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当你流连忘返于豪华商场、踯躅于泥泞的农贸集市的时候,你在与经济学打交道;当你与朋友高谈阔论政府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时候,你在与经济学打交道------。
正因为如此,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称经济学是“关于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为经济问题所困扰,生存与发展始终是各个社会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失衡、贫富对立、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磨擦与冲突仍然是各国所面临的难题。
透过各种表面现象,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一方面,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太少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这些有限的资源还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
因此,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经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
也正是因为经济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重要,才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
我们不妨通过“大炮与黄油”这一经典案例来揭开“经济学”皇后的神秘面纱。
[案例分析]假定在一个社会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果只生产大炮——可生产15万门;只生产黄油——可生产6万吨。
在这两种极端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大炮与黄油的不同数量组合。
假设这个社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是提出了5种组合(表1-1)表1-1 大炮与黄油的不同组合可能性黄油(万吨)大炮(万门)A015B214C412D510E60根据表1-1,可以作图1-1生产可能性边界黄油大炮O151264AE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GF分析图1-1可知:① AE连线——称为“生产可能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大炮与黄油的最大产量组合。
② AE连线——又称为“生产转换线”,多生产一单位黄油要放弃多少大炮;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大炮要放弃多少黄油。
③AE连线内部任何一点,F(10万门大炮和4万吨黄油),也能实现,但不是最大数量组合,表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AE连线外部任何一点,G(12万门大炮和5万吨黄油),是更大数量组合,但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无法实现。
“大炮与黄油矛盾”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社会所能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社会在生产大炮与黄油的5种可能性中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大炮与黄油的组合达不到AE线,而只能在F点上?——如何使社会生产大炮与黄油的可能性超出AE线,例如达到G点?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为什么社会能够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性生产大炮与黄油需要各种资源(资本、人力、自然资源),如果这些资源是无限的,能生产出来的大炮与黄油是无限的,那么,就没有“大炮与黄油的矛盾”,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
我们可以给定义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再比如:人们需要许多舒适而宽敞的住房,但是社会能用于建房的土地、资金、材料、人力总是有限的;人们都想购买许多物品,但是人们的收入总是有限的----。
值得注意:经济学上所讲的稀缺性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人类的欲望);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
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二、生产大炮还是黄油:选择与资源配置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
也许在某个时期内社会更需要大炮,而在另外一时期内更需要黄油。
各种资源又有不同用途,即既可用于生产大炮,也可以用于生产黄油。
这样,在解决稀缺性问题时,人们必须对如何使用资源作出选择:第一,生产什么的问题生产什么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物品的问题。
即在生产大炮与黄油的5种可能性组合中选择哪一种。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生产资源总是稀缺并且有限的,比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等就是这样。
于是为了有效利用资源,就需要对生产行为进行选择,以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从而决定经济个体生产什么物品,不生产什么物品,生产多少物品。
第二,怎样生产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生产。
实际上生产方法就是如何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问题。
即用什么来生产大炮与黄油,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用资本密集型方法来生产;还是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用劳动密集型方法来生产。
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是其经济效率并不相同。
☺举例:生产服装可以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
第三,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即为谁生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生产出来的大炮与黄油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成员的问题。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再进行。
比如用什么原则、方法进行分配?怎样达到分配的公平合理?如何有效率的进行分配等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实现了产品的合理分配,使为谁生产的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
以上三个问题概括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如何解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比如包括怎样配置资源才能使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最大满足?什么分配方式为最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观经济学也被看作是关于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三、如何生产更多的大炮与黄油:资源利用第一,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即大炮与黄油的产量达不到可能线上的各点。
如何能充分地利用资源,使大炮与黄油的产量达到最大。
----经济学上的“充分就业”问题。
第二,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
即尽管资源没有变,但大炮与黄油的产量为什么不能始终保持在生产可能线上。
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大炮与黄油。
----经济学上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很大。
----经济学上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问题。
由此可见,稀缺性不仅引起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资源利用问题。
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也会更好。
四、经济制度与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尽管各种社会都存在“大炮和黄油的矛盾”,都存在稀缺性,但解决稀缺性的方法不同——经济制度不同。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大炮与黄油哪一种产品价格高就生产哪一种,用什么方法生产成本低就用什么方法,谁在生产中作出的贡献大谁得到的产品就多。
资源的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
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大炮与黄油)。
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依靠计划来实现。
当然,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
绝大多数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制度。
既然稀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就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1.2 微观经济学的内涵一、微观经济学定义与特点“微观”原义是“小”。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 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居民户——经济中的消费者;厂商——经济中的生产者;工人——经济中的要素所有者。
我们要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工人如何把有限的劳动用于各种类型的工作,以实现要素收益最大化。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得逊强调:“居民户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2.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即以前讲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因为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优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3.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由价格来决定。
研究价格这一只“看不见的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如何使资源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4.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如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变动及相互间的关系。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宏观变量和宏观背景既定,也就是不变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分析。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
就微观经济学而言。
1. 市场出清物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供求均衡;利率(资本价格)的调节使金融市场供求均衡;工资(劳动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市场供求均衡。
在这种均衡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
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充分利用为常态的情况下,集中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2. 完全理性假设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已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具有完全理性)。
只有这样,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
3. 完全信息假设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取各种完备的市场信息。
这样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作出反映,以实现其行为最优化。
微观经济学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假设,以价格调节资源配置最优化,并采取相关的经济政策。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均衡价格理论。
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运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生产者行为理论。
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包括研究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生产理论;研究成本与收益的成本收益理论;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的厂商理论(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供给的进一步解释)第四,分配理论。
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
(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第五,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但实际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其主要原因有三点: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完全竞争,但实际上不同程度的垄断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②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是自发的,其结果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需求。
③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经济中的某些问题,如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无法解决个体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1.3 经济学的方法论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有三大基本动机:①他努力去理解和解释经济事件;②他极力去预测未来的经济事件;③如果他的经济理论的确能解释并且能预测经济事件,那么,他会借助其理论提出特定的经济政策,使经济更好地运作。
不少学者将经济学的方法与医学的方法相提并论(问题—原因—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