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纸样3二.纸样设计的方法1.服装基本模型:方法:通过人体测量,得到不同类型人的内限值(净量),取平均值为依据,制造出人体模型作为服装设计和试衣的标准。
特点:集一般人体美的因素与一身,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应人的体形要求,是人的体形与基本功能的高度集中,它的确立是服装造型科学化、标准化的重要标志。
2.纸样基本型:将服装的基本模型转换成平面纸样,是纸样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特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款式要求,可建立不同的纸样基本型。
3.纸样设计的方法:在基本纸样的基础上,根据款式设计的要求和服装内在的规律,进行变化。
三.服装构成的人体工学定义:研究人体的外在特征、运动机能和运动范围对服装结构影响尺度的学问。
服装设计特点:男装:主要运用材料的性能进行归、拨处理和分割技术。
女装:主要运用褶和省道的变化技术。
四.服装尺寸的设定1.围度尺寸(胸围、腰围、臀围:“三围”)围度尺寸≥净围度+基本松度+运动度净围度:以穿紧身内衣的测量值为准;基本松度:考虑人体的基本松度和呼吸量;运动度:有利于人体正常活动。
①胸围=净胸围+基本松度(不涉及运动度);②腰围:上衣腰围=净腰围+基本松度+运动度上衣的腰围松度≥胸围松度裤子、裙子腰围=净腰围+基本松度③臀围=净臀围+基本松度+运动度(裤子主要以增加长度来实现)④掌围=净掌围+基本松度(设定袖口和袋口)六.人体测量1.要求:(1)与国际服装测量标准一致;(2)符合纸样设计的要求。
2.要领:(1)净尺寸测量;(2)定点测量;(3)软尺厘米制测量;3.方法:(1)左手起点;右手终点(2)围度:自然贴紧(无扎紧感);长度:随人体起伏。
胸围:以乳点为测点,用软尺水平测量一周腰围:以腰部最凹处、肘关节与腰部重合点为测点,用软尺水平测量一周臀围:以大转子点为测点,用软尺水平测量一周总结:人体的连接点、凹凸点是人体测量的依据。
它们的连线构成了服装的基本结构线。
第三章女装基本纸样基本纸样:将服装基本模型变成平面样板,是纸样设计的依据和基础。
1.衣身基本纸样:胸围:82cm、背长:38cm、腰围:68cm、袖窿长AH=42cm2.袖子基本纸样:袖山高=1/3AH、袖长=52cm二、基本纸样综述1.各部位名称2.关键尺寸的设定:全省=乳凸量+前身胸腰差+设计量,在服装设计中一般胸省量袖山高=1/3AH。
是根据人体造型和运动要求设计的,服装的款式不同,袖山高上下浮动。
基本造型原理:前身省短于后身省(胸省(1)胸乳省、肩胛省:省尖指向较确定的凸点(以凸点为基准作放射性选择);(2)胸腰省、臀腰省、腹凸省:(以凸度区域为基础作多方位选择);全省=胸乳省(省尖指向乳凸点)+胸腰省(可以脱离乳凸点)+设计量第四章基本纸样的凸点射线与省移原理设计中,完成平面→立体,方法:1.省道(余缺处理);2.破缝结论:1.衣片分解的单位越多、越小、其成衣的造型和实体越接近(省的分解);2.凸点省位设计可通过省道转移改变。
臀凸的省移:臀凸要比腹凸略低,臀省略长于腹省,臀部育克线略低于腹部育克线。
第五章裙子基本纸样变化原理及应用裙子的造型沿着廓型、分割和打褶三个基本结构规律变化。
一.裙子廓型变化的结构规律:用裙摆的阔度划分:紧身裙、半紧身裙、斜裙、半圆裙、整圆裙1.紧身裙:特征:臀围线以上部分合体,下半部分成筒形。
纸样特征:与基本纸样相同,上端装拉练,下端开衩,后中线断缝,加上4cm的腰头。
2.半紧身裙(A型裙)特征:将基本纸样的一个省转移到裙摆上,并适当增加侧摆量。
方法:将转移省道的省尖下降到臀围线上,省移。
(保证臀部的严整造型)降低侧缝线的凸度,适当增加侧摆量,保证增摆去省分配均匀。
3.斜裙特征:将基本纸样的全部省转移成裙摆量。
方法:将省尖下降到臀围线上,省移二次。
(保证臀部的严整造型)降低侧缝线的凸度,使其几乎成直线,适当增加侧摆量。
裙子廓型变化总结:半紧身裙一次省转,腰线曲度大于紧身裙;斜裙二次省转,腰线曲度大于半紧身裙;裙摆阔度增加,腰线的曲度增加,即制约裙子廓形的因素是腰线曲度。
4.半圆裙和整圆裙特征:半圆裙裙摆廓度为半圆,整圆裙裙摆廓度为整圆。
原则:保持腰围长度不变,直接增加裙腰线的曲度来增加裙摆。
方法一:切展法:将长为裙长,宽为腰围/2的长方形分割、切展成1/4圆或1/2圆;后中线顶点降低1~1.5cm。
(确保裙摆成水平状态)方法二:求圆弧半径法:(1)求半径:整圆半径=W/6.38,半圆半径=W/3.14;(2)作圆:分别以半径、(半径+裙长)作圆。
(3)后中线顶点降低1~1.5cm。
(确保裙摆成水平状态)。
