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业意向_社会网络与创业行为关系研究

创业意向_社会网络与创业行为关系研究

BUSINESS RESEARCH2014-01企业研究创业的内涵创业(Entrepreneurship)一词源于英文entrepreneur,是“企业家”、“创业者”的意思。

而企业家又和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所以通常也将entrepreneur理解为“创业精神”。

创业是一个跨学科的多层面的复杂现象,涉及多个研究视角。

由于创业研究者来自于不同领域,对创业的定义有很多种,至今仍没有公认的定义。

研究认为,与一般人群相比较,创业者具有对成就的需要(McClelland,1961)、控制点(Brockhaus,1982)、冒险倾向(Brockhaus,1980)及对不确定性或模糊事物的承受力(Schere,1982)的特质,这些特质被确定为是与创业行为相关的要素。

奈特(Knight,1921)认为,创业的本质是创业者处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JosephSchumpeter(1934)将创新看作为创业的本质和手段,认为,创业是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取一种新原料、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P.F.Drucker(1985)认为,创业是一种行为,其主要任务是变革。

JeffryA.Timmons(1999)认为,创业为机会所驱动,成功的创业活动是商机、资源和创业团队三者的最佳搭配。

由于创业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商机、资源和创业团队需要随着事业发展而实现动态平衡。

发现和开发商业机会是创业的核心,资源是创业过程的必要支持,而创业团队是发挥创造力并充分利用商机,发挥领导力获取资源,开创文 / 张秀娥 金佩华 张桂莲当今新创企业和创新企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发展“创业型经济”成为各国经济角逐的锐利武器。

创业型企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硅谷地区所展现的不竭的创业活动促使人们思考创业过程及创业行为。

以往的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然而,新企业是创业行为的产物,应加强对创业行为的研究,揭示创业过程和新企业的产生机理。

但目前尚缺乏对创业意向、社会网络与创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本文意在通过对创业内涵、创业意向、社会网络与创业行为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创业行为发生机制,丰富创业理论,促进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

创业意向、社会网络与创业行为关系研究新事业的关键要素。

创业过程的体现为创业机会、相关资源同创业团队的有效组合及动态平衡。

Shane&Venkataraman(2000)认为,创业是寻求并把握各种有利可图的机会。

Kirzner(1973)认为,创业者必须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只有具有敏锐洞察力并能够感知市场机会者才可能成为创业者。

Stevenson、Roberts&Grousbeck(1994)认为,创业是根据掌握的资源去寻求并把握创业机会的过程。

Conner(1991)提出,创业的核心是创业者所具备的识别机会的能力。

Gartner(1985)从过程视角界定了创业的内涵,将创业看作是创业者、创业环境、创业组织与创业过程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Low&MacMillan(1988)认为,创业是“新企业创建”。

该定义说明,创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状态。

Sahlman(1999)认为,创业的核心要素是人和资源、机会、交易行为及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影响与制约创业过程中的所有活动。

创业是创业者及其掌握的资源、机会、交易行为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下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Baron(2007)则强调,在创业过程中,潜在创业者的心理意向或行动倾向至关重要。

创业研究也试图识别那些鼓励新企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如,之前的工作经验(Mokry,1988)、城市的生活质量(Pennings,1982)和少数民族成员(Greenfield&Strickon,1981)。

Bruno&Tyebjee(1982)确定了几个可能刺激创业的相关因素,包括风险资本的可用性、政府的影响、可接近的客户、供应商和运输,熟练的劳动力,土地和设施,以及其他支持服务等资源的可获得性。

71我国学者也从创新、寻求机会等角度对创业进行了诠释。

王重鸣(2003)认为,创业是从事新的事情,或用新的方法去做事。

张健等(2003)认为,创业包括组合新资源、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发掘和创造新价值等一系列活动。

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

张玉利(2008)认为,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而对机会的追寻,并将不同的资源进行组合,利用和开发机会及创造价值的过程。

还有些学者将创业分为狭义、次广义和广义三个层次。

狭义的创业意指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次广义的创业意指通过企业创造事业的过程,包括企业内创业和创建新企业,广义的创业意指所有开创新事业的过程。

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在对于创业的定义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创业过程、创业者能力、创建、创造、新事业、新企业、机会发现、环境、资源组合、创新、新产品、新市场、风险性、冒险倾向、不确定性等。

