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论文: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

近代史论文: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摘要: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而卢沟桥事变成为各位了广大学者进行研究的课题。

广大学者在研究卢沟桥事变后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本文将研读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而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全面抗战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影响意义日本帝国主义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局部侵华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式下进行的。

中国国共两党自西安事变后逐步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给日本的侵华政策以沉重打击,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全国抗战准备还不充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

于是,具有优势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日本帝国主义强国乘势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一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背景问题,史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政治背景方面有学者指出:“蒋介石政府顽固执行‘攘外安内’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造成中国抗日力量内耗、国防空虚,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经济方面在事变前日本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华北进行经济侵略,不仅有掠夺资源、扩充军备以摆脱经济危机的动机,而且包含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略上的考虑。

就如直至1935年年底,日本在华北投资已占对华投资总额的43.5%。

由于投资激增,华北逐渐成为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地区”,其战略地位明显增强。

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1937年7月7日深夜,在北平西南宛平城外非法演戏的日军,以失落一名日军为借口,强行要求进程搜查,被中国军队严辞拒绝。

于是,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卢沟桥事变由此爆发。

关于卢沟桥事变起因问题上,中日两国史学界的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日本一些学者,特别是是部分前侵华军人的著作多认为卢沟桥是偶然发性事件,说事件之火“是在从没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带内点燃的”,“完全是一次突然发生事件”。

其主要论据可以概括为“重点对苏论”、“无计划论”、“肥阴谋论”。

“重点对苏论”即认为日本特别是日本陆军当时主要是以苏联为假想敌,正致力于“加强对苏战略”而“无暇他顾”;“无计划论”即认为日本在用兵上“完全没有进行日华全面战争的计划和准备”;所谓“非阴谋论”,就是认为卢沟桥事变与1931年9月18日的留条湖事件那种有预谋的情况不同,它不是日本策划的阴谋,而是偶发性事件。

针对日本学者的“偶发论”观点,中国学者根据大量史实对其进行回击。

中国学者认为: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不仅是有计划、有预谋、有目的的。

理由有两点:1.卢沟桥事变算是日本风行军阀注意政策的必然结果。

在这一观点上部分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达成了共识,如日本著名史学家井上清曾靖说过:“在世界史上,这样没有间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的国家除了日本找不到第二国”。

2.“大陆政策”导致了卢沟桥事变的发生。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向军阀主义道路,精心炮制了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部征服中国满蒙地区;第四步征服中国内部;第五步征服世界。

从卢沟桥事变到平津之战的过程表明:卢沟桥事变决不是偶然事件和局部冲突,而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卢沟桥事变也不是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而是天皇、政府和财阀共同意志;其全面侵华的“有关出兵、作战的事宜,无一不是依照天皇的命令进行的”。

三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卢沟桥事变发生第二天,日方代表松井太久郎与中方代表第29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进行交涉,翌日晨2时达成三项口头协议:双方停止射击;日军撤至丰台,中国军队撤到永定河岸;宛平城由翼北保安队接防。

日军以“不扩大”方针为烟幕,压迫中国地29军军长宋哲元接受种种苛刻条件,实际上却不打算执行停止停火撤军协议,而是用缓兵之计,以待援军的到来。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迅速作出对华增兵的决定。

7月12日日军参谋本部分别向其关东军和驻朝鲜日军下达命令,以指定的部队向华北开进。

日本陆、海军还就华北协同作战问题达成了协议。

7月26日,日军第20师团第77联队和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一部,在飞机和装甲车配合下侵占廊坊,致使平津之间的铁路交通中断。

日军在挑起廊坊和广安门事件后,日军参谋本部于7月27日命令中国驻屯军向中国第29军发动攻击,并下令国内第二次动员,增调第3、第5、第6、第10、第11师团等部共20万余人到中国。

