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学教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学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本章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章内部结构关系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紧密结合。

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元素周期表:它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且通过碱金属和卤素两个典型的族,引入同一族的元素的性质递变,最后基本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是元素周期律:本节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第三节是化学键:介绍了离子键和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电子式和结构式,本节主要是为了选修内容和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基础。

全章内容的设计,通过实验和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元素化合物,利用探究模式,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

三、本章相关内容的新旧对比分析四、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第一节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断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卤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难点: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和非金属族的性质递变规律的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第三课时:“核素同位素”重点: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难点:核素、同位素、元素、原子的概念区分与联系第四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五课时:“元素周期律”重点: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难点: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第六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难点: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应用第七课时:“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第八课时:“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重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的本质理解难点: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第九、十课时:组织全章复习(包括单元练习题讲评)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碱金属、卤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难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化学键;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五、本章每节课的教学流程及建议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以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引入→学生学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应用范围→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师综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给学生学案练习。

建议:本课时容量不大,课堂时间比较多,但是内容却比较枯燥,教师可以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兴趣,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周期表的结构和使用。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也可以把第二课时的一部分内容放在本节上。

以减轻第二课时的压力。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实验前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碱金属的原子结构表格→学生通过表格预测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比较Na和K的化学性质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Na和K 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小结碱金属族的性质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卤素之间实验验证卤素性质→小结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探讨金属族与非金属族的性质变化规律的本质→练习巩固。

建议:本节课内容较多,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因此可以把碱金属和卤素的实验作为复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完成,课堂上学生实验的时间要控制好,必须要注意学生对于非金属的置换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谈论小结金属族和非金属族性质变化的异同以及原因。

本节时间比较紧,上课内容可以视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讲不完,卤素的内容可以放到下节课。

但是一定要小结一个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变化的规律。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教师通过学案或者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顺便由初三的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提出金属活泼性的判断方法→提出第11页课本作业第5题的问题→将课本第10页的表格空出来让学生填写→引出核素同位素两个概念→比较元素原子核素同位素四个概念,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练习巩固→列举同位素的各种应用→让学生自行小结归纳本节内容。

建议:由于本节内容的概念性比较强,所以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元素原子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多举例子,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

此外建议在课前进行上一节内容的复习练习,以巩固第一节内容的重点知识。

第四课时教学流程学生通过学案复习第一节的内容并且讲评→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前18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电子排布→教师结合电子排布知识和第一节的知识让学生练习→学生完成第13页下方的表格→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相互推导→小结电子排布。

建议:本节电子排布的内容并不多,也不难。

建议上新内容之前练习巩固第一节的一些重点内容。

下一课时的内容比较多,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安排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相互推导,先引入部分元素周期律的线索。

第五课时教学流程由同一周期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引入→提出问题,同一个族的元素化学性质存在相似性和规律性,同周期的元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根据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推测→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查找资料验证非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学生自行小结一个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

建议: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

可以让学生用探究模式自行探究推理,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死记硬背十分枯燥,也容易忘记,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动脑思考探究,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记忆最牢固的。

当然学生的探究结果不一定十分全面,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修正。

(另:镁与水反应的现象说服力不强,建议改用食盐水。

)第六课时教学流程典型例题引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原子结构推导同一族的元素和同一周期的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本质→引入“位、构、性”三者之间联系→综合性联系强化三者之间的综合应用。

建议: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把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三者结合起来,必须通过综合性的联系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所以这节课的例题要精心准备,可以是分阶段的大题,让学生从练习中体会到“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联系。

第七课时教学流程动画引入→学生直观了解原子内部结构以及电子的排布→展示各种实物后提出问题物质如何由各种元素组成→引入课题化学键→动画离子键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化合物→学会写电子式→练习→教师当堂随机批改→学生自主总结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注意事项→小结建议: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刚开始学,能够用动画课件实物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非常重要。

学生有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时,再接受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等枯燥内容时会比较容易。

电子式的书写不必要求太难。

第八课时教学流程复习引入→设问“分子是什么”→分子是共价化合物→引出共价的概念→通过结构模型解释共用电子对→对比练习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说文解字“极”的意义→引出极性键非极性键→归纳什么是化学键→引出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通过石墨变成金刚石是什么变化来理解)→小结本节内容建议:第三节的内容比较抽象微观,概念性比较强,用探究的模式似乎超过学生的能力,可以采用直接切入或者旁敲侧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尽量多举一些实物事例让学生了解,让他们感到高深的化学其实就在身边。

本节内容重要为了化学专业选修的同学铺垫基础,不必过于深入。

有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辅导其学习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六、本章综合活动的建议安排本章一共要安排3个活动,都是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活动方式呈现,包括探究“Na、K 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Na与Cl2的反应”。

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把握知识原理和活动要求。

现将具体活动的建议安排分述如下:1.Na、K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

该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2.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

该实验中Mg与水的反应用酚酞显红色验证生成了碱,说服力不强,建议用食盐水代替水反应,学生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再用酚酞检验,更有说服力。

3.Na与Cl2的反应:此实验比较简单,但是学生仍难以从中理解离子键,建议同时用动画等多媒体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离子键的本质。

七、本章知识线索图八、本章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检测:第一课时:1.几个概念:①原子序数= = = ,这个关系只能用于情况②周期:与行是什么关系?按照什么原则划分?③族:与列是什么关系?按照什么原则划分?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写出K、N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哪一个比较活泼?与原子结构有关吗?4.(2004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A.Al3+B.Mg2+C.Be2+ D.H+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是A,其阴离子R n-含有x个电子,则m g R n-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是mol。

第二课时: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哪些?(1)(2)(3)2.如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Fe Cu Ag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A.A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