakorabea16
17
混凝土预制桩质量通病(续)
(6)桩间距过小,打桩引起的挤土效应使后打的桩 难于打入或使地面隆起,导致桩上浮,影响桩 的端承力。
(7)在较厚的黏土、粉质黏土层中打桩,如果停 歇时间过长,或在砂层中短时间停歇,土体固 结、强度恢复后桩就不易打人,此时如硬打, 将击碎桩头,使沉桩无法进行。
11
1.2端阻影响分析 1) 相对位移 2) 持力层选择 3) 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4) 尺寸效应问题
1.3破坏模式 1)整体(局部)剪破 2)刺入破坏 3)台阶状破坏
12
2.竖向抗拔荷载作用下的单桩
桩的抗拔承载力由桩侧阻力和桩身重 力以及桩端真空吸力组成.
3.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单桩 按桩土相对刚度分为两类: 一类是刚性短桩(ah<2.5) 另一类是弹性长桩(ah>4.0) (2.5<ah<4.0)称为有限长度中长桩
桩。
7
我国桩基工程发展特点
我国桩基工程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很高的水平。 其原因是:
(1)我国地质条件多样; (2)我国建设规模巨大。 与国际上桩基工程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桩基工程
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下列特点: (1)桩型多; (2)模型试验和原形试验规模大; (3)被规范认可; (4)成果显著。
(1)完整性检测
A)至少1根;
B)不少于20%,10根
C) 不少于10%; D)不少于10%,10根
(2)承载力检测
A)不少于1%,3根; B)不少于 5%,5根
2 检测程序及相关技术内容
1接受委托 2调查、资料收集 3制定检测方案与前期准备 4现场检测、数据分析与验证,扩大
检测 5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22
23
3制定检测方案与前期准备 1、检测开始时间的确定 2、抽样规则与检测数量 3、检测的仪器设备
24
1开始检测时间的确定
第5章 桩基础的测试与检测
§5.1 概述 §5.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5.3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 §5.4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5.5 桩基的低应变动测 §5.6 基桩的高应变动测 §5.7 Osterberg试桩法和静动试桩法 思考题
1
§5.1 概述
桩基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桩基础是由承台将若干根桩的顶部连接 成整体,以共同承受荷载的一种深基础。 其承台的结构形式和桩的布设方式也有 很多类型,可根据上部结构的特点、地 质条件和施工条件选用。
2)对于液化的地基,为了在地震时仍保持 建筑物的安全,通过桩穿过液化土层, 将荷载传给稳定的不液化土层。
5
3)桩基具有很大的竖向刚度,因而采用桩 基础的建筑物,沉降比较小,而且比较 均匀,可以满足对沉降要求特别高的上 部结构的安全需要和使用要求。
4)桩具有很大的侧向刚度和抗拔能力,能 抵抗台风和地震引起的巨大水平力、上 拔力和倾覆力矩,保持高耸结构物和高 层建筑的安全。
5)改变地基基础的动力特性,提高地基基 础的自振频率,减小振幅,保证机械设 备的正常运转。
6
桩的应用历史
在距离今天12000年前的智利古文化遗址 中发现了桩的雏形。
我国陕西半坡村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 证实7000年前就开始采用木桩。
19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铸铁板桩。 19世纪末期,出现了灌注混凝土桩。 20世纪初,出现钢桩和钢筋混凝土预制
8
桩基的分类
按制桩材料分类: 木桩;混凝土桩;钢桩;组合桩。 按成桩时对地基土的影响程度分类: 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挤土桩。 按桩的功能分类: 抗压桩;抗拔桩;水平受荷桩。 按成桩方法分类: 打(压)入桩;就地灌注桩。
9
桩基的承载机理
总体上按竖向受荷与水平受荷两种工况 来分析桩的承载性状。
18
检测基本规定 1:概述 2:检测程序及相关技术内容
19
基桩的承载力和完整性检测是基桩质 量检测中的两项重要内容.
按照其完成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所规定的具体检测项目的方式,宏观上 可以分为:
直接法、 半直接法、 间接法三种; 常规的基桩检测方法不包括间接法。
20
21
竖向受压荷载作用下的单桩:压坏 竖向抗拔荷载作用下的单桩:剪坏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单桩:弯剪破坏
10
1.竖向受压荷载作用下的单桩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由以下二个
因素决定: 一是桩本身的材料强度; 二是地基土强度.
1.1侧阻影响分析 1)桩土间相对位移 2)成桩效应 3)桩材和桩的几何外形 4)桩的入土深度 5)时间效应
25
2 抽样规则与抽样数量
1、抽样规则(抽检桩应具有代表性) (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 (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 (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 (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 (5)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
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见表3-3)。
26
2.抽样数量
(具体内容见P21)
2
结构特点:
1)在框架结构的柱下或桥梁墩台下,通常 在承台下设置若干根桩,构成独立的桩 基础;当荷载较大时,在框架柱列之间 常连接以基础梁,沿梁的轴线方向布置 排桩,构成梁式的承台桩基础。
2)若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则可在墙下设置 排桩,但因为桩径一般大于剪力墙厚度, 故需要设置构造性的过渡梁。
3
3)若承台采用筏板,可按柱网轴线布置,使 板不承受桩的冲剪作用,只承受水的浮力和有 限的土反力。如果荷载比较大需要布桩较多时, 沿轴线布置桩可能有困难,则可以在筏板下满 堂布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