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框架结构设计

钢框架结构设计


1.2、钢框架结构体系的适用高度 及建筑高宽比
1.2.1、“高钢规程”的规定 1、适用高度 “高钢规定”对非抗震设防和设防烈度为6度至 9度的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按照所采用的结 构类型和结构体系,规定了下表适用高度。
2、建筑高宽比限值
1.2.2、“抗震规范”(GB 50011- 2001)的规定
4.2、框架结构的水平侧移
4.2.1、水平位移是由三方面原因产生的
水平位移曲线属剪切型,层间位移下大上小
对于多层框架结构可忽略柱轴向变形产生的层 间位移。对高层框架虽不能忽略此变形,但由 梁柱构件变形产生的层间位移是主要的,它构 成的水平变形曲线属剪切型。 由于柱脚处无水平位移,且底部作用剪力最大, 最大的层间位移常位于底层或下部几层,顶部 较小。
钢框架结构设计基本理论
第一篇、钢框架的基本概念
第二篇、钢框架的结构布置
第三篇、荷载
第四篇、框架结构的计算
第五篇、钢构件设计
第六篇、钢框架节点设计
第七篇、组合楼盖布置与设计
第一篇
钢框架的基本概念
1.1、框架结构
沿纵横方向由多榀框架构成及承担水平荷
载的抗侧力结构,梁柱连接常采用刚接。
6~8度时
120 235 f ay
9度时
100 235 f ay
5.3.2、梁的板件宽厚比限制

不超过12层钢框架的梁板件的宽厚比限值 7度 11 36 8度 10 32 9度 9 30
抗震设防烈度 工字形截面和箱形 截面翼缘外伸部分 箱形截面翼缘在两 腹板间的部分
工字形截面和箱形 截面腹板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
5.2.1、梁的承载力计算
Mx 梁的抗弯强度验算: f xWnx VS 抗剪承载力计算: fv It w

框架梁端部腹板受切割削弱时,按下公式计算梁端 部的抗剪强度:
V / Awn f v
5.2.2、梁的整体稳定
梁的整体稳定性通常通过刚性铺板加以保
风荷载 地震作用
3.1.1、风荷载
W Z s ZW0
v W0 1600
2
——基本风压,由空旷平坦地面,离 地10m统计的重现期为50年(或100年)
的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计算所得。
Z ——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s
风荷载体形系数
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3.1.2、地震作用

3.2、荷载效应组合
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荷载效应组合分为
1、无地震作用时的荷载效应组合 2、有地震作用时的荷载效应组合 注:9度设防烈度时,以及建筑高度 H>60m时,应考虑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 组合。 结构侧移验算时的荷载效应组合有 1、风荷载作用时: S=SWk 2、水平地震作用时: S=SWhk
4.4、结构的整体稳定P-△效应

由于钢框架的侧向刚度较柔,在风荷载 或水平地震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 这使已作用于产生水平位移的结构上的竖 向荷载,对该结构的各构件产生附加内力, 而且增大已有的结构位移水平,因而降低 结构的承载力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按反映二阶效应的方法验算结构的整 体稳定。
My Mx N f An xWnx yWny
强轴平面内稳定:
ty M y mx M x N f x A W (1 0.8 N ) byW1 y x 1x ' N Ex
弱轴平面内稳定:
N y A
tx M x f N bxW1 x yW1 y (1 0.8 ' )
框架梁柱内力计算
柱的内力根据柱间剪力和反弯点的位置确 定,梁端弯矩由平衡条件求出。
(1)柱端弯矩: (2)梁端弯矩: (3) 梁端剪力: (4) 柱的轴力:
2、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两个方面的改进
1、修正了框架柱的抗剪刚度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不仅有侧移,且各 节点都有转角。 2、调整了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 不再是定值,而是与柱的上下端的刚度有关, 反弯点偏向刚度小的一端。 有了D值和反弯点的位置后,其他内容的计算和 “反弯点法”完全相同。
证,使其不控制设计。 铺板起阻止梁的失稳作用应满足的两个条 件:

