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思路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思路

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试题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对于文学作品阅读,我们需要读懂和把握作品的主题,才能更好的解题,那么文学作品阅读有什么技巧可循么?阅读这些作品又有哪些思路呢?下面查字典语文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思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散文阅读,由于其篇幅短小,文字精炼,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喜爱, 2000年《长城》、2001年《门》、2002年《话说知音》和2003年《乡土情结》连续考查了散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分析近几年高考的散文阅读题,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来实现的;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则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来实现的。

检查考生文学作品阅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就是测试词句是不是理解,文意有没有把握,文章会不会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不能评价、鉴赏。

1.理解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要求是B级。

理解的要求涉及二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词语含义的理解是阅读的基础,迅速准确地把握词语在一定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理解词语的关键是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考点中所言文中实际上就是指具体语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大语境);二是指具体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语境 (小语境)。

在理解词语时,这两种语境同时起作用。

高考测试的文中重要词语主要有: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⑥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临时义。

如何准确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呢?在弄清词语词典义的基础上,具体的训练方法是:①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②根据语境揣摩词派生出来的新义,分析词语所隐含的内容;③准确指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或指出某词语所指的对象或范围;④弄懂语境中词的比喻义、借代义、反语义;⑤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平时的阅读理解乃至复习中,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多留心一些新词和旧词新用的现象。

养成释词看文的良好习惯,不可孤立释词,就词释词。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03年《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条目中,删掉了并解释三个字,只是用宏观视角、定向性的理解代替了微观视角、定位性的解释;加上了的含意,更侧重句子在文段中的整体意思的考查,表述更为明确具体。

改动后其难度的降低不言而喻的。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主旨句、概括句、过渡句等。

阅读时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这样一些句子:①内涵比较丰富,含意比较含蓄,利于考生发挥的句子;②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③全篇或某一段的中心句,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过渡句。

④比较难理解的比喻句。

理解这类句子有时要注意分析句子自身的结构,有时要分析句间关系理解它的含义,有时还要透过某种修辞手法弄清它的言外义。

当然,句意的理解仍然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的限制。

重要语句的位置有时可能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章中间,也有可能分散于文中,须将它们综合起来理解。

2.分析综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是C级。

分析综合的要求涉及五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整合一词是2003年《考试说明》中新增的内容。

整合不仅仅是提取,还包括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的过程,由原先的着重考查思维的结果变为考查思维的过程,涉及阅读者本身的认知积累因素更多,有强调素养的成分。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也可以是标题、注释中提供的有关内容。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

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敏锐的语感的培养,靠一时的突击是不会奏效的,只有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当然,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读材料做比照,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捕捉隐含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

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散文,无论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都离不开叙事。

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散文常用的结构方法。

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散文,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03年《考试说明》将中心思想改成了中心意思,符合主观题的答题特点,为考生展示才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降低了难度。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的归纳。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

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

所谓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颂或批评,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或是完全支持或是有一定保留,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或明示,直接表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抒写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要我们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的。

要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思想与主题,二是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背景。

具体分析可采用这些方法:①从作品内容分析入手。

文章中的材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而作品主旨有时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②注意标志性词语。

对于分析文中作者观点态度而言,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如认为以为觉得感到之类的词,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往往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联系作品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的背景动机。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表现得委婉含蓄(甚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必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来帮助理解。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间接的推断得出结论。

当然这个推断来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根据地得出的。

它属于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理性色彩。

想象是在原有表象(主要指语言文字的描述)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它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性色彩。

推断与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把推断和想象列入考点,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体现了由注重知识立意向注重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时,阅读材料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是研究性学习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就会在原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拓展,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信息量的增加值就是学生的创造值。

这一考点的测试题往往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有较大的开放性。

由文内拓向文外,由有形飞向无形,由现实推知过去与未来&&文中无法找到现成答案。

二是有明确的指向性。

这与高考话题作文的要求相一致,但其目标指向性要比话题作文更为具体,更为明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