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建筑发展史一、摘要:建筑——不是材料与空间的堆砌,而是生命的舞台。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庇护者,无论风霜雨雪;它是人类心灵的归属,无论何时何地。
它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同时也记录了人类漫长的发展史。
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结合地理、宗教、历史、文化、政治、美学等多方面阐述俄罗斯建筑的发展史。
二、关键词:小木屋、石造建筑、纹饰图案、古典主义、盒子式三、正文人类的建筑史像胎记一样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俄罗斯的建筑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独特的木结构建筑传统,在很长的时间里决定着中世纪的房屋的面貌。
随着宗教的引进,开始出现的石造建筑。
由于时代的变迁,政治、文化、经济等对建筑不断渗透,以至于形成了俄罗斯的丰富而又独特的建筑文化。
1、木屋在茂密的森林里,居住着俄罗斯民族的先辈们,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然俄罗斯人同样明白这个道理。
于是他们就地取材,搭建自己的居所。
1156年,尤里·多戈尔鲁基大公在莫斯科河畔建起了一座木头城堡——克里姆林宮,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
由于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因此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
直到19世纪初,莫斯科2/3的住宅仍然是小木屋。
木造建筑只要用很简单的技术(如接榫、栓合等),较少的人力,即可搭出美观实用、形式多样、造型独特的住所。
木屋顶部倾斜,非常陡峭,这是因为俄罗斯降雪量大,陡峭的屋顶可以有效防止屋顶积雪。
这种圆木房屋是粗糙的,但保暖性能良好。
由于结构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内部空间不发达,所以,比较大的建筑物需要用几幢小木屋组合起来,体形因此相当复杂。
两层的房屋,下层作为仓库、畜栏等,上层住人。
为了少占室内空间,楼梯设在户外,通过曲折的平台,联系各个组成部分。
复杂的组合体形,轻巧的户外楼梯和平台,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活泼而又亲切。
窗扇、山花板、阳台栏杆等地方点缀着雕花,留着分明的斧痕,染上鲜亮的颜色。
体现着俄罗斯人热烈的性格。
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小木屋就像是中国的“傣家竹楼”一样,实用且别致。
它被称为“古俄罗斯木结构建筑”,不仅是传统民居,也是俄罗斯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世纪上叶,多尔戈鲁基大公在波罗维茨低丘上修筑了一个木结构的城堡—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就是从这个城堡逐步发展起来的。
2、石造建筑建筑通常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和自然土壤之中的。
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木制建筑的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它从然有一百个优点,也抵不住唯一的致命缺点——易遭焚毁。
因此,后来的公共建筑,多改用石造。
于是,一场变革拉开序幕。
而显而易见的是——教堂成为俄罗斯建筑的鲜明代表。
(1)石砌建筑兴起——拜占庭的石建筑的传入988年,基辅罗斯公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命令全罗斯人受洗为基督教徒(东正教)。
自此以后,拜占庭的石建筑技术随著基督教传入罗斯,人们开始在古罗斯大规模地修建基督教的祭祀场所——教堂。
据说在基辅就建造了大约几百座教堂。
这对今后的古罗斯的石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最早一座典型拜占庭形式的建筑位於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它模仿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设计。
