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与发展

中國古代書院起源與發展一、研究動機中國古代書院始名於唐,經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教育組織形式。

不同學術流派相互爭鳴,各展所長,同場講授,書院師生自願聽講,獨立思考,遂成為書院最典型的獨特學風,也是書院最有代表性的優良傳統。

因此,或許能夠藉由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與發展,來反觀現今大學林立,以致大學教學品質低落等現象做一番探討。

二、研究資料研究資料(1)主要資料:《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1版(2)參考資料:《元代書院研究》,徐梓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三、形式分析表1:兩書基本介紹表2:書籍章節介紹表3:各省(區)歷代書院統計表11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1版之附錄,第202頁至四、內容分析表4:宋初的著名書院2宋初書院大多是由私人隱居讀書講學發展而起的,也有一部份由世家大族的家塾發展而成的。

宋初書院發展的直接動因是“補官學之不足”,因此多得到朝廷和官府的支持、褒獎和資助,在宋初教育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初的書院一般說來規模都不大,組織機構也很簡單,尚無完善的制度和規程,活動內容也比較單一,穩定性也較差,但在教育發展史上卻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

此外,北宋為了貫徹“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在文教建設上重點實施兩項方針和措施:一是強化科舉考試制度;二是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

(1)強化科舉考試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此外,宋真宗亦有一首“勸學詩3”很有代表性。

2事實上,宋初的書院還不限於上述數所,只是根據過去人們大體公認,近代學人新的研究所得,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書院略做介紹,以其展示宋初書院發展的盛況和基本特點(引述自第53頁)(表格整理by江政融) 3〈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2)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4圖1: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圖由圖1可看出,宋初科舉及第者人數大增,此舉的確調動了讀書士人的積極性,促進了讀書風氣的興盛,也確實解決了大部分用人之急需。

然而取額過多過濫,讀書士子為逐功名,埋頭讀經,不務實學,且作弊流行,毒化了社會風氣,難得有用之才。

表5:北宋的三次興學及對書院發展的影響54數值來源於《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55頁至第56頁。

繪圖:江政融5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59頁至第70頁6規定所有參加科舉考試者,必須在官學讀書三百日,曾經應試的士子也必須在官學讀書百日,不入官學者不得應舉表6:南宋書院勃興的原因8南宋書院的勃興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元代的書院政策是服從和服務於元代的“漢化”文教方針的。

因此,元代的書院政策是“漢化”文教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漢化”文教方針的具體體現和實際內容,也是“漢化”文教方針得以順利持續推行的制度保證。

元代對書院採取積極創辦,鼓勵發展的政策,並非放任自流,而是逐步加強控制,一方面反映了元代統治者對書院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書院講學自主靈活等特色的發揮。

元代書院不僅數量大增,而且書院的地域分布與宋代相比,也有很大變化,如下圖9所示,仍以江南為最多,且大部份集中在長江流域。

和宋代相比,珠江流域由第二位降為第三位,而黃河流域則由第三位升為第二位。

特別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書院都是元代以後才興建的,這對於由元代開始的“南學北移”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圖2:古代書院在三個流域的分布圓餅圖8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77頁至第85頁元代各級官府更加強由官方援資興建或修復書院。

元代以前的書院幾乎全由私人或民間創辦,朝廷或官府只是予以承認,支持或部分資助,元代則由官府直接創辦或修復書院,據統計,元代官辦書院戰書院總數的52.49%,其中有7.8%的書院是由朝廷直接主辦的,民辦書院只佔總數的47.51%。

實際上,即使是私人或民辦的書院,朝廷和各級官府也逐步加強了控制。

從而造成了元代書院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書院逐步官學化。

10表7:元代書院官學化的主要措施11明代初年,在結束了元末以來社會動盪不安的混亂局面,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經濟得以復甦和發展,政治和社會相對穩定,出現所謂的“洪永”盛世。

在此期間,朝廷堅持“世治宜用文”的文教政策,集中精力發展官學和強化科舉考試。

中央官學規模擴大,設施充備,制度完善,待遇優厚。

然而,在明代朝廷全力發展官學與強化科舉考試的文教政策導引下,造成了明初近百年書院備受冷落,陷入沉寂狀態。

12然而,正德、嘉靖兩朝對書院發展採取支持,鼓勵的方針,促使書院蓬勃發展,結果發展規模擴大,書院數量猛增,書院講學的宗旨和內容也出現不合官方意圖的趨勢。

朝廷感到有失控的危險,尤其是不少書院被捲入朝野政治鬥爭的風浪中,引起朝廷的警覺。

但是,書院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生命力,事實上是禁而不止,毀而難廢的。

13講會(或稱會講)是明代書院的一大特點,也是書院興盛的一個重要標誌,請參見表8。

表8:明代書院的講會1410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40頁11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40頁至第142頁12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54頁至第155頁13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59頁明代後期的書院以徽州、江右、關中、無錫四處為最盛,其中無錫的東林書院更為著名。

