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行车的数学教学方法5篇

自行车的数学教学方法5篇

自行车的数学教学方法5篇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家知道自行车里也有数学的存在吗?那么如何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方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自行车的数学教学方法1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这一部分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提出问题。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熟悉两种不同型号自行车的图片,直接提问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的研究。

2.分析问题。

教材分两步呈现。

首先,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场面,提出了两种方案。

一,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

二,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接下来,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第二个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过程。

学生想到如果只凭观察是数不清的,要通过更精确的方法找出__。

学生根据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判断出: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从而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首先,学生根据分析问题得到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接下来,学生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再代入数学模型,求出__。

4.汇报交流。

各小组展示并解释各自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再对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教材先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接着提出问题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再呈现学生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代入数据、求解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后通过一个问题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的解释。

教学建议1.这个活动可用1课时进行。

2.正式活动前,教师应充分准备课上需要用到的数据和图片。

如,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车轮直径、前、后齿轮的个数及齿数;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链条、前齿轮和后齿轮三者组合关系的图片。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准备。

如,请学生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行进的基本道理;收集一些自行车的相关数据等等。

3.正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研究两个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这两种自行车的知识,再提出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尤其是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教师可借助课前准备好的图片进行说明。

(2)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材上呈现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案,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本班同学的不同思路,并适当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收集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

(4)在各小组成功地解决了每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应请每一个小组解释、说明本组研究的思路和结果。

并组织全班同学对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5)除了教材上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以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其他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如,让学生按由远到近(蹬同样的圈数,使车走的距离)的顺序,将各种组合排序;如何使这辆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2种不同的速度等等。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自行车的数学教学方法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师:怎么算?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生:数一数。

师:我们就来数一数。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数的圈数也不准确。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

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观察、讨论。

)生: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移动一小节,带动后齿轮转动一个齿。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生1: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生2:我知道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

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

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

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归纳解题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分组搜集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1、蹬一圈能走多远前齿轮齿数:26后齿轮齿数:16车轮直径:66厘米2、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1、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当“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时,走得最远。

五、思维拓展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自行车的数学教学方法3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

学习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 (一)揭示课题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

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

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

(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

问: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共两题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自行车的数学教学方法4一、活动目标:1、幼儿自主探索,观察自行车,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2、初步学会用自己的线条描绘喜爱的自行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写生与想象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6辆自行车模型、纸、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