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通则及常用辅料

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通则及常用辅料

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第一册)2011年5月附录Ⅰ炮制通则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处理后,均称为饮片。

饮片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净净制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

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时,均应使用净药材。

炮制药材的用水,应为可供饮用的净水。

炮制药材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药典炮制通则和下列有关要求。

中药炮制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工制和其他制法五大类。

一、修治和饮片切制(一)修治为了除去杂质、虫蛀、霉变及非药用部分,提高清洁度,便于切制和加工,药材需要进行修治。

主要方法如下:1.拣是把混在药材中的杂质、虫蛀和霉变品及非药用部分拣去,或将药材按大小、粗细等进行分类,以使药材洁净和便于进一步加工处理的净制方法。

常用手工操作或与筛簸交替配合使用。

拣有2个作用:(1)出去杂质、虫蛀和霉品:如乳香、没药、五灵脂中肠含有木屑、砂石等,藿香、紫苏、淡竹叶中常夹有、腐叶及杂草等,可通过挑拣以洁净之。

(2)将药材分档:如天南星、半夏、白芍、白附子、白术、大黄、木通等可通过挑拣来分档。

2.簸将药物放在簸箕、竹匾等工具内扬簸,利用药物与杂质的轻重不同,通过上下簸动,使之除去杂物皮屑及非药用部分。

3.筛是根据药材和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或箩,筛除药材中的泥土、砂石等杂质,或对药材进行大小分档,或筛去炮制辅料(麦麸、河砂、滑石粉、蛤粉、米、土粉等)的净制方法。

有时筛与簸同时合用。

筛簸工具有簸子、竹匾或畚箕等。

4.去皮是将药材的皮壳与肉或仁分开。

有些药材皮壳与肉或仁在临床上有不同作用,必须分开;有些药材只用肉或仁而必须去皮(壳)。

如砂仁、豆蔻、扁豆等必须皮与仁分用;鸦胆子、使君子、榧子等是用肉(仁)而去皮(壳)。

5.去毛是因有些药材表面生茸毛,而毛会黏附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呕吐,所以必须去除。

去毛和方法有以下多种:(1)刷:用硬毛刷子刷去表面的绒毛或污物。

如枇杷叶去毛。

(2)刮:用刀或锋利的玻璃片、瓷片等利器刮去表面的毛状物、附着物或不可供药用的粗皮。

如虎骨、豹骨去筋肉;肉桂、厚朴去粗皮。

(3)燎:用火焰燎烧,再用刷子刷净,有些质硬而有毛茸的药材,如鹿茸的去毛茸等。

(4)烫:将沙子炒热至200 ~300℃后,加入药材拌炒,使毛茸烫焦,再用刷子刷净,如马钱子的去毛茸等。

(5)炒:用热锅炒制药材,使表面附有的硬刺和毛须去掉。

如香附等,可将锅烧热,把药材的毛须炒焦后筛去。

如苍耳子、金樱子、刺七厘等,亦可用此法将硬刺去掉。

6.剔用刀或锥子等适当的工具,挖去药材深部缝隙内不可入药的部分或杂质异物。

如猪苓中挟携的碎石和砂泥的剔除。

7.抽用水先将药材湿润,待木心与皮部易分脱离时,然后进行愁心。

如牡丹皮、巴戟天的去心等。

8.碾用石碾或鉄碾船(槽碾)等工具将药材碾成粗粉或出去外面的非药用部分。

如白蒺藜去刺等。

9.劈用刀或斧头将大块或坚硬的药材劈碎,以便使用或再次加工,如苏木、降香、油松节的加工等。

10.压榨用手工或机械挤压药材中的油或取其鲜汁。

如巴豆、千金子去油,生姜榨取姜汁等。

11.制绒用捶打、推擂,将有些纤维性药材,捣成棉絮状物。

如艾绒、麻黄绒、大腹皮的加工等。

12.拌衣用拌的方法,为某些药材拌衣,如朱砂拌衣,即将朱砂细粉均匀地拌在某些药材上,如朱茯神、朱麦冬、朱灯芯的加工等。

二、切制为了使药材与溶剂的接触面增大,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使炮制的辅料(如酒、醋、蜜等)易于渗入药材组织内部,需对药材进行切制。