東林書院聞名於當時,不僅因為其學術主張切中時弊,更重要的是它把學術活動同政治鬥爭密切結合在一起。

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擴大了書院的影響,提高了社會地位,也招來了反對者的忌恨。

“諷刺朝政,裁量人物”是東林書院樹立的新學風,東林書院不僅是一個教育組織,學術組織,而且成了一個輿論中心,政治活動中心。

15清代統治者在鼓勵書院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控制的力度。

書院逐步變成僅是“廣學校之不足”的官學附庸,書院主持者和主講人多不再講學修德,只是應付科舉考試,讀書士子也多迷戀於八股試帖,領取膏火,衡量書院優劣得失也多以登科人數為準。

儘管如此,清代書院的發展並非全無成就,也有許多新的特點。

首先,清代書院數量空前,分布地域廣16;其次,官辦書院占絕大多數;再次,商人出資創辦書院增多。

圖3:書院的舉辦主體圓餅圖清末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日益加深。

在西學東漸的刺激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革新浪潮日高。

封建教育日趨腐敗,書院教育也“弊已積重,習亦難返”,不改革已無出路。

至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大部份省區基本上實現了書院改學堂的要求。

存在千餘年的古代書院,終於被新式學堂所代替。

書院不僅為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為近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書院長期積累的辦學經驗及教學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國教育寶庫中的珍貴遺產,為新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17表9:字彙出現次數統計15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70頁至第172頁16據曹松葉在《宋元明清書院概況》中統計,清代書院共有1800餘所,近人統計,清代書院3000餘所。

不僅內地沿海各省區廣建書院,許多邊遠省份和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也建有不少書院,特別是台灣,清代創立的書院60餘所。

圖4:各字彙統計圓餅圖五、結論從內容分析中所引的一些句子或是單詞可以發現,大陸教科書的用詞相當簡潔,贅字不多,因此可以讓人很明白書上想傳達的意涵,但也可能讓常用白話文的我們搞錯意思。

此外,書中也出現與我們生活上不同的用字,如「省區」、「公元」等,一般我們都稱為「省」、「西元」為多,單就「省區」來說,可以了解到大陸上對一地方的稱呼仍難免有政治上的語氣。

但是這本書對古代書院的解說與以前高中所讀的「中國文化史」有個相同點,那就是舉例豐富。

當介紹到某一個重要的關鍵點時,書中會舉出相當多具指標性的代表例子,如「朱熹」、「理學」等。

朱熹對宋代書院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書中引用相當多的歷史資料作為佐證,這個與台灣的教科書是相同點。

但是,就引用數據方面來說,台灣的教科書大多不敢冒然引用,因為數據資料常常需要經過多次的考證才能確定其真實性,因此台灣的教科書多半以觀念為主,對於數據上則多略過,或者以大略的數字表達;然而,大陸的教科書則會引用相關的數據資料,以讓讀者能了解其變化量。

此外,就整本書的編排方式來說,本書在前頁加入4頁的彩圖,且在本文內容中,亦不時加進圖片或書院的匾額照片,這與台灣的教科書是相當雷同的,只是台灣自從開放民間編排教科書後,各家出版社無不相互較勁,紛紛加入大量的彩圖,連教科書的紙質也強調照顧學生的眼睛,採用不反光的紙質,但對於大陸教科書而言,他們多辦以磅數較輕的紙來作為印刷用紙,就經濟發展層面來說,或許是因為大陸的經濟未及台灣如此發展,因此多採用磅數較輕的紙質來印刷。

另外,整本書所採用的字體也不如台灣教科書的變化量來得大,只有POP、細明體、標楷體、仿宋體等字體,與台灣教科書相比之下,較台灣教科書會出現的一大堆藝術字的情形略為遜色,這種情形在小學的教科書裡特別明顯,因為台灣的出版社希望以最親近小朋友的心靈的字體,來提高各學校對此出版社的訂書率,進而提高其利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