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任共东
昆产北
明党率
市 长 的ຫໍສະໝຸດ , 新 中部 起 义
潘国后
龙氏家祠
龙氏家祠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祠堂坐南向北,由祠堂、 宅院、碉楼组成。主体部分包括正殿、过厅、厢房、耳房、影壁等,两进 院落,中轴线上有两个大天井,四角有四个漏角天井。如加上周围的空地 部分,整体占地面积26.23亩。祠堂建筑群坐南向北,由前院、中院和后 院组成。前院由照壁、东西大门和东西厢房组成,其中前院的正前方为三 叠水式一字影壁,影壁两端与祠堂的东西大门相连接,东西大门属典型的 欧式门楼,门额上分别书有“源远”“流长”。 中院由过厅、东西厢房 和东西跨院组成,其中过厅为单檐硬山琉璃顶,明间前檐下悬云南民国时 期大书法家陈荣昌手书“龙氏家祠”直额,下设深浮雕五龙捧圣御路石, 御路石石雕技艺精湛,属云南民国时期石雕精品。
辛亥革命时期曾担任 陆军总长、孙中山大 元帅府大本营参谋总 长的张开儒
抗日名将、新四军 副军长罗炳辉
平北大 楷省革
及命 满时 洲期 省曾 委担 书任 记中 的国 刘湖
原国民党六十军中将军长、辽沈战
役中率部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 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的曾泽生
1946
朔成加
端立入
将后中 年
军就国 在
瀑布
昭通复杂的地形,落差的悬殊,丰富的水流,形成了昭通 市众多风格各异、景观不同的瀑布。如:炎山的漂泊水、大关 标水岩、彝良洛泽河瀑布、盐津关河边的瀑布、铜锣坝区大瀑 布等,这些瀑布有的落差大,气势雄伟,有的水面窄,涓涓而 来如珠帘、似长绸,且周围均有美丽的山川、河流与之配套, 极富开发价值。其中,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黄连河风景区 是一个兼容山、水、石、洞、树的综合性大型风景名胜地。距 昭阳区仅44公里。以自然景观、珍稀植物为主要旅游对象。其 景点有:滩头竹影、高桥石谷、一线天、飞花瀑、老空湾云海、 小标水岩、大标水岩、青龙洞溶洞群、石林。黄连河风景区已 得到初步开发,内部管理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在宣传力度 上还不够,使得风景秀丽的资源利用方面还未达到应有的规模。
形式多样的“龙灯舞”:昭通流传着多种形式的“龙 灯舞”。包括舞火龙、水龙、小彩龙,板凳龙等。
“牛灯”、“狮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称“牛王 节”,镇雄、盐津等地的农民还有敬牛,耍牛灯的习俗。 昭通“狮灯”主要流传于永善、绥江、盐津等县,由外地 汉族移民带来,南狮、北狮齐聚,“高台狮”、“地狮子” 和“杆杆狮”都有,技艺高超,精彩动人。
昭通端公戏与傩文化:昭通傩戏由乡俗间的端公(巫师)所 为,俗称端公戏,最早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 传入,延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并且保持着较为原始的 形态,具有戏剧活化石意义。曾经在昭通市的大部分县(区)流 传过,现仅保留在镇雄、彝良、大关、威信的一些偏僻乡村。
昭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十分可观且前景广阔, 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昭通享有“鸡鸣三省”、“小昆明” 之称,虽然自秦开“五尺道”,东汉设置朱提郡以来,就 是著名的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并素有 “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美誉。昭通因特殊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昭通独具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 昭通市的自然旅游 类型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溶洞、瀑布群为主。它们分别 是永善县的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彝良和威信两县交界处的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巧家县中部的药山自然保护区,昭阳 区北闸乡的大龙洞自然保护区,水富县境内的铜锣坝自然 保护区,昭阳区大山包乡的国家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天星 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昭通市自然资 源和自然风光的保护,促进生态、科研、生产、文教及今 后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龙家祠堂
卢家祠堂
传统艺术
昭通属民族杂居区域,全市共有23种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十万以上的有苗族、彝族。 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到,在昭通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还保留着许多宝贵的传统 文化艺术精华。另外,明、清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带来了多样性的异域文化,并流传至 今。从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昭通,是云南保留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
放牧画像砖(昭通市博禄乡
永乐“梁堆”出土,陈本明
同志收集,捐赠);驮羽人
宝瓶青铜朱雀(大关县悦乐
乡汉坪出土);天王镇小鬼
铜像(绥江县公安局、人民
法院审理文物案件获得)等 等。国家三级文物425件。 其中:新石器文物14件,商 周文物时期文物22件,东周 时期8件,春秋战国151件, 西汉时期23件,东汉时期 128件,魏晋时期1件,明代 23件,清代75件,民国时期 4件。这些文物古迹之中不乏 稀世珍宝。
