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课件
评价: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 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初步感知课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犹如春风吹过千树花开,漫天飘飞 的焰火似流星一般洒落,又像清亮的雨滴在夜空中闪耀。 宝马雕车香满路 富贵人家的女子们乘着华贵的马车出来观灯,所到之处香 飘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悠扬悦耳的笙箫清音中,月光流转,鱼龙灯舞了一夜。
知人论世
知人 落职闲居 报国无门 悲愤哀怨 论世 不思恢复 偏安江左 粉饰太平
如何理解“那人”的形象含义? 政治含义: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 的正义立场。 主旨: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志高怀远,别有所求
小结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 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谴责,又有忧虑,更有痛苦。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 一种自我写照——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思考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那人”的形象含 义?
火树银花的元夕
正 衬 盛妆艳服的女子 (追求美、香、热闹)
反衬
灯那 火人 阑却 珊在 处
自甘孤独寂寞 孤芳自赏、不同流俗 似有所待
宝 马 雕 车 香 满 路ຫໍສະໝຸດ 蛾 儿 雪 柳 黄 金 缕
笑 语 盈 盈 暗 香 去
如何理解“那人”的形象含义? (这是一首爱情词吗?)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边说边笑,轻盈地从“我” 身边掠过,抛下串串银铃般的笑声,飘过阵阵淡淡的清香。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然而曲终人尽,那人还是不见。正在词人伤心绝望之际, 不经意间,却看见那人站在人群稀疏、灯火冷落的地方。
请学生描绘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景象。
欣赏元宵节的图片,用诗句将盛况描绘出来。
小结
上阕:元宵佳节之盛况 ——热闹非凡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暗喻)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借代)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下阕:万人之中觅情人 E.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 之美 (借代)
青 玉 案
辛 弃 疾
元 夕
解题
青玉案是词牌名 元夕是词的标题,元夕就是阴历正月十五日
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自古为中国 重要佳节。宋代,人们庆贺元夕的方式很多, 比如:观灯、放焰火、猜字谜等。
作家介绍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 别号:稼轩居士 作品:《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等 风格:豪放沉雄 慷慨悲壮
写作背景 作者写作这首词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统治阶 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虽然辛弃疾志存高远,力图恢复国家失地,实现祖国统一, 但他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斥,落职闲居在家,无法实现自 己的远大抱负,空留满腔的悲愤、哀怨。大家请试想,作 为一个爱国词人,一个豪放派的代表,在国难当头之时, 难道他真的就在抒写寻觅情人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个不 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不同凡俗、 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词人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 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 如说作者是借“那人”表达自己不愿隨波逐流而自甘寂寞 的孤高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