一是铺板在自身平面内有相当大的刚度; 二是铺板与梁有可靠的连接。
当铺板不满足是刚性条
件时,按右式计算梁的 稳定:
Mx f bW x
5.2.3、框架柱的承载力计算
框架柱是指与梁刚接的柱,在轴向压力和
弯矩的共同作用下,兼有梁和柱的特点, 以截面出现塑性铰作为压弯构件的极限承 载力。 承载力计算:
梁柱内力自上而下逐层增加
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除框架柱的轴 向压力自上而下逐层增加外,而框架梁和框 架柱的剪力及弯矩自上而下基本上无显著变 化。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和框架梁的 内力M、V、N的分布,不仅对柱是自上而 下逐层增加,对框架梁也是如此,上小下大, 而且第二层边跨的框架梁梁端内力常为最大。 上述框架结构的内力分布规律,可作为构件 截面估算参考,也可作为下部建筑有效层高 有否影响的估计。
第五篇
5.1、构件选型: 5.2、钢构件设计:
钢构件设计
构件强度验算 构件稳定承载力验算
1、框架柱的选取
多层钢框架多为双向设置,故柱截面的强
弱轴方向宜按整个框架体系的刚度要求来 确定。 框架柱截面可采用H形、箱形、十字形、圆 形等,见图。 对于多层钢框架,柱轮廓外边尺寸不超过 800mm。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节点因腹板较薄,节点域将产生 较大的剪切变形(图1-17),从而使框架侧移增大10%至20% (“高钢规程”规定,应计入其影响);对内力的影响在10% 以内(可不计其影响)。
4.2.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钢框架结构侧移要求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由总体
剪切变形和总体弯曲变形两部分组成。
4.3.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钢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计算有两种近似计算方法: · 反弯点法 · 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
1、反弯点法
使用条件:
结构比较均匀,层数不多, 梁的线刚度ib比 柱的线刚度ic大较多时。 基本假定: (1)在剪力分配时, 认为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 刚度之比为无限大,两端无转角; (2) 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认为除底层外 其余各层柱上下两端的转角相同; (3) 不考虑柱的轴向变形,同一层各节点的水 平位移相等。
N b Af 0.37 85 ~ 120N
1、适用高度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各种类型的最大适用高度 应符合规范规定。对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或建造 于Ⅳ类场地的钢结构,其高度应适当降低。
2、建筑高宽比限制
第二篇
钢框架的结构布置
2.1、按照承重方案的不同划分为三种:
横向承重 纵向承重 纵横向双向承重
2.2、柱网布置
方形柱网和矩形柱网是多高层框架结构常
常见的柱截面图
大红274
2、梁的选取
框架梁或仅承受重力荷载的梁,其受力状
态为单向受弯。
通常采用双轴对称的轧制或焊接H型钢截面,
对跨度较大或受荷较大,而高度又受到限 制的部位,可采用抗弯和抗扭性能较好的 箱形截面(双腹板梁)。
5.2、构件的计算
梁的承载力计算 梁的整体稳定 框架柱的承载力计算
一般在不超过30层时比较经济。
1.2、钢框架结构的特点
优点:




1、抗震性能良好:由于钢材延性好,既能削 弱地震反应,又使得钢结构具有抵抗强烈地震 的变形能力; 2、自重轻:可以显著减轻结构传至基础的竖 向荷载和地震作用; 3、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由于柱截面较小,可 增加建筑使用面积2~4%; 4、施工周期短,建造速度快;
表示;杆件长度用节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计算跨度取框架之间轴线距离; 柱的计算高度可以取层高,底层柱一般取 到基础顶面的距离; 跨度相差不超过10%时,按等跨计算内力; 屋面斜梁坡度不超过1/8时,按水平梁计算。
1、分层法

(1)
(2)


计算假定: 框架的侧移和侧移力矩忽略不计; 每层梁荷载对其它层梁和柱的影响忽略不计。 计算要点: 除底层柱外,其它柱的侧移刚度乘以0.9, 传递系数为1/3; 适用条件: 分层法适用于节点梁柱线刚度比
1.6 4K 1 K 2 7.5 K 1 K 2 K 1 K 2 7.5 K 1 K 2
K1、K2分别为柱上端、下端的梁线刚度和与柱线 刚度和的比值。
5.3.1、柱的长细比限值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
不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作了如下 规定:
同层柱的剪力分配
柱的侧移刚度: 第i层的总剪力:
12ic dik 2 h
V
k 1
m
ik
Vi
Vik dik i
i
1
dik
k 1
m
Vi
Vik
d ik
d
k 1
m
Vi
ik
柱中反弯点的位置:
对于底层柱,反弯点的位置位于柱距柱底 2/3h处。 除底层柱外,其它柱反弯点的位置位于柱 的中点;
框架体系的主要特点
5、形成较大空间,平面布置灵活,结构各部 分刚度较均匀,构造简单,易于施工; 6、侧向刚度小,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二阶效应 不可忽视;由于地震时侧向位移较大,引 起非结构性构件的破坏。
1.1、钢框架结构的特点
存在的问题:


1、耐火性能差:钢结构中的梁、柱、支撑及 作承重用的压型钢板等要求用喷涂防火涂料。 2、吸取震害经验教训完善钢结构设计:由于 地震的随机性和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很难避免 节点的开裂、支撑的压曲等震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