现在,“创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不论是在已经建立的小公司还是在大企业里,还是在正式的及非正式的经济中,都存在创业。

综合而言,我们可以将创业定义为:创业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指导思想;在本质上,创业是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创业是对风险的承担和商机的把握;创业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的;创业利润来源于对创新的回报、对风险的补偿和对企业高效管理和运作的回报。

创业意向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intention)是指个体是否想创业的主观态度。

Bird(1988)提出了“创业意向”概念并构建了创业意向模型。

Bird(1988,1992)将意向定义为一种心态,该心态聚焦于一个人的注意、经验和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行为或行为的方法。

该状态会引导个体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某一机会或实现某一目标。

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有个人特质、个人文化及社会背景、创业环境及社会资源等。

Krueger(1993)认为,创业意向是个体对创办新企业的承诺。

Krueger&Brazeal(1994)指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决定是否开展创业活动的态度。

Thompson(2009)认为,创业意向是个体计划创建新企业的信念,以及在未来某时会自觉执行该计划的可能。

范巍和王重鸣(2006)认为,创业意愿是对创业者特质、创业态度及创业能力的一般描述。

吴启运、张云川等(2008,2011)研究认为,创业意向是个体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

汤明(2009)将创业意向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创业强度、创业方向、创业持续性。

创业强度是创业的可能性,创业方向是创业选择的范围,创业持续性是准备创业的行为及维持创业企业成长的持续时间。

目前对创业意向的研究已经从原来的主要关注个人特质转换到关注个体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上,而社会资源一般存在于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中,因而,对潜在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的研究,已成为区别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重要依据。

社会网络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主要是指由人或一些人组成的团体在社会活动中所构建的复杂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的整体便是一个社会网络。

最初的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学家Brown(1930,1940)利用“社会组织”概念研究澳大利亚的部落聚集问题,提出了“社会网络”概念。

Barnes(1954)利用“社会网络”概念研究了挪威一个渔村的跨亲缘关系,使用社会网络表示正式和非正式联系。

Bott (1957)利用“节点”(Knit)概念度量网络结构,使对社会网络的研究深入到网络中的个体,并对整个网络结构进行了度量。

Mitchell(1969)认为,社会网络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是一群人间的关系结构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

Bourdieu(1980)认为,社会网络是个体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及通过该网络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会资本不等同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不仅体现为社会网络,还体现为社会结构性资源,而且社会网络本身只有被加以利用才能成为社会资本。

经济行动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研究创业问题,都必须考察创业者所处的社会网络,以及创业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结构制约着创业行为。

Aldrich&Zimmer(1986)将网络理论引入到创业过程中,认为,创业主体根植于社会网络。

Shane(2000)强调个人在发现机会和获取资源中的作用。

创业要依靠外部联系来提供机会和资源,多数初始创业机会和资源是在企业家社会网络关系中发现及获得的。

网络关系是企业家发现创业、获取外部资源并利用机会的桥梁。

Granovetter(1973)将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界定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从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互换四个方面考量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弱。

频率愈强者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感情深厚者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亲密程度越高者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互惠互换愈多者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

Davern(1997)从社会网络的动态特征出发,认为社会网络应该包括结构、资源、规范与动态过程四个维度。

其中,72BUSINESS RESEARCH732014-01企业研究结构维度是指社会关系的类型、强度及网络规模的大小等;资源维度衡量人们可以从网络关系中获得的用以满足其需要的东西,有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规范维度界定了人们在社会网络内或网络之间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动态过程则是从网络建构、资源动员和关系维持三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创业企业社会网络不仅包括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还包括创业企业家的社会网络。

我国学者边燕杰(2004)研究认为,社会网络通过人际沟通,连接权利不等、资源相异的个体,构建起长期互惠互换机制,进而在没有正式规范的约束机制下进行社会性的交换。

周星(2008)将社会网络特征划分为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四个方面。

网络规模反映了个体网络范围;网络中心度反应了个体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强度反映了个体网络关系联系性质;网络异质性反映了个体社会关系联系内容。

发现创业机会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前提,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市场、生态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创业机会,而机会的发现依赖于人们寻求机会、识别机会的愿望和能力,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机会获取、机会识别和机会利用。

研究证实,社会网络在新企业成立中承担关键作用。

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其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Christensen,1990),半数的创业者是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发现创业机会的(Hills,1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