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4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8.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

“辟”通“避”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3《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

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

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