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梦回繁华》一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20《梦回繁华》一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2.体会“梦回”之情
北宋时期,城市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的成就一度攀上世界的巅峰,然而《清明上河图》中暗藏的盛世将衰的隐忧,转眼就成了残酷的现实。那个清明盛世永远地消失了,古往今来,多少人“梦回繁华”,为之叹息惆怅。
问题:请细细品读,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梦回”之情?
(1)北宋遗民的“梦回”之情。北宋灭亡后,留在大金或者南渡的北宋遗民,从《清明上河图》看到的昔日繁华,如今都成瓦砾,曾经的辉煌令人叹息,缅怀故国,渴望回归,“梦回”流露出多少的心痛无奈(第二段末两句话)。(2)今人的“梦回”之情。汴京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那种盛况永远地留在了《清明上河图》中。如今北宋王朝逝去将近千年,这幅图能将我们带回那个清明盛世,一睹那远去的繁华,体会那悠久的文明(文章字里行间背后,我们自己欣赏图画的心情)。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艺术特色有四点:内容庞大(五百多人物,形态各异),结构分明(繁而不乱,长而不冗),兼工带写(有工笔细描,也有写意笔法),写实性强(现实主义风格,与回忆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述的汴京情形可相互佐证,且细节刻画如桥梁结构、衣冠服饰、建筑比例等也讲究真实)。正是由于它用写实手法描绘,而且规模宏大因此较全面地记录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从文中,我们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清明上河图》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说明文最根本的特征——知识性。
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1)抓取关键词句。本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词句,最典型的体现在第四、五段;(2)概括提炼法。如从第一段中知道了《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就是根据本段内容概括出的知识,当然,这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又需要提取关键词。
学习难点
1.理清文章说明的脉络,明确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典型突出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查阅资料法
实物欣赏法
教学准备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三标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预设目标
目标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情分析
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学生并不熟悉,很多孩子没有看过这幅画作,有的看过但对作品的艺术历史价值也认识不够,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历史意义,所以课堂学习前一定要充分查阅资料,在对说明对象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文章。
说明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有简单了解,但是认识不深,进入初中还未接触说明文的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中学习四篇说明文,有助于学生集中把握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形成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并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
二、我知道的《清明上河图》
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查阅到的?
请多个同学回答,丰富认识。
三、我读到的《清明上河图》
1.读完课文,你从文中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要点】
《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活跃,城乡市井平民生活成为画家的表达内容,北宋风俗画兴起,《清明上河图》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文科)
一、课前准备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备课时间
2018.12.20
主备人
李海青
二次备课人
上课班级
八五班
课题
《梦回繁华》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单元最后一课,五单元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已经有所认识,对说明文知识和说明文阅读的策略应该能够初步把握,所以本课学习不必再对说明文知识条分缕析地归纳讲解,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课作为说明文的特征,进一步体会说明文阅读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梳理出文章介绍的《清明上河图》的知识,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2.理清文章说明的脉络,明确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典型突出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作者在介绍画作的同时,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及其承载的情感韵味,使文章富有文学作品的魅力,这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小结:这幅描绘北宋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长卷,是研究北宋社会历史的一个窗口,围绕这一国宝级画作,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作者身世,创作意图,版本真伪,图上内容等,还存有许多争议许多疑团,这幅画的背后,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深入走进这幅名画,走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2.回忆刚上课时自己设想的介绍,学完课文后,你对此类介绍性文章的写作是否获得了启发?请选择一件绘画或工艺作品,运用所学的说明文写作方法,写一段文艺性说明文字,介绍作品。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
反馈目标
(测试)
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说明顺序:——开卷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文章引用金人张著的题跋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了解了他的生活年代、籍贯、字号、经历、擅长的画作、作品等。
《清明上河图》的概况:材质为“绢”,有着色,尺寸“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是一幅长卷,画面内容为三段式,“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节奏分明。
正是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文章读来思路清晰,介绍丰富而有序,读后对《清明上河图》会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帮助说明。
①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②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目标二: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目标三: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达成目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2.小组探究: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发现作者介绍的方法。
(1)说明顺序
①逻辑顺序。从全文来看,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引出画作——介绍作者——介绍画作。第三部分是重点,三个层次采用逻辑顺序,整体概况——具体内容——艺术特色。
②方位顺序。第三部分第二层是全文详写的重点,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内容,这段采用方位顺序,按中国画特有的手卷展开顺序,从开卷处介绍到画面中段,再介绍到画面后段。介绍每一段时,按更具体的方位,抓住画面上的主要内容逐个介绍。段中有很多表示方位的词语,在文中勾画出来。
“这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3.本文内容在详略安排上也非常明确,详写《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即第四段。仔细品读本段,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五、学习总结
1.读了这篇介绍名画的文艺性说明文,你认为阅读此类文章应该怎样去读?(梳理阅读策略)
(1)欣赏实物,仔细观察,了解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并思考如何向他人介绍作品。(2)阅读说明文章,获得更多信息,并与作品比对,加深认识,丰富体验。(3)梳理文章写作的脉络,联系自己的介绍构思,体会说明思维该如何严密有条理地展开;学习文章介绍作品的方法,考虑如何将作品介绍得清楚具体、生动形象。总之,说明的目的就是既要介绍清楚准确,又要吸引读者来了解。
③摹状貌“船正在放到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3)注重遣词造句,大量运用四字短语,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画作的传统艺术特色相呼应,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
中段井然有序
↓
后段
说明语言:——平实、准确、典雅、生动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要有效引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学习策略的传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清明上河图》的具体内容。开卷处描绘汴京近郊的风光,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近郊,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有“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两岸,对漕船边的情形、如飞虹般的拱桥、桥两端的街市、准备过拱桥的大漕船都描摹仔细;市区街道,描绘了街道纵横的样子以及各类店铺、街上行人。
四、我品到的《清明上河图》
1.感受“繁华”之貌
文章按照说明内容的需要,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各个方面的知识,但这各方面其实都贯穿了一个词——“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