切制后饮片还便于干燥、贮藏及调配。

切制分手工与机械切两种:①手工切是将经浸、润适当的药材,用切药刀根据不同的要求切成片、块、段,或用刮刀将角质类药材刮成丝,或用镑刀、刨子将坚硬的骨角质类药材镑成薄片,如镑鹿角、羚羊角等。

②机械切是将浸润适当的药材装入切药机内,切成厚薄均匀的饮片。

切制主要方法有:1.切片切制品大小厚薄的规格通常为:(1)极薄片:厚度为0.5mm以下。

适用于木质类及动物骨、角质类得药材。

常用的药材有羚羊角、鹿角、降香等。

(2)薄片:厚度为1~2mm。

适用于长条形的,质地致密坚实、切薄片不宜破碎的药材。

常用的药材有白芍、乌药、槟榔、当归、天麻、三棱等。

(3)厚片:厚度为2~4mm.适用于含粉性的药材和质地松软、黏性大、切薄片易破碎的药材。

常用的药材有茯苓、山药、天花粉、泽泻、丹参、升麻、南沙参等。

2.切丝细丝宽2~3mm,宽丝宽5~10mm。

细丝适用于皮类药材,宽丝适用于叶类药材。

常用的切成细丝的药材有黄柏、厚皮、桑白皮、陈皮等。

切成宽丝的药材有枇杷叶、淫羊藿、荷叶等。

3.切段长为10~15mm,也有写切成5~10mm的短段,或切成15~30mm的长段。

适用于黏液质较重的质软而黏的,不易切片的以及全草类;形态细长,内含成分易于煎出的药材。

常用的药材有薄荷、荆芥、党参、青蒿、怀牛膝、北沙参、广藿香、石斛、芦根、麻黄、忍冬藤等。

4.切块每粒为8~12mm3的立方块。

适用于煎熬时易糊化的药材。

常用的药材有阿胶丁,葛根块、茯苓粒等。

切制品的干燥温度,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超过80℃,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60℃为宜。

5.粉碎主要方法有:(1)打、捣杵(俗称桩):将药材放入石缸或铜缸内,用力打碎或捣碎。

如捣砂仁、草果、川楝子等。

(2)机械粉碎:将药材用机械粉碎。

(3)研:用乳钵或球磨机、铁研船等将药材研成细粉,如研三七、麝香、枯矾、硼砂等。

(4)锉:用锉将坚硬的药材锉成丝或粉末,如羚羊角等。

(5)粉碎的规格:筛号应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

①最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并能在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②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并能在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③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并能在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④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能在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⑤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能在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二、水制是利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如酒、醋等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

目的是使其清洁、软化、便于切片、粉碎,或借以减低药材的毒性和副作用。

主要方法如下:(一)抢水洗(淘洗)是用清水洗涤药材,随洗随捞,除去泥沙等杂质;或将药材盛入箩筐等盛器中,在清水中淘洗。

应用抢水洗可软化切片的方法,适用于质地疏松,芳香性的药材,如防风、细辛、陈皮等。

洗时勿使药材在水中浸泡过久,切片后应注意及时干燥,防止霉变。

(二)浸泡是将药材加清水或其他液体,如酒、醋、姜汁等浸泡至适当的程度,目的是使药材柔润,便于切片,如乌药、槟榔,或为了减低毒性,如半夏、天南星。

但浸泡的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药材的粗细、质地以及气候等不同情况适当掌握,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三)渍是用清水洗净后,再用适量的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如酒、醋、盐水、米泔水、甘草水等)渍至药透汁尽的药材处理方法。

