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课题研究报告题目:青铜时代院(系):机械工程学院班级:工业设计10-2姓名:杨茂金学号: XXXXXXXXXXXX课题名称《青铜时代》摘要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
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
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
我国的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巨大产物,我将从美学形态角度分析我国的青铜艺术。
我把它归结为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
关键词:文化;青铜器;青铜艺术;美学形态前言一.研究背景:青铜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
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铜器。
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
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以大量使用青铜礼器和生产工具、兵器为特征。
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典型青铜文化为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生产工具、兵器、工具和乐器等青铜器,铸造技术相当成熟,已非初始的形态。
经过商代早、中期的发展,到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达到高峰,制作精湛的成套礼器和乐器数量、品种之多空前绝后。
青铜器上所饰兽面纹和各种动物纹,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从西周早期始,礼器上普遍铸有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走向铁器时代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早期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种种束缚,呈现出式样精巧新奇,纹饰细密华丽的一代青铜器,其礼器特性逐渐消失,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器用。
整个时代,青铜工农具的使用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未完全排除石器、木器等工具的使用。
至汉代,青铜器为铁器、漆器所取代。
青铜艺术以其华丽瑰奇的纹饰,端庄奇巧的造型,高超的工艺水平享誉于世,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青铜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今天看来,青铜形态作为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散发着一种特殊而迷人的魅力。
二.研究目的基于课题研究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本文选择了将从美学形态角度分析我国的青铜艺术。
我把它归结为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
通过提取其工艺之美,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的元素,研究青铜艺术的演化,对比古代青铜设计与现在设计元素之间区别和联系,总结规律和特点,并以此来激发新的设计构想,从而为现在工业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大量图片和参考文献收集和调查,从美学形态角度分析我国的青铜艺术,我把它大致分为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将逐一为大家进行介绍和分析。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图片资料收集,样本分析,分析总结。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四.研究的意义青铜艺术以其华丽瑰奇的纹饰,端庄奇巧的造型,高超的工艺水平享誉于世,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青铜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今天看来,青铜形态作为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散发着一种特殊而迷人的魅力。
每一件青铜器无不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理想。
通过通过对青铜工艺的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的研究和总结,利用研究出的方法来激发新的设计构想,从而为现在工业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让我国的青铜艺术工艺在现在工业设计中继续发光发热,为子孙后代再留下一份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研究内容一.工艺之美青铜器种类繁多,形态万千。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已出现丰富纹样,并且形制较为庞大。
制作青铜器,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修整等几个阶段。
浇铸之前,要先依器物的形态轮廓制成铸型——范(模具)。
青铜器早期采用简单的单范,较复杂的则用上下两块范合范浇铸,可铸出扁体的双面造型的物品。
如果要制作有容积的立体造型,就必须使用多块范,而且还要装有内模这需要掌握更精湛的技艺。
青铜器的纹饰先刻在范母上,然后翻成泥范,再合范铸器。
制作青铜器有两种基本方法:块范法对各个铸铜遗址陶范及有关迹象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商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大致表述如下(以觚举例):1 用特制的泥做成待铸觚的实分泥模,并将圈足部分分开,并雕塑纹饰的主干。
2 将泥模倒置在座上,然后敷泥分范。
3 修整外范,并加刻精细的花纹,将外范拼接成两块或三块。
4 在觚的底部制作铭文范,然后嵌人。
5 在泥模上均匀的刮去纹饰,在台范时形成空隙,此空隙层即为待浇铸器的厚度。
6 制作浇口和冒口后的剖视泥范。
7 将泥范阴干,并用600 ℃左右的温度焙烧成陶范后备用,在浇铸前陶范经过预热后,再灌注铜液。
8 待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器。
