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0期)
Total No .290
收稿日期:2012—01—25
作者简介:王彦丽(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及启示
王彦丽
(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校园暴力多数以中小学在校生为主要群体,这些暴力案件多数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影响,针对这三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形成三位一体的防治系统,净化校园环境,为中小学学生营造一个真正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启示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103—02
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事件层出不穷,我国学
者姚建龙将校园暴力概括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
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
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
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校园暴力的典型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和压迫,这种伤害的后果对受害者的影响是极大的。
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与《中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
确提出了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表明我国现今已把学生的人身安全真正地提上了日程。
一、校园暴力现状分析
(一)校园暴力存在着极大的隐患2010年四五月间,在我国的福建、江苏、广西、广东以及山东等地发生了多起校园暴力事件,而且受害群体呈现低龄化的特点,这些案件表明了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自身安全的概念不是很明确,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当校园暴力发生时会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调查还表明,学习成绩与自我保护意识也存在一定的
正相关,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法制观念强,多求助于外界;学习差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忽视,使得他
们与教师、
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也是他们大多不会向外界求助的原由。
(二)校园暴力存在着极大的心理伤害一提到暴力事件,大多数人会认为是对身体进
行的各种伤害,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则会简单地认为是在校园内部发生的身体伤害事件。
这只是对校园暴力的片面理解,
而我国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是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多表现为当众辱骂、人
格侮辱、
背后诽谤等。
更有甚者对其进行示众游行,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难以走出这段被害阴影。
(三)校园暴力未引起各界的关注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对心理伤害的比重较高,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潜在的伤害视而
不见或认为其危害不大,
没有真正把这种校园暴力的伤害提上关注日程,由此施暴者发现,只要自己造成的伤害不是可见的,受害者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自己也就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处境。
同时,现阶段学术界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防范措施研究不多,特别
是对这些造成隐性心理伤害的案件,
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这同样是校园暴力在我国肆意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一)社会的影响
这种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校园暴力属于
一种消极影响。
中小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
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社会上的事物难辨真伪,而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又是难以人为地控制和把握的。
当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达不到辨别真伪时,会盲目地对不利于生活和学习的事物进行仿效,从而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可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校园环境的
3
01
好坏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从现实发展来看,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教育最基本的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比较大,在这一时期,教师就应该起到正向的表率作用,这种影响对青少年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三)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受教育的摇篮。
调查表明,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在思想行为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比较典型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形成了蛮横、暴力、冷漠的性格,甚至相信“拳头可以解决一切”;[5]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过分的骄纵宠溺,不仅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病”,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的想法,表现在行为上便是自私、贪婪,不惜为小利益就大打出手。
这些对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是极其不利的。
三、校园暴力的对策
(一)校园暴力的社会预防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内部领导人员对中小学校园安全认识的培训,例如进行主题讲座、会议研讨等,并同公安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监控力度,把中小学校园安全的关注真正提上日程,争取把校园暴力事件扼杀在潜伏期。
二是根据各省、市、县、地方政府自身的实际情况,联合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法制法规教育、校园安全教育,确立“校园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开通“校园安全绿色通道”,让教师与学生真正为校园安全献计献策。
(二)校园暴力的学校预防
保护学生人身安全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学校应该:
一是净化校园环境,配有专业的保安执勤人员,严禁不明身份外来者以任何理由进入校园。
二是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机制。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建立了“校讯通”。
它直接成为家长与学校联系的纽带,不论是学生的课业学习还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都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三是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增设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及心理素质培训。
正确应对和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暴力的家庭预防
家长应该做到:一是关心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都不会关心孩子,他们简单地认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心,他们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一般来讲,家长需要随时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孩子是失败或受挫的时候。
二是家长要以身作则。
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行为方式都会影响到孩子与他人处事的方法,因此父母必须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
四、校园暴力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在对待校园暴力的问题上,我们要以此为前提,注重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使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能更理智些。
(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问题
首先,要教育青少年在发生问题时要懂得向老师和家长求助,不要私下解决甚至进行殴打或侮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令问题变得更糟糕。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正强化来激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查清事情的缘由,再作进一步的处理,学校也可以对制止和正确解决校园暴力事件的学生给予表彰,使其形成一种积极的榜样作用。
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矛盾问题,不使其上升到暴力的程度。
(二)防止矛盾的扩大与升级
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间的矛盾问题。
第一,当矛盾发生时一定要预防发生群体斗殴,这种做法波及面积广,情况严重,很可能会使问题难以收拾。
第二,防止校外人员介入,对在校学生施暴,由于校外人员成分比较复杂,这样很容易发生一些很严重的悲剧。
在现实中,经常是问题已经严重了才提交给班主任,此时处理起来会很棘手。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校园暴力”监督小组,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成员由班级学生组成,任务是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汇报相关的恶性事件,与教师和家长相比较,学生总能第一时间获得相关消息,以此防止班主任消息的滞后。
(三)及时关注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校园暴力发生之前,我们要采取措施避免;但校园暴力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不必要的埋怨与批评,而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把伤害降到最低。
首先,我们要及时发现与治疗受害者的身体创伤。
其次,我们必须关注受害者的心理伤害,请心理教师及时进行开导,作为教师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还要让施暴者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对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让其明白理智地解决问题,对自己的今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赵雨佳.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被害成因与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6,(12).
[3]严琦华.关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攀登,2005,(4).
[4]张珍珍,高琪.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分析及其避免对策[J].素质教育,2007,(12).
[5]张美英.象牙塔里的阴影———透视国内校园暴力[J].科学中国人,2003,(2).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