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并且土是其中最基本的,表明史伯已初步意识到了土地是人类一切财富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总之,早期的“阴阳”“五行”说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状况相联系的,正是这些关于昼夜、寒暑变化的知识,对于地势阴阳的观察,以及对于人分男女、畜有雌雄、数有奇偶的认识等等,使得人们能够概括出早期的阴阳学说。
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水和土的重要性;殷周之际,实际上已广泛利用水、火、木、金、土等物质材料于生产,并对他们的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时产生早期的五行说也不是偶然的。
7、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中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
随着新的封建主开垦的私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越来越激烈地与奴隶主贵族争夺劳动力。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就使土地私有合法化,标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上层建筑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正是当时经济基础的变化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制定了新的法律条文,并将这些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就是“铸刑书”。
晋国叔向曾写信表示反对铸刑书,这就是“礼法”之争。
“礼法”之争与“古今”之争相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首先就是围绕着这个焦点而展开的。
8、(小题)孔子、墨子等人都是属于士阶层,他们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大兴私人讲学之风。
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随着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崩溃和瓦解。
“天命”鬼神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打击,西周末年以来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无神论思想,到了春秋时期,就有不少人从理论上批判宗教天命论。
周内史叔兴却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在叔兴、藏文仲眼里,根本不存在神,他们把人事和自然现象分开来,并从自然界内部寻找原因来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这是明显的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如子产就明确主张无神论。
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史墨说:自然界的事物都有“陪贰”“妃耦”。
他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史墨认为这种对立双方的转化是“天之道也”,这样就从哲学高度对那种主张奴隶制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作了有力批判。
到春秋末和战国时“天人”关系的争论更加活跃了。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但很注重人为,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孟子的态度和孔子相近,但更崇尚人为,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老子和庄子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消极态度,强调“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既把“天”看作是“行有常”的自然界,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天人”只辩作了总结。
“ 名实”之辩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论争。
春秋末期随着旧制度的崩坏,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
孔子提出“正名”,他说:“政者,正也”。
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按照周礼规定的等级名分来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他还说“名失则愆”,认为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的混乱所引起。
孔子用名称或概念去规定客观实在,把概念说成是第一性的,把客观实在说成是第二性的,这显然是一种先验论的观点,而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他说:“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客观实际),认为只有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老子否定名称概念能正确反映实在。
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认为“名者,实之宾也”名是从属于实,由实派生的,不能完全符合“实”,后来名实问题又发展为逻辑问题的争论,名家名家惠施主张“合同异”。
公孙龙主张“离坚白”,对名实关系作了不同方面的考察,尔后,后期墨家建立了形式逻辑体系,荀子对名实之辩作了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并不只是“天人”“名实”问题,其它如“形神”关系,“言意”关系,“理气”关系,“道器”关系,“有无”“动静”等问题都已经提出来了,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充分展开。
10,孔子祖先是宋国的没落贵族,幼年生活贫贱,地位低微,晚年回到鲁国,专力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1、孔子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他对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中心问题——“古今”“礼法”之争,是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立场上主张尊古、复礼的。
他标榜自己“信而好古”,主张“为国以礼”,所谓“礼”就是“周礼”,即西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中心是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的这种以名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但是,孔子并不是一个顽固派,他在从根本上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和伦理规范的前提下,A、主张作一些局部的改良。
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近不失亲,远不失举”。
即在维护周礼亲亲的原则下,用“贤贤”作补充,把有能力的人要放到领导地位。
其次,B,孔子提出对劳动者要宽大一点,实行德治教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针。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还把礼和“让”联系起来,主张“以礼让国”。
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这些都表现了某种妥协和调和的精神。
C、再次,对周礼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上,他认为只有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和内容,才能使当时已经流于形式的礼重新发挥作用。
(他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12、论述“仁”的学说孔子贵“仁”。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A、《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孔子首先说明了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一旦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他是仁人了。
其次,孔子说明了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再次,说明了求仁的具体条目,即必须在视、听、言、行各方面符合周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B、孔子还把“亲亲”作为“仁”的一条根本原则。
孔子把孝第说成是人的根本。
在家族内部对父兄尽孝弟,就能在政治上对君主尽贵。
可见孔子提倡“孝弟”为“仁”之本。
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这也是“仁”的旧观念。
不过,孔子对“仁”也灌注了新意,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上。
“爱人”自然不是爱一切人,更不是去爱奴隶。
仁是君子的德性,小人是不可能有仁德的,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孔子讲“仁”就是“爱人”,强调人道的原则,仍有进步意义。
C、孔子讲“爱人”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在孔子看来,在天下万物中人是最重要的。
“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讲“爱人”虽然是有阶级性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强调人道原则,却也反映出他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认识比以前深入了,他朦胧地看到了人的类存在,承认人的人格。
D、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人,而且提出“忠恕”来作为实行“仁”的途径。
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孔子的行仁之方,即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实行仁。
不过,从理论上讲,孔子讲“推己及人”,实际上是以两个原则为前提:一是人道的原则,即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建立爱和信任的关系,二是理性原则,即肯定人同此心,每个人的理性都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就是强调道德行为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理性)的要求。
这种尊重理性的态度,在当时是新观念,对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具有破坏的作用。
孔子讲仁者“爱人” ,不仅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和“理”的统一,他认为一切符合仁的行为都是既合情又合理的。
这种“情”和“理”的统一也就是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是孔子“仁”的学说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他哲学中理性主义的表现。
13、“仁”与“智”并提(“仁”与“智”统一,也就是论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
)14、在知行关系上,孔子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字都含有践履的意思。
15、知、仁、勇在孔子看来是一个仁者的必备品质。
16、孔子尊重理性,有见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使他能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但是他又把理性原则和主观精神绝对化了,引导到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