其上方有13个圆顶,后来的建筑逐渐将圆顶减少。
初期的圆顶通常较大较扁,后来渐渐往上拉长拉尖,也往旁发展趋饱满;诺夫哥罗城的索菲亚大教堂是俄罗斯第一个洋葱顶的教堂。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
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於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内的主要教堂圣母安息大教堂,就可以看到这个影响力。
(2)石砌建筑繁荣——摆脱拜占庭的拘谨形式俄罗斯城市石砌建筑第一个繁荣时期是从10世纪到13世纪上半叶。
古罗斯的城市建造了宏伟的教堂,俄罗斯式教堂有浑圆饱满的穹顶,称为战盔式穹顶,代表作是诺夫哥罗德附近的斯巴斯.城市居民可以前去举行弥撒,听经文,举办婚礼,为孩子洗礼,并进行其他庆祝活动。
基辅圣索非亚大教堂和在诺夫哥罗德用白石砌成的索非亚大教堂里布满众多镶嵌艺术品、壁画、壁灯。
基辅的建筑美丽如画,结构复杂;诺夫哥罗德的建筑结构简单,形式朴实。
在12世纪,古罗斯的中心向东北转移。
弗拉基米尔和苏兹达尔的大小教堂闻名于全世界。
拜占庭的建筑形式影响深远,直到18世纪初彼得大帝西化政策之前,都是大型宗教建筑的主流形式。
1132年,基辅罗斯公国分裂,基辅的政治地位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东北方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
位於於弗拉基米尔城郊外的涅尔利河圣母代祷教堂,从中已经可以看出俄罗斯宗教建筑渐渐摆脱拜占庭的拘谨形式。
首先,很明显的,它的独立塔形建筑样式是一大突破。
下半部结构缩小了,但维持了拜占庭的优点,是近乎完美均衡的正立方体,每个立面的三等份切割是典型的基督教数字观念,代表圣父、圣子、圣灵;其上跳脱而起的塔楼则象徵三位一体至高无上唯一的神,让信徒望之崇敬。
其次,教堂外墙的浮雕则是将俄罗斯木造建筑的雕刻装饰手法体现在石造建筑上,它不同於罗马的浮雕注重宗教意义浓厚的纹饰图案,而采用俄罗斯民间木造房舍广为流传的雕刻母题,如花草、鸟、兽等来点缀墙面。
俄罗斯民族长久以来擅长的木造建筑技术是他们引以自豪的,因此俄罗斯工匠们巧思运用於石造建筑。
他们不仅在形式上找出俄罗斯建筑的特点,更在思想内涵上追求俄罗斯的精神。
(3)俄罗斯建筑风格重新崛起在15至16世纪,俄罗斯建筑风格重新迅速崛起,这是摆脱鞑靼—蒙古枷锁、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王朝诞生的时期。
1480年,俄罗斯正式脱离蒙古鞑靼的统治。
俄罗斯人民刚获得自主权的心理,新建筑形式应运而生,而且是能够提升俄罗斯民族自信的那种形式。
甫兴起的莫斯科公国利用这个情势,推展了俄罗斯传统的建筑形式。
最鲜明的例子是莫斯科郊外的科洛缅斯科伊村的基督升天教堂,其帐幕式顶盖的主塔楼高60公尺,耸立於莫斯科河畔,俯瞰来往车船人潮。
八角形主塔楼腰部的外围,层层叠砌著洋葱形剖面的壁龛——这些由木结构概念演变来的多层次扁平化壁龛,使塔楼看起来不仅显得有向上攀升的崇高美感,且兼有稳固坚实之力量。
这样的装饰对俄罗斯还有另一层意涵——它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个战士的头盔,将主塔楼团团围住护卫著。
这个主塔楼不仅是宗教上唯一真理的象徵,美学上崇尚高雅的理想,还有俄罗斯民族团结合一抵御外敌的意义。
那个时代正值莫斯科公国的瓦西里三世执政,迎合人民企盼统一团结的意识强烈,建此俄罗斯民族意识十足的教堂,其政治意义大於宗教。
教堂下半部基座呈十字型,由两层的连续曲折回廊组成,发挥了木造建筑的特点,以曲折繁复堆叠镂空的手法,使它的样貌看起来像是巨树基部的盘根错节,将信徒与土地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总体看来,它一方面揣摩传统乡村房舍的样貌,有亲近感;另一方面试探了人民对美与真理的崇高梦想,吸引俄罗斯大众团结在一起,透过共同信仰与神通达,创造繁荣生活。
这样的形式完全违反以前圆顶教堂的平和流畅风格,却开展了俄罗斯建筑的新局面。
编年纪中关於这座教堂的记载:它实在是高耸、美丽、明亮得太神奇了,罗斯从未有如此的式样。
(4)成熟——攀至颠峰对于俄语学习者来说,圣瓦西里大教堂应该不陌生。
它那挺拔耸立、色彩缤纷、外形多变、缀饰繁复的外观,几乎已经成了俄罗斯建筑的刻板印象。
