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批评导引常见问题解答(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文学批评导引常见问题解答(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本章常见问题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

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也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

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

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

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

第二,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

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

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

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

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

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

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

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批评的理论化,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方面在这一传统术语中注入西方美学的内涵,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同时又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契合点,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把中西文学理论批评对这一问题的表述自然地揉合在一起。

王国维这种追求,展示了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趋势。

3.为什么说欧州文艺复兴构成了近代欧州文学批评的起点?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印刷术的运用使作品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从而为阅读提供了方便,二是大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其内部强制使用占统治地位的语言;三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带动了文学评论的发展。

有褒扬作品之美的评论,也有挑剔作品不足的评论,还有一些评论家则开始对作品作历史的、地理的思考。

4.柏拉图为什么拒绝诗人进入他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这些诗人的作品培育人性中低劣部分,摧残了理性部分。

5.简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最大特点是标举文学的解放,他们蔑视各种陈规旧律,主张文学要回到自然而不是回到古典,强调诗人个性的伸张。

诗人的想象和情感成为批评的指归,独特和创新被封为时尚。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1.简述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

文学批评的任务之一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指出所评作家作品的优点、缺点,指出其与此前的或同时的作家作品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确认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和在某一时期文学的横断面上的位置,发现、认定正在形成或进展中的文学思潮并判定其性质,分析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正面或负面作用。

2.文学批评对读者的作用读者阅读一般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由于时间、精力、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评论家予以提示和指导,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和把握作品。

文学批评对读者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通过对作品的结构技巧、文笔情趣等因素作精当的分析,以帮助读者充分感受作品的艺术价值。

其次,由于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点,作品的旨趣、意蕴往往深藏其中,而不是一目了然的。

批评家的作用就在于挖掘作品的蕴涵,向读者揭示作品的意义3.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阐释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阐释,即评论家以作品解释者的身份出现,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形式和意义,尤其是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从而鼓励和支持作家作有益的探索。

这种阐释可以是对作家作品的及时评论和对话,也可以是对文学史上优秀作品的再度发现和重新评价。

如对作家作品作跟踪研究,通过对某一作家的系列作品作整体分析,帮助作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1.社会-历史批评的真实性的含义。

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2.简述社会-历史批评对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要求。

首先,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作品通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具体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使读者获得较为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第二,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社会-历史批评也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

不过文学作品的这种审美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媒介最终要达到的是教育读者的目的。

3.简述社会-历史批评的三个操作层面在具体运用中的关系。

社会-历史批评的这些操作层面在具体的文学评论中往往是联在一起的。

在分析作品的历史内容中可以窥视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显示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当然,在具体的评论中也可能有所侧重。

4.标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作家是否可以脱离社会?为什么?不能,因为对众人的麻木状态的痛心疾首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态度,且作家内心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悲楚。

5.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简言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

第四章印象批评1.简述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基本观点。

后期印象主义画派认为,绘画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它的目的不是正确地表达客观物象,而是表现画家的内心感受。

他们要求以视角为媒介,对事物作出主观解释,表现内在精神。

后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塞尚主张,先把自然物化为自己的主观体验,然后用绘画表现这种主观体验或精神。

也就是说,不是画客观事物,而是画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

2.简述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西方印象批评的差异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在运思方式上强调“妙悟”,不凭藉理性思考,这与西方印象批评推崇审美直觉似乎有契合之处。

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则大异其趣。

西方印象批评立足于一种无关现实的审美,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则渗透着伦理和功利意识,他们所赞赏的“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的“旨”、“意”都不可避免印有言志载道的色彩。

其次,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仅对事物作感悟式的描述,往往词藻华采,对仗工整,但缺乏论证和梳理,只能意会,很难言传。

西方印象批评虽强调直觉和瞬间反应,用语也多有象征、比喻,但其表述却是条理清楚,充满理性的。

3.简述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特色。

李健吾认为,1.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或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2.自我是批评的最高准则,丧失了自我也就丧失了批评。

3.李键吾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印象批评,而且自觉地从事大量的印象批评实践,两本《咀华集》的问世显示了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实绩。

4.印象批评认为,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主张批评中的自由心态,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独立品格,突出批评家的直觉和个人感受,我同意/不同意。

(自由发挥)第五章心理批评1.简述心理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批评主要通过对作家创作的心理活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对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2.你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结”应该说,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结”的提出展示了以往人们未觉察的人物心理的深层结构,对于深入分析人物心理颇有启发。

他对哈姆莱特人格的解释也极富创造性的想象。

但若把“俄底浦斯情结”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普遍模式,或作为对作家作品的唯一解释,则有牵强附会之嫌。

3.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本我、自我、超我。

自由发挥。

4.简要评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中对普遍性的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神分析批评的缺憾,不过,荣格将作品的意义仅解释为种族的原始意象和精神,是不够全面的,文学作品中还承载着现实的和社会的内涵。

同时,荣格对集体无意识作用的过分强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作家创作中的创造性。

5.简述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

精神分析批评将文学批评的视野引向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的深层心理,它使人们开始注意到作家的无意识心态,作品里所体现或暗示的各种心理因素,以及读者的欲望和快感。

这些方面的提出无疑开拓了文学批评的领域。

精神分析批评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还在于,20世纪的许多重要作家都几乎或多或少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并有意无意将其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文学批评家只有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说,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剖析这些作品。

第六章文体学批评1.简述20世纪文体学兴盛的原因。

首先得力于语言学研究的突破。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区分,关于共时语言与历时语言的论述,对语言符号性质的探讨等为现代文体学提供了一些新的原则和方法。

此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也对现代文体学研究的深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20世纪文学批评的迅速发展给予现代文体学以新的激发。

如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语言、尤其是对诗歌语言中变异的研究,对诗歌、小说文体的新的解释,从批评理论和实践上为文体学提供了参照。

新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推崇,对诗歌语言的细密分析,更是对文体学的一种丰富。

此后,结构主义对叙事文形式的全面研究,读者反应批评从读者角度对文体学的探讨等也都不同程度地为文体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简述文体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文体学批评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突出文学的语言性质。

文体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语言;在研究方法上,文体学批评系统地采用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2.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由于文体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一种可见性的符号,又由于它采用的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因此,在读解文学文本中,文体学批评能提供一些技术性的方法和步骤,对作品的语言构成如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作精细的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