7月28 日,日军中国驻屯军对北平地区的中国第29军发起总攻,主要目标是南苑。

当时,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7000人。

日军第20 师团和驻屯军步兵旅团主力在飞机、大炮火力支援下,突然从东、南、北三面向南苑发起猛烈攻击,中国守军被迫仓促应战。

在5个多小时的惨烈战斗中,中国守军伤亡2000人以上,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英勇牺牲,师长赵登禹在指挥部队后撤时亦壮烈殉国,南苑遂陷敌手。

29日,日军侵占北平。

日军为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以主要兵力向华北展开战略进攻,相续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和华北事变。

这样日军先后以华北华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展开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表明了抗战的态度。

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红军将领致电宋哲元等,支持第29军抗战,愿为后盾。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高潮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方针和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表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同时蒋介石还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

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7月15 日,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了发动全名族抗战、实行民权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整治主张,作为国共合作的总纲领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等。

这个宣言,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抗日的诚意。

9月22日,国民党终于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提出团结御侮的必要,认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即为全国全面抗战开始。

四卢沟桥事变的结果在全国进入全面抗战后,中国立即确立了抗战的知道路线和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

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提出实行全国军队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等八大纲领。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山西省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立了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

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要内容是:(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

(3)进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4)改革政治机构,(5)实行抗日外交政策。

(6)实施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7)改善人民生活。

(8)实行抗日教育政策。

(9)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10)实现抗日的民族团结。

中国国民党也确立了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

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政府以大本营的训令颁发了《战争指导方案》,正式确定“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即实行“持久消耗战略”。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对抗日诸多方面都扼要做出纲领性的决议。

五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对中国的暴行日本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开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戮,累累惨案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者甚至明目张胆的大量使用国际公约明确禁止的生化武器。

许多事实无一不记录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欠下的一笔笔血债。

(一)“集团部落”政策1934年12月,日本以伪满洲国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建设集团部落》的通令。

具体是将分散的庄、屯进行合并,并把原居住地村庄烧光,树木砍光,制造了许多“无人区”。

在制造“无人区”的过程中,日军疯狂的实行“三光”政策,日军所到指出,草木过刀、宅舍过火、奸淫抢掠、人民备受摧残。

在日本统治的数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

(二)人体细菌实验、细菌战与生化武器的使用日军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抗日志士和无辜平民俘虏后,一部分送往731部队进行“活体细菌实验”。

日军以731部队为主体,由各处日军配合,进行细菌战。

日军在中日战场上大量使用化学武器,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地点遍及中国十八个省去,使用次数超过2000次,至少造成逾10万人的伤亡。

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时候,给中国人民精神上、肉体上造成了极大的折磨。

除上述事件外,日军还强设慰安所,肆意抓捕妇女充当“慰安妇”;诱骗中国劳工进行大规模“产业开发”,在进行“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只发饭票而无其他待遇;日本还抢掠、焚烧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璀璨文明,其在书上日本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无论当今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的历史事实,无数史实已经证明了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中罄竹难书的累累暴行。

六卢沟桥事变的影响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

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攻击。

在此之后,国共关系由对立走向合作,国共两党由原来的尖锐对立到关系日益缓和,最终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的侵华的开始。

首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并未拟定出具体的完整的全面的侵华计划,日本统治集团对于如何处理“九一八”事变及是否扩大侵华仍存有严重分歧,而卢沟桥事变前后情况已发生了变化。

事变前从日本驻屯军兵力扩充及演习情况、日本的国策原则以及年度的用兵纲要上看,都出现了全面侵华的倾向。

事变后,日本中央统帅部立即作出向中国大量增兵的计划,并全面调整日军战争序列,进行作战部署。

由此表明,日本全面侵华已经开始。

然后,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发生事实上的本质改变。

事变前,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是几方面的交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阶级对立而未真正实现。

卢沟桥事变则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抵抗,已成为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内容。

最后,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端。

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号召人民、政府与军队紧密团结,坚决抵抗日本侵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