舞蹈有彝族民间舞蹈和苗族民间舞蹈。彝族民间舞蹈有以“喀红呗”为代表的祭祀性 舞蹈,以“阿说喀”为代表的风俗性舞蹈,以“撒麻舞”为代表的生产劳动舞蹈,以栽花 舞为代表的节庆舞蹈。喀红呗是流传于镇雄、彝良等县彝族村寨中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性舞 蹈。又称“跳脚”、“拐脚舞”、“拽脚舞”、“铃铛舞”等,是指4个男舞者手持铃铛 在守灵时跳的舞。舞蹈由“拽脚步”、“甩铃步”等基本动作连接技巧动作,一个或两个 基本动作加上一种技巧动作组成一个套路。表现的内容“蛤蟆晒肚”、“老牛擦背”、 “猴子爬树”、“毛狗钻洞”、“四马追羊”、“岩鹰展翅”、“野鸡钻篱笆”等。阿说 喀印汉语“酒礼歌”,是彝族婚礼仪式中的系列歌舞。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民间音乐 有彝族和苗族的,其中,彝族民间音乐有酒礼歌、山歌小调。苗族民间音乐有古歌,又叫 “酒歌”。苗族古歌根据演唱的内容和场合,大体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称为“开天辟 地歌”,也称“创世史歌”,主要内容包括“磨天碾地”、“制天造地”、“犁天耙地”、 “夯天拍地”、“铸日造月”、“射日杀月”、“斩雷擒龙”以及五谷,金银铜的来源等。 第二部类称婚姻嫁娶歌,主要唱述苗族婚姻礼制的形成以及与嫁娶有关的传说、生活等。 大致的内容有“迎亲歌”、“回土神歌”,“天黑歌”、“洗脚歌”、“吃新娘饭歌”、 “天明歌”、“起程歌”等。
苗族的器乐,除了传统的标志性乐器芦笙外,还有箫筒、口弦、木叶、号角、大鼓唢 呐、通花笛等.彝族的器乐有月琴、唢呐。
彝族民间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
芦笙
箫筒
口弦
苗族的器乐
月 琴
号角







汉族民间艺术
寺庙文化及民间演艺活动。据调查,上个世纪的五十年 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庙会馆有60余处。寺庙虽然是进 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寺庙 反映不同的社群信仰和风俗。各种各样的寺庙及其活动,实际 上也反映了昭通汉族移民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若大致排列, 昭通的寺庙、会馆有如下这些: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 主庙、禹王宫、黑神庙、财神庙、土主庙、文庙、武庙、城隍 庙、三官庙、张王庙、鲁班庙、吕祖庙、苏祖庙、老君庙、火 神庙、小红庙、妈祖庙、梅葛庙、灵官庙、天后宫、文昌宫、 玉皇宫等,另外还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国人修的教堂,至于 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庙如李家祠、马家祠等则是数不胜数。
龙氏家祠是云南省近代祠堂和家宅建筑的优秀代表作,在建筑设计和 营造上,体现了同时代建筑的特点,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中 西合璧又兼具地方民族特色,装饰精美,各种木雕、石雕和彩绘生动传神, 技艺精湛,代表了当时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同时,祠 堂承载着部分乃至全国近现代历史信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知 名度。
昭通开发甚早,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当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了居民点,他们曾创造了昭通 文化。在西汉时朱提郡的人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以后 各代均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众 多历史名胜,均可作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物古迹 国家级的2 处:盐津县豆沙关的唐袁滋摩崖题记;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汉 孟孝琚碑。省级的8处: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晋霍氏壁画墓;盐 津豆沙关五尺道;鲁甸县野石山的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鲁甸 县桃源乡的拖姑清真寺;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村境内的罗炳辉 故居;威信县境内水田寨村的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威信县 扎西镇老街,原江西会馆旧址;位于威信县东北40公里高田新 华汾山与罗汉山之间,海拔1880米的观斗山石雕群。县区级文 物保护遗址就不胜枚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盐津悬棺墓葬; 鲁甸县的江底三桥;威信县城南顺扎西河下5公里处的两合岩等 等。
打鼓草:流行于金沙江、朱提江和白水江沿岸,农人们 挥锄薅草,一挎鼓之人在人群中击鼓扬歌,一唱众合,满山 遍野歌声、鼓声、笑声荡洋漾,于是人们乐而忘返,提高了 劳动效率,这种劳动中的歌鼓就叫打鼓草。
四筒鼓:流传于昭通市的昭阳区和鲁甸、永善县,是农 村汉族丧葬祭祀中的一种舞蹈.这种伴随丧葬而存在舞蹈, 形态较为原始。舞蹈时,舞者身挎自制的直桶形木鼓,合以 锣、钹、镲等响器,顶腰大奖赛胯,扣胸梗脖,显得粗犷朴 拙,极有韵味。舞蹈本身以套路为结构单元,以模拟动物形 态和游戏为内容,套路动作多达80余个,如“喜鹊登枝”、 “犀牛望月”、“老牛擦背”,“黄龙三转弯”、“猫拿耗 子”等,非常丰富。
昭通唱书,为云南汉族独特的一种曲艺形式。 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昭通唱书的演唱活动一 般在农历正月春节和农闲季节。闲暇和婚丧嫁娶 也有唱的,但内容和唱腔有严格区别。办婚事时 多唱歌颂美好姻缘和坚贞爱情方面的内容;办丧 事时多唱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唱腔悲切忧伤, 专曲专用,称孝歌。昭通唱书的形式简便,一人 讲唱,以唱为主,无须乐器伴奏。
盐津县豆沙关的唐袁滋摩崖题记
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汉孟孝琚碑
文物
全市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0件: 如昭通人牙齿化石;出土于 昭通市甘河村白泥井的建初 元年双耳铜洗;张希鲁先生 捐赠的建初八年双耳铜洗; 永建五年双辅首铜洗;孟琴 子母铜印;巫师陶俑等 等。 国家二级文物279件: 如巧家县城小东门出土的双 耳陶罐;张希鲁先生征集并 捐赠的永元八年双耳铜洗; 阳嘉二年铜洗;昭通市得马 寨崖墓出土的带盖提梁铜壶; 骑鹿铜佣(昭通市守望乡甘 河白泥井梁子采集);舞蹈 人物画像砖(昭通市博禄乡 出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