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文学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的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心理批评:是一种吸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
文体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排斥作家研究,排斥“外在的”的研究方法,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前提。
性别批评:性别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倾向性: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
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忌、仇恨的心理。
弗洛伊德说,这个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
陌生化:指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意图谬误:新批评视探究作者的意图为谬误,认为这种批评容易导致以作家传记代替对作品的分析。
新批评认为,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找到,其次,就是可以找到作者意图的地方,如作者的直接陈述,意图也不可能仅从表面价值上理解。
更重要的是,浅薄的作品比较容易受作者的控制,而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主观意图的羁绊。
时序: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本中排列的顺序之间的关系。
它研究三种时间运动轨迹。
闪回: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闪前:提前叙述以后要发生的事件;交错:在叙述中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从文化角度来对文学进行研讨的一种方式。
文化批评或称文学的文化研究,它可以说是一种注重从文化内涵、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类型。
文化批评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的理解。
广义的文化批评可以囊括所有从文化角度进入文艺问题研讨的批评,狭义的文化批评则是在20世纪出现了形式主义、新批评等各种文本批评,使得文艺批评呈现“向内转”的趋势之后,文艺研究又一次强调对作品的研究和作品之外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看待的“向外转”的趋势的表现。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关键词,缘起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状况的分析。
文化工业问题不仅仅是文艺作品可以批量化复制这样一个具体问题,而是现代化大工业的体制全面渗入到原先强调个体化生产的文艺活动中,使得文艺问题成为一种民主社会的异类。
文化工业对于人性的扭曲在于它的权力影响作用,它通过一定机制使得人们的一些感受合理化。
二、简答:社会历史批评的尺度:真实性: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A时代背景的真实性:考察时代背景的真实性,看作品是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B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考察人物性格的真实性,看人物是否合乎身份,人物性格发展是否合乎逻辑,人物情感是否真实可信;C作品细节的真实:考察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看细节描写是否失真,是否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整体逼真性。
倾向性: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所谓倾向性,即作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效果:衡量作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即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以先进的积极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或破坏某种意识形态。
三个测度:影响、审美、认知。
印象批评的基本特征:A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强烈的批评主体意识,以批评家的自我为批评的标准。
反客观:标举“客观”的批评提出有力的反驳。
印象批评对批评家的个人素质的特殊要求:感情与才思的结合、崇高的情怀、更高尚的思想、洞察入微的想象力与诗人的宗旨相结合。
B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
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强调通过审美直觉得来的印象,甚至认为“印象就是真理”,理性的参与将损害印象的可靠性。
C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
考察对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核心任务:揭示作品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
关注点:批评本身的审美。
印象批评的任务是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进行美的再创造。
D推崇批评的美文意识。
批评文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文意识。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突出贡献是他提出了精神结构的一种独特模式,即构成人的心理的不只是“意识”,还有人们自己认识不到的“潜意识”。
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的不是意识而是潜意识。
他进一步认为,潜意识的内涵是人的本能欲望,主要是追求肉体欢娱的性冲动,它构成了一个人心理的“本我”;而意识的内涵是一种清醒的理智,其功能是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通过某些手段和策略使本能的欲望得到现实的满足,心理的这一机制被称作“自我”;在一个社会中,总还存在一些超越于个体意识之上的伦理规则与道德理想,作为个体实现道德完善的精神目标,即“超我”。
简言之,“本我”遵循欢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文体批评的语言变异:文学的文体特征是从语音、词汇、句式、篇章、书写等不同层次体现出来的。
进行文体学批评可以从这些常规层次着手,而同时文学语言的运用又充满创造性,往往会依照创作主体的审美目的而进行主动的偏离或变异。
变异说是目前一种非常流行的文体观,认为文体就是对常规的偏离。
文体批评的语言变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变异。
指诗歌语言在重读、押韵、平仄等方面的非常规变化;(2)书写变异。
有两种情况:一是发音变异在书写上的体现,二是在排版、标点以及打印等方面的变异。
(3)词汇变异。
主要是指新造词,在文学作品中主要是为特定语境来服务;(4)方言变异。
是指为了取得某些效果(如幽默、藐视、淳朴或原生等)而使用方言;(5)历史时代变异。
语言是随历史时代变化的,作家有时候会使用古语(文言)来取得一定效果;(6)语法变异。
主要有表层变异和深层变异,表层变异指某一常规语法形式反复使用而达到非常规的程度,深层变异是指违背语法规则;(7)语域变异。
语域是按照语言使用所能实现的功能来定义的,不同语域的语言结合使用,往往能形成新的表现形式。
论述:(一)20世纪文学批评有哪些特征?A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
例如:20世纪文学批评重心的不断转移:作者→作品→读者;B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
语言由以往的媒介或工具上升为文学的本体性属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世界是由语言划分的,主体在符号系列中建构,文学在语言世界里生存。
对语言的推崇给文学批评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它扩展了批评阐释的空间,并通过语言的差异使批评话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这种对语言的标举也使批评陷入一种逻辑困境,由于批评语言的狂欢,差异的极端化,将可能造成对话和交流的困难。
C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
注重理论建构。
表现在:(1)理论预设;(2)跨学科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3)研究的理论化指向。
特征:(1)严密的思维方式和冷静的科学态度;(2)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发生变化;(3)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优势与不足交织在一起。
长处与不足:(1)先验的独创性:理论框架带有先验的性质,有唯理论之嫌,但这种先验性正是文学批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2)片面的深刻:一定的理论框架由于限于某一视野之内而难以对作品作全面周到的观照,但由于理论焦点的集中又使其在某一方面可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谓偏颇之处显出深刻和独到。
D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20世纪文学批评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
文学批评的全球化体现了各国文学批评的一些共同要求和兴趣。
每一种文学批评思潮的产生都凝聚了各国学者的共同创造。
(二)中国印象式批评有何特点?A意会体悟和以形象说诗批评家重视内在感受,善于将幽微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可视的形象。
古人品诗,常选择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形象,用比喻和描绘的方法将作品的神韵和品评者对作品的领悟传达出来。
B批评话语所具有的浓郁的艺术性这是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形象说诗相连的另一特点。
在有些情况下批评与创作合二为一,这一点在唐代十分明显。
一些诗评家把批评对象的艺术风貌当作是自己创作的表现对象,批评成为充分发挥批评家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灌注批评家主观热情的方式。
C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主体的特点:品评者大多集作、赏、评于一身中国古代的批评家多是以诗人或作家的身份从事文学批评,如曹丕、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国维,他们都是一身二任,既是批评家又是诗人或作家。
他们具有比一般人更为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也更易于把批评对象当作自己的创作对象,让文学批评活动成为充分发挥批评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倾注批评家主观热情的创作活动。
(三)谈谈你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认识含义: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秩序和结构模式加以研究的批评流派。
理论基础:1、索绪尔的语言学2、俄国形式主义3、现代小说理论(叙事学)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如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分析方法和术语的运用。
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一)叙事方式(二)叙事结构(三)叙事声音(四)角色模式(五)叙事时间(六)叙事频率(七)叙事角度代表人物:列维—施特劳斯、巴特、热奈特等。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表示结构主义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来。
结构主义批评与新批评之比较:如果说新批评侧重于诗歌分析的话,结构主义则主要关注叙事文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虽然立足于内在的形式研究,但与新批评注重单个具体文本、热衷于对作品本身作逐字逐句剖析的琐细的批评不同,结构主义把目光集中在作品构成规律的整体把握上,关注的是整个系统中的关系和规则,表现出对叙事文普遍规律执着追求的宏观意识。
(四)你是如何理解细读法的?含义:细读法是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
前提:选择短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