适用于质地松软或经水泡后易降低疗效的药材,经浸渍软化后,便于切片,如大黄、木香;或浸渍后改变其药性,如萸黄连等。

(四)润是将洗净或浸泡的药材,装入适宜的容器中,通过经常喷水或用润药机保持一定湿度,进行闷润,让水分徐徐渗入药材组织内部,使其润软透心,便于切制,如大黄等。

(五)漂是让药材在较多的水中停留长时间,并经常换水或用长流水漂洗的方法,叫做漂。

以漂去药材某些有毒物质或盐分、咸味、腥味、麻辣味等杂质,如半夏、南星、紫河车等。

(六)水飞是不溶于水德矿物、石类及贝壳类得药材常用的处理方法。

其方法是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共研,再加入多量的水进行搅拌,由于搅拌时水德旋转作用,使较粗的粉末和颗粒即下沉,微细的粉末则混悬于上部,倾出悬浮液置另一容器中,粗粒再清水继续研磨,再飞,直至全部都悬浮液为止。

最后待各次的悬浮液完全沉淀后,倾去上面清水,分出下面的潮湿粉块,干燥,刮去靠底部的一层带有泥沙的杂质,研细,如水飞朱砂、珍珠、炉甘石等。

三、火制将药材直接或间接置火上加热,使其干燥、松脆、焦黄或成炭的方法,统称为火制法。

主要的方法如下:(一)炒将药材置锅内加热翻动称之为炒。

有清炒或加辅料炒2种。

1.清炒根据炒得程度不同,可分为炒黄、炒焦、炒炭3种。

(1)炒黄:将药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微黄,有香气溢出即可。

如炒白术。

(2)炒焦:将药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味。

如焦山楂。

(3)炒炭:将药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外成焦黑色,内成焦褐色,喷洒清水少许,灭尽火星。

炒炭必须注意“存性”,如炒成灰,则药效损失,如地榆炭。

2.辅料炒可根据辅料的性质不同分为固体辅料炒和液体辅料炒2种:(1)辅料为固体:将药材与固体辅料统至炒制容器内拌炒。

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可分为米炒、土炒、麦麸炒、沙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

①米炒:可减低药材的毒性,增强药效。

将大米与药材置热炒制容器中共炒或先将湿米炒至冒烟时,再放入净药材,轻轻翻动至大米呈焦黄色或微带焦斑时,取出,筛去焦米,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每100kg待炮制品,用大米20kg。

如米炒斑蝥、米炒党参等。

②土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先将土(赤石脂、灶心土)的细粉,置炒制容器内炒至灵活状,加入净药材同炒至药材表面挂土色,透出药材的香气,取出,筛去多余的土粉,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每100kg待炮制品,用土20kg。

如土炒白术、山药等。

③麦麸炒:能缓和药材燥性,去除不良气味,并能增强疗效。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材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先用中火或武火将炒制容器烧热,再讲麦麸均匀撒入热炒制容器中,至烟起时,投入净药材,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制药材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每100kg待炮制品,用麦麸10~15kg.如麸炒白术、麸炒僵蚕。

④沙炒(砂烫):用砂作中间体,取其温度高,受热均匀,可使坚硬的药材经砂炒后变松脆。

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至轻松状,倒入净药材饮片,不断翻动,至药材饮片鼓起或色黄酥脆,立即取出,筛去沙子。

如炒穿山甲、狗脊、龟板等。

砂的用量以覆盖药材为度。

⑤蛤粉炒(蛤粉烫):与药材共制可除去药材的腥味,增强疗效。

将蛤粉置炒制容器内,炒至滑利时,倒入净药材饮片,翻炒至药材表面鼓起酥脆时,取出筛去多余的蛤粉。

如烫阿胶等。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每100kg待炮制品,用蛤粉30~50kg.⑥滑石粉炒(滑石粉烫):用以拌炒药材,能使要擦受热均匀。

将滑石粉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轻松状,投入净药材,用武火炒至表面鼓起或酥脆,取出,筛去多余的蛤粉,放凉。

如烫象皮、刺猬皮、鱼鳔等。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每100kg待炮制品,用滑石粉40~50kg.。

(2)辅料为液体(炙):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称为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