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题讲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权神授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人感应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而人之
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
宜应之而起。
——天人合一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辟邪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
“仁政”的思想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无为而治”的目的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无为而治”的表现
① 减轻田租 ② 释放奴婢为庶人 ③ 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和徭役
4、无为而治的影响
① 恢复和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 ② 安定了人民生活,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休与 养民 生休 息息
思考: 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有哪几种?
一、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材料:
秦国时期,法家大行其道,但儒学仍旧在 秦国有一定的位置。
秦统一六国之后,儒家地位下降,政治地 位边缘化。私学被禁,典籍被焚。部分儒家向 统治集团靠拢并进而相应改造儒家学说。
儒学境遇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一、从“无为”到“有为”
政治:布衣为相 中朝 察举 推恩 刺史 经济: 币制 盐铁 代田法 军事: 大败匈奴 西域问题
汉武帝的“有为”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 表现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 哲学家、政治家和经学大师。汉景帝 时任博士,教授《公羊春秋》。汉武 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 帝所采纳。晚年著《春秋繁露》,建 立新儒学体系。
背景材料:
汉立政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为了 恢复生产,安定民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随着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增强,到了 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相当富裕。但社会也潜 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等 问题威胁着汉武帝的统治。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的背景
课堂练习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C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影响
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侯割据 土地兼并
君主专制 限制兼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限田、薄敛、省役
阶级矛盾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三纲五常”
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儒学 “新” 在何处?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 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4.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
①汉武帝面临边境不宁、王国威胁、 土地兼并等大量 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②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根本原因)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D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课堂练习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 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
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B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以德治国 2、以法治国 3、无为而治
一、从“无为”到“有为”
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可能性: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边境问题
威胁国家统一 和中央集权
必要性: 王国问题
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
回忆我们学过的必修Ⅰ和必修Ⅱ教材, 汉武帝的“有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有何表现?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社会危机潜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 一需要有关思想。
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采取有力措施,推行儒学。
2.表现:
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
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 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此,教育被儒家垄 断。
课堂练习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
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杜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课堂练习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B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⑴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新儒学被独尊。
⑵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而新儒学的神学 色彩浓厚。
⑶先秦儒学与入仕不挂钩,而新儒学则“学而 优则仕”。
⑷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的新儒学则 长期被当作“圣经”。
课堂练习
1.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的新内容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