伊凡四世为庆祝攻下喀山汗国,於1555-1561年间建此教堂以资纪念,夸耀自己的成就,贯彻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威信。
它与上面的基督升天教堂一样,作为政治纪念碑的意义大於宗教意义。
这座教堂是16世纪俄罗斯建筑的代表作,不论在艺术形式或思想内涵上,它都达到了创作的极至表现。
建筑师为俄罗斯工匠。
整个建筑由九个塔形结构组成,分三层次坐落於米字形平面上,中央最粗大的塔覆以帐幕式顶盖,纵横十字轴上的四个次大,对角线ㄨ形的四个最小最低。
下面的基座有回廊,但较简单。
这个建筑概念可以说是从基督升天教堂的原型发展而来的,只是更丰富了些。
教堂看起来,空间层次丰富,每个塔造型互异、装饰繁复,上端的洋葱顶色彩更迭多变,营造出欢乐快活的胜利气氛。
外面八个围绕中央高耸的主塔楼,象徵俄罗斯的统一大业,各地区民族拥护中央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中央的帐幕式塔楼领导外围的圆顶式塔楼也意味著俄罗斯传统建筑美学的自信。
事实上,这座教堂的多塔式建筑形式是个异数,在俄罗斯本土也甚少有类似的造型。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三、风格的转化(1)俄罗斯建筑从17世纪开始流行用砖,建造起大批砖砌的教堂、中心商场、宫殿、别墅,这些建筑大量使用花纹砖和彩色瓷砖。
木结构建筑也在发展:奥涅加湖畔的基日保护区迄今保存着奇妙的木制建筑。
(2)欧洲建筑模式18世纪初,彼得大帝彻底实施西化政策,此后,俄罗斯建筑渐渐跟上欧洲的脚步,开始融入欧洲的建筑发展道路,发展出的风格样式也都与欧洲类似。
俄罗斯壮丽的新首都圣彼得堡涌现出罗斯从未有过的建筑景观:大街、河岸街、瓦西里岛的街道。
对称布局特点进入了莫斯科、大小城市甚至农村。
(3)古典主义18世纪下半叶,俄国的城市建设活跃.因受法国影响,建筑形式趋向简化,追求单纯的几何形式,主要是古典主义的形式.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枢密院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另外,俄国巴罗克式建筑艺术也展现出了明显的特色。
其代表作冬宫初建于1754年至1762年,是18世纪中叶最伟大的纪念物。
183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1838年至1839年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
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宫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
宫内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窗1945个。
冬宫的亚历山大柱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率俄军战胜拿破仑军队这一伟绩。
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国有一项特别的法律规定,圣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筑物,除教堂外,都要低于冬宫。
冬宫面向涅瓦河,中央稍为突出,有3道拱形铁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
(4)新奇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成为欧洲强国,彼得堡中心广场周围建成了一批大型纪念性建筑物.海军部大厦正中高达72米,位于广场北部,是城市三条放射形街道(其中一条是涅瓦大街)的交汇点.大厦北面涅瓦河对岸为交易所,东北面为彼得保罗要塞的教堂,海军部大厦东面为冬宫.建在冬宫南面的弧形的总司令部大厦,立面简单朴素,仅在中央有一座巨大凯旋门式的拱门,构成冬宫广场的南入口,从涅瓦大街有一条岔道通往拱门.广场中央矗立着47米多高的亚历山大纪功柱,同冬宫和总司令部大厦平展的体形相映衬,丰富了广场建筑群的构图.海军部西侧翼同对面元老院和宗教会议大厦组成元老院广场.广场北面有著名的彼得大帝铜像,南面有伊萨基甫斯基天主教堂,体形高大雄浑,通过海军部前广场可以一直望到冬宫广场中央的纪功柱.这时期还在涅瓦大街上建造了亚历山大剧院和卡桑教堂等著名建筑.19世纪的建筑——工厂、车站、商场——往往以结构的新颖令人称奇,这些建筑是为了适应新的功能以及金属和玻璃新构件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