(4)正置斜丝的裙摆处剪掉约4cm(斜丝布丝易伸长,视织物的弹性和紧密度而定)。
二、裙子基本纸样的分割原理及应用1.分割造型的原则:(1)分割线设计要以穿着舒适、方便和造型美观为前提;(2)竖线分割要与臀腰的余缺处理相结合;(3)横线分割,特别是在臀腰部的分割线,要以凸点为确定位置。
2.竖线分割裙的设计省移原理,裙摆增加量的选定原理:人体是一个椭圆台体,前后身变化平缓,越靠近侧缝线变化越明显;结论:1.越靠近前后分割线所增加的裙摆量越小,越靠近侧缝线的分割线所增加的裙摆量越大;2.靠近前后中线的腰线曲度小,两侧的腰线曲度大。
三、裙子基本纸样施褶原理及应用1.褶的造型与分类特点(1)褶的造型:具有立体感、运动感和装饰作用。
(2)分类:自然褶:波形褶(成形后产生自然均匀的波浪造型);缩褶(缝制时做碎褶收缩)规律褶:普力特褶(有相等的褶量,并用熨斗固定)塔克褶(固定褶根部,剩余部分自然展开)第六章上衣结构设计原理及应用一.上衣基本纸样的分割与作褶1.分割与上衣凸点上衣分割线:设在与凸点有关位置,通过省移而获得的立体断缝结构。
从服装成型后所形成的效果:直线分割、曲线分割乳凸省转移和侧缝线对位的规律:1、全省=胸乳省+胸腰省+设计量2、胸乳省量是上衣前后片腰线和侧缝线对位修正的依据:(1)胸乳省前后片腰线和侧缝线错位,应以前身最低腰线为准,增大前袖窿,使乳凸量归于胸部。
(3)施省量越大,越贴身;施省量越小,袖窿开得越大,越宽松。
实际应用时的保守处理:后片腰线以前片腰线乳凸量的一半为基准。
2.作褶与上衣凸点:作褶和分割是“一种功能(结构原理相同),两种表现(外观效果不同)”二.领口与袖窿采形要求:领口在采形上应和整体结构特征统一。
1.服装采用直线分割时,领口常采用直线形开领;2.服装采用曲线分割时,领口常采用曲线形开领3.服装采用直线、曲线并用时,根据主次关系设计;P242图9-20领口结构处理基本纸样的领口表示领口的最小尺寸;(一般不高于标准领口线)在增加领宽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前领口;在开深领口的基础上,才能减小领宽;领口采形范围:前领口深以不暴露胸为原则,前领宽以肩点为极限;后领口深可至腰线,前领宽以肩点为极限。
原身出领:立领和衣身一体化。
P243图9-21袖窿的合理结构基本纸样的袖窿表示袖窿的最小尺寸;袖窿开度范围:宽度以侧颈点为限,深度无限制;原身出袖:肩点位置延伸至上臂的结构。
方法:肩凸为零;开深袖窿;袖口线代替袖窿曲线。
第七章袖子结构原理及应用袖子基本结构:上袖类、连袖类。
造型结构关键:袖山高。
一.袖山与袖型1.基本袖山高=AH/3,是一种较贴身的状态,接近最大值;袖山高设计量随袖贴体度、袖肥和袖窿开深量而变化;2.袖山高与袖肥的关系:在袖窿长度一定的情况下,袖肥大,袖山低;P250图10-1袖子结构规律:1、袖山高越高,越贴体;表现:袖中线与肩线所构成的角度越大。
2、袖山高越低,越宽松;表现:袖中线与肩线所构成的角度越小。
袖山高与袖窿开度、贴体度的关系:1、选择低袖山时,袖窿应开得深度大,宽度小,呈狭长形;(宽松形)2、选择高袖山时,袖窿应开得浅(贴近腋窝),形状接近基本袖窿(合体形)合体袖与袖子分片制约因素:袖山高;手臂的自然弯曲。
1.合体一片袖P254图10-5(1)袖山高在基本纸样的基础上追加2cm。
(袖山曲线长度大于袖窿曲线长度5cm左右)(2)袖中线前移2cm,(前袖口=袖口/2-1;后袖口=袖口/2+1);(3)作前后袖内缝辅助线:在肘线上作1cm的袖弯;(4)肘省=前后袖内缝线之差。
2.合体两片袖通过合体一片袖的肘省转移、断缝和大小袖互补结构处理而得。
大小袖互补法:以公共线为界,大袖片增加的部分在对应的小袖片中去掉。
P255图10-74.连身袖(插肩袖)连身袖:衣身的某些部分与袖子连成一体1.连身袖结构原理分析制约因素:1.袖山高;2.袖中线与肩点的角度。
分类:中性插肩袖;宽松插肩袖;合体插肩袖(1)中性结构采寸标准:基本袖山高;袖中线平分肩点成直角;前袖窿开度为前乳凸量的1/2(1/2对位)。
作法:以前乳凸量的1/2为基准确定腰线,前后衣片对位,开深前片袖窿;从肩点引出45o的袖中线;作落山线⊥袖中线,袖山高=基本袖山高;以袖窿弧线在腋点处的切线为对称轴,画出落山线至腋点的弧线;确定袖口大小,袖缝线;根据服装款式,画出衣片和袖片的公共边线;注意:设计后袖片时,袖子和后袖片公共边线位置应有助于肩胛省并入后袖片内。
(2)宽松连身袖和合体连身袖的作法原则:a.在中性插肩袖的基础上,改变袖山高、袖中线与肩点的角度,将相应改变袖肥和袖体贴度;b.落山线⊥袖中线;c.落山线与袖中线的交点不变(确保稳定的腋下活动量);d.在宽松设计中,当袖中线与肩线的角度缩小至负数时,应提高肩点,使肩线与袖中线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