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答:学生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工作需求为研发和教学出发点,坚持产学结合的培养路径,采取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引进合作方主持开发的CDIO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双证书制度”,努力造就移动互联网企业急需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软件外包人才。

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习、生活,在三年级嵌入企业专业课程,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四年级在青岛软件园区或指定园区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生活(第七学期到企业进行综合实训,第八学期推荐到国内外大中型IT企业实习),使学生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

4. 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相比一般专业为什么学费偏高?
答: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合办专业主要投入如下:
(1)课程改革及授课教师培养。

我校将引进合作方IT实训课程体系移动智能开发方向课程,使之与原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以创新我校移动智能开发人才培养模式。

届时合作方将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案例、实训课程以及教学教法培训。

(2)教学过程的外聘专家指导。

合作方将充分发挥其校企对接桥梁作用外聘教师专家、有移动智能开发项目开发经验技术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对教学过程部分课程进行支持。

(3)教学过程协作体系实施。

合作方将根据实际合作教学情况派遣专门技术人员,从学术教学、教质管理、实习实训、就业对接等多方面全程协助我校进行人才培养。

(4)标配机房等专业基础建设。

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对开发环境、外文版软件、相关设备等都具有特殊要求,需要建设专用机房及专门购置相关软件。

(5)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将与合作方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包括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实训场地、软件工厂和专家指导老师。

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和学生实训实习以及学生就业对接等。

(6)大学生就业综合网络平台建设。

联合共建大学生就业综合网络平台,以实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与就业员工之间的网络交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7)其他投入。

需要引进合作单位案例和实训课程的知识产权,需要配合合作单位不断根据软件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研发新的案例和实训体系,并由合作单位高质量推荐学生就业。

5. 学生毕业后颁发那里的毕业证书?
答:学生按规定完成学业,在获得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同时,参加认证考试通过的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及岗位技能证书。

6. 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答: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

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学生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实现高质量就业。

7. 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的就业领域如何?
答:(1)面向欧美、日本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大型IT企业,以及国内软件企业,从事软件研发、数据库挖掘及维护、大型WEB网站开发、移动设备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支持、产品服务、市场推广等工作。

(2)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如政府、银行、电信等),从事业务信息系统开发、服务器系统管理、WEB系统建设、移动平台建设、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作。

(3)在中小型IT企业,从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移动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站管理、系统维护等工作。

(4)在各类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继续推荐就业。

8. 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考研与保研?
答: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与学校其它专业完全一样,成绩优异可以保送研究生。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化考研的核心基础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满足考研需要。

9. 实训基地的食宿条件及收费标准如何?
答:实训基地的学生食宿为标准化学生公寓、学生食堂。

公寓一般为6人间,执行当地物价部门审批的收费标准。

10. 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技能,保证教学质量?
答:通过校内实训课程和校外实训课程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技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改变过去在教室上课的形式,实训课程全部放在实验室,采用小班授课的形式,边讲边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使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考核平台,保证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