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综合学习的定义 ▪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 ▪ 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 ▪ 交流、协作、发表演讲 ▪ 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 ▪ 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
综合学习的目标指向、学习方式、学习主题
A 目标指向: (1)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 (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 (3)探索自己的生活方式。 (4)以综合学习实践为基础,从新组建知识结构。 B 学习方式:
4. 网络技术及应用,对选择、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工具、信息资 源更具有责任感。
5. 能在大部分时间里进行独立工作,选择信息与通讯技术系统以 满足指定的需要。
6. 高效和严格地使用信息技术,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并且能够完成一系列有关课题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较复杂的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统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螺旋式课程: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
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 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广 与加深。这样学科结构在课程中呈 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小学信息教育的内容
1. 对信息的理解、按照课题的目的自主收集、判断、表现、处理、 发送信息。
5. 学会用一种更适应于接受信息者的方式去呈示和表 现信息。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1. 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专业化, 并强调利用计算机或信息通讯网络开展选择、处理、加工、发 送信息的教育,以及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计算机的作用和运用方 法。
2. 计算机的结构和功能。
3. 信息加工中的数据库以及应用、信息的数理基础、信息技术发 展、多媒体细心你的获取和简单的编程。
“信息技术课”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独立学科): 对基础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系统地进行指导。
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学科中的应用): 信息与通讯技术、信息资源作为各个学科学习的工具,
支持在各个学科中的学习。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学科——
整合课程): 1. 基于方案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2. 基于主题的学习(Topic-based learning) 3. 基于论题的学习(Theme-based learning) 4. 基于作业的学习(performance-based learning)
学习 ” 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关心等内部 动机为基轴,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科所束缚, 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 程综合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 解决活动,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 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活用能力的伸展,使得 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 化和共享化,实现学习者的生产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类型
高中阶段
初中阶段
独立学科-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学科 中应用(交叉课程)
小学阶段
综合课程 (狭义的:整合课程。
如:方案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法
自我评价法(self-evaluation)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编制测验或评价项目,参与评价 并公开讨论每个人所达到的水平,师生共同确定分数 等级。
(2)科学地理解信息: 掌握信息手段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利用和操纵信息,了解 评价和改善信息运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 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信息与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充分认识信息道德观念的必要性和责任感,培养积极 参与创建所期待的信息化社会的态度。
小、中、高学校的螺旋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小、中、高各个发展阶段制定具有整合性、系
从专业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观念的转变
培养按照自己的目的收集、判断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这 种综合能力。
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发展历程的阶段 (1)第一代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时代):重视计算机的硬件
结构和程序设计、算法语言、文件处理等.
(2)第二代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素养时代):重视文字处理、 列表计算、数据库、绘图、计算机通讯等应用软件的运用;
学习文件夹评价法( learning portfolios)
借助于直接鉴定表现技能的作业或作品、工作成果等 来估计教育目标实际到达的程度。
契约评分法(contractual grading)
学生同意完成一定的工作,如获得圆满成功则自然得到 约定的分数。
综合学习的定义
定义 所谓的综合学习,它是以 “学会生存、学会
2. 熟悉初步使用常用的软件支持自己在各种背景下的学习。 3. 在对计算机、因特网、多媒体等信息媒体与技术的可能性和局
限性理解基础上,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媒体的方法并开展交流 与表现、创造活动与调查学习。 4. 对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负面影响的理解以及掌握对应的方法。 5. 可以在各个学科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电教系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SCNU
徐 晓东
XU XiaoDong E-mail:xuxdscnu@
制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理念
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教育所要解决的课题:培养主体性;创造性;灵活运用信息的 能力;进行表现的能力;协调性、责任感、同情心等社会性。
(3)第三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时代):把信息技术看成是 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达(表现)现等的手段,并重 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培养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1)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按照课题目的准确地运用信息手段,自主地收集、判断、 表现、处理、创造信息并能根据接受信息者的情况发送 和传达信息。
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1. 在小学的基础上开展更深一步的信息和信息媒体应 用教育,学会使用更多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信息资 源去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2. 提高利用信息与媒体技术,开展研究的技能,学会 选择并决定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最为合适的信息。
3. 学会使用信息,学会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
4.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作业和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