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 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内容: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材料三: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 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 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四: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 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 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内容: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目的: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1)汉朝国力日盛,但是社会潜伏着危机。 (2)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 趋势 。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实行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思想 必修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儒学教育; 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 思想控制。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①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以 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②前者强调以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后者 强调教化和灌输。 ③前者主张依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三、儒学成为正统 (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秦 汉 初 汉 武 帝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依法治国(轻儒) 用“道”治国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用“儒”治国(正统)
课堂练习
材料一:丞相臣斯进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 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 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的言论要点。(不得摘抄材 料原文) ①私学兴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建议“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意思是指统治者遵循自然地法则而不妄为,从 而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主要措施: 1.减轻田租。 2.释放奴婢为庶人等。 3.复员士兵,给予田宅,减轻其赋税和徭役。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都鄙廪庾尽满,而 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 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推广,儒家在民间 处于独尊地位。
《诗》、《书》、《礼》、 《易》、《春秋》
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 经元、明、清三代,现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国子监又称“太 学”)。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汉代儒学为 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 恢复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2.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适应了加强中 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的发展,思想上全面肯定新 儒学思想,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上兴办太学,令儒家经典成为法定的教材,并 在各郡县推广儒学,将儒学与教育、考试、选官结 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二、董仲舒新儒学 3.本质:
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借助神权强化皇权, 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 政治上的大一统。
4.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 他统治思想中又接受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受到了 汉武帝的赏识。 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统治,因此,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 想文化他也都会吸取。
重法轻儒,焚书坑儒。 统治残暴,暴政而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长期战乱造成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2、表现: 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 休息的政策。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 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 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 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 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 教育被儒 儒学地位 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家垄断 大大提高 3.教育: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兴办太学,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弟子也可凭太 学资格做官。 (3)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 教育系统。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 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言论要点。(不得摘 抄材料原文)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 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 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 同点是 A.主张君轻民贵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 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乎他
董仲舒(前179-前104)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家、教育家。他把 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二、董仲舒新儒学 1.新儒学的“新”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 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二、董仲舒新儒学 2.新儒学的内容与目的: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 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 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 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 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商 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