青铜器大都为分铸,或称二次铸造。
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中,有的器有活动部件,如卣的提梁是与器连接的,但又能活动,盉的盖与器用活动的链条相连接,有的器上装有立体的附饰,这都是以次浇铸不能完成的。
铸工们的长期劳功实践中,创造了分铸法。
先是降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浇铸成,再将小的铸件嵌放在器的主体范上固定住,与待铸青铜器固定部件或活动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间用范料隔开,这样,先铸的部件和器体就能固定或套铸在一起了。
也有些青铜器则先铸器体,再合铸附件或附饰。
出土于河南安阳吴家柏树坟园的司母戊鼎,是我国以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代表作。
司母戊鼎通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Kg。
呈长方形,在鼎身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朴素无纹,是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四组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
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
鼎的转交处有高器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坚固作用。
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
从鼎的铸痕看,鼎身的每边需八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用三块外范构成。
足是空心的,最末端有一段实心,这是使与鼎身保持相似的厚度,使在冷却过程中,不致因收缩不一而产生开裂现象。
鼎耳也是空心的,由于这样一个大鼎必须用鼎足朝上浇铸的办法,所以鼎耳是单独铸造,然后在与鼎身合铸在一起,这种方法称为“分铸法”失蜡法用蜡制成形器,然后用泥填充和加固,待干后再倒入铜液,蜡受热后熔成液体流出,原来有蜡处即形成铸造物。
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见于文献记载却比较迟。
失蜡法的创造,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和铸件装饰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
直到现在仍为世界铸造精密铸件的一种方法。
曾侯乙尊盘是战国早期青铜冰酒器。
原器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
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
曾侯乙尊盘全套器物集陶范铸造之浑铸、分铸,失蜡法铸造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在造型艺术和铸造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与所有中国古代国宝级青铜文物相比,曾侯乙尊盘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其天启神授般的奇妙构思和玲珑剔透、鬼斧神功、纷繁纤巧的镂空蟠螭附饰,这些弯曲蟠绕、精巧华丽的附饰,是用失蜡法铸造成型。
由上述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的发展演变来看,青铜工艺经历了由单范到合范,再发展为多块合范的过程。
制作青铜容器必须掌握多块合范的工艺,所以青铜容器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冶铸技术步入了成熟阶段。
二.造型之美青铜器在古代贵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集中地表现了工艺匠师的造型创造能力。
青铜器丰富的造型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智慧创造。
作为工艺形象,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有重大的美学价值。
而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体系,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
我现在介绍的青铜器造型,是沿用目前常用的传统的体系。
青铜器可分为:一、日用器:①炊煮器,②食器,③酒器,④盥洗器,⑤其他。
二、乐器。
三、兵器。
1。
炊煮器中“鼎”就是煮肉的锅,三条腿可以直接支在火堆上。
“鬲”的用途相同,但形式不同,昂的三条腿成囊形,中间是空的,称为“款足”,因此鬲中的液体和火焰直接接触的面积较大。
鬲的形式在古代有悠久的传统,在考古学上是把它当作商周文化前身的标志。
“甗”的下半是鬲,上半是个蒸锅,上下之间通气。
鼎、鬲、甗,一般都是三足,器身是圆形的;但也有时是四足,器身是方形的。
容量大小不同的鼎有时按照三、五、七、九的数目成组的应用,按照大小分别置入牛、羊、猪、鱼等不同的肉食。
鼎在古代被认为是青铜器的最可尊贵的代表,它可以象征国家的统治权。
2。
食器中,“豆”和“”(或作“簋”)是最普通的。
豆是一种高足的盘子。
殷是圆形、有把手、圈足的盆子。
此外,还有“簠”(长方形,敞口,有足的盘子,往往上下两半扣在一起)和“盨”(椭圆形的盆子,有盖)。
这些食器都是盛食品的,因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
3。
酒器在商代很发达,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甲、三足器(或四足):爵、角、斝、盉。
乙、圈足敞口器:觚、觯、尊。
丙、圈足敛口器:罍、卤、壶(战国以后钟和钫代替了壶)。
丁、彝、勺、觥,及鸟兽形器。
有些酒器的用途不明。
可知三足的“爵”、“斝”是温酒用的。
“盉”是调酒(酒加水)用的。
“罍”(酒坛)、“卣”、“壶”、“彝”,都是贮酒的器具。
“勺”是酌酒用的。
一个”‘觚”或“觯”和一个爵或“斝”,往往组成一对。
从古书(《礼记》和《仪礼》)中可知古人饮酒有隆重的仪式。
这些复杂的酒器充分表现了古代贵族的奢侈而繁缛的生活方式。
4。
盥洗器有贮水的“瓿”和“鉴”,承水的“盘”和注水的“匝”。
其它尚有置肉于其上以切割的“俎”和插肉用的“匕”。
“禁”是小台,席地而坐的时候,食器酒器可以放在上面。
青铜制的乐器中最贵重的是“钟”。
钟悬挂方式有两种:直悬或侧悬,因而钟上的钮的形状不同。
钟和石制的磐同为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单独一个钟,称为“特钟”,或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按音阶高低组成,称为“编钟”。
一种执在手中敲打的乐器叫“钲”,商代的怔往往是大中小三个一套。
“铎”是装上活动的舌,执在手中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