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 秦汉时期的文化
4.农学的发展—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
《氾胜之书》,中国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农 学专著。原书已佚,石声汉先生在前人基 础上辑得3 500余字,分101条。氾胜之,汉
成帝时任议郎,是一位有经验的农学家,他根据 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 生产方法。他的最大贡献是总结出了著名的区种 法。
2、东汉前期王充:《论衡》
唯物思想。
他认为:
1、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 种客观的物质 2、三反对: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 鬼;反对厚葬 “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秦汉思想 特点: 儒学神秘化、官方化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写了《论衡》一书,指出天是一种自 然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喜怒哀乐, 也不会通过灾祸来警告人。他还认为, 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 现象,并非天降灾祸。王充批判迷信 鬼神的思想说,人死了,形体腐朽, 血脉枯竭,骨肉化为灰土,精神也随 着消亡,不会变成鬼。世界上根本没 有鬼神存在。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 充根据科学知识,有利地提出无神论 的观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 二、哲学和宗教
三、史学和文学艺术
四、社会生活与风俗 五、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秦汉文化的原因和特点
繁 荣 原 因 特 点
1 秦汉大一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 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 3 中外交流活跃 4 先秦文化的基础
1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2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 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4 气度不凡,气势宏伟,充满自信
在园艺生产方面,秦汉时期创造了蔬 菜瓜果的温室栽培技术,发明了瓜果 套作法、嫁接法、移植法等,特别是 东汉时期的双季稻栽培技术,更是水 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突出进步。
5、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
西汉时编定, 记述了人体解 剖知识和血液 循环情况,是 我国现在最早 的一部医书。
《神农本草 经》
东汉时成书, 是我国第一 部完整的药 物学著作。
.“丝绸之路”的开辟后中国的丝绸和养蚕技术、铁器、造纸术等都陆续西传。中 西亚的蔬菜水果也相继传入中国。
5.南海交通。南海是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的海上通道。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的肉体是要死亡 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能 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 切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 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我国封 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4、道教的兴起
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 道教。经典是《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 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兴起于两汉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
志”。直接源于骚体诗。特点:讲究排比,散 文韵文并用。用辞华丽,语汇丰富,但是词句 非常艰深,辞藻堆砌,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士文 化、宫廷文化。
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的《两都赋》
散文:西汉贾谊《陈政事疏》、《过秦论》;司马迁的《史记》 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一、秦汉时期的科技
1.天文历算、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2.数学的巨大成就
3.地理学
4.农学
5.良医辈出
1、天文历法
(1)汉代关于天象的记录非常丰富,《史书·天官书》和 《汉书·天文志》。《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河 平元年(前28)……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 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把太阳黑子的位置、目测大小、 形状和准确的出现日期都叙述得很详尽。这是世界公认的关 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2)关于日月食的记录详尽、精细。《周髀算经》曾认识到 “日兆月,月光乃出”,东汉张衡正确阐明了月光是日光的 反照。 (3)关于天体结构,汉代有三种学说:宣夜说;盖天说;浑 天说。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张衡。
3、西汉末年佛教经 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东汉明帝派专使 到西域求佛法,传教, 还为他们建造了洛阳 白马寺,佛教在中国 传布开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 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 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 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 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后来有僧 人在这里翻译佛经。东汉末年,佛 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文学
艺术
绘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 画像石,画像砖。
四、社会生活和风俗
1.饮食与服饰 汉代主食的饮食,传统为饼、饭、粥三种熟食方 法。副食主要有肉食、蔬果、豆制品。 秦汉时人们的服饰较前代更为绚丽多彩,有冠帽, 分很多种;一般常服分两类,一是长袍类,二是 短衣类;下衣统作“裳”;鞋的种类也很多。
2.居室
秦汉时住宅结构分庭院式、楼阁式、干栏式等很 多种。 3.婚、丧礼俗
秦汉时期婚姻只有社会地位相近才能“相与为婚 姻”,女子在婚姻关系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在思 想上对女子的贞洁观念比唐宋以后相对淡漠,改 嫁与再嫁现象广泛存在。 丧葬礼俗大体情况是:人初死,则沐浴饭含。饭 含之物以玉石珠贝为常见。
五、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中朝经济文化往来
汉初,燕人卫满率1000余人东走出塞,统治朝鲜西北部。至其孙卫右渠时,汉武 帝遣大将灭朝鲜后在朝鲜置四郡,昭帝以后,朝鲜北部高句丽兴起。自汉属乐浪 置郡,到为高句丽所并,前后四百年,汉文化大量输入朝鲜,同时朝鲜古文化页 输入辽东、辽西等郡。 2.中日文化往来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输往日本,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 3.中国同越南缅甸等国的交往 汉武帝出兵南越,在越南北部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从此,中越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越南的珍珠、象牙等也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等技术 也在越南推广。 4.“丝绸之路”的开辟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 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 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 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 国中医治疗的基础。后世 尊称他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书影
张仲景 (150--219年) 东汉南阳人
神医—华 佗
华 佗 (145--208年)东 汉末年安徽人 华 佗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 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 “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一号坑
简介:1974年发现。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0米,深5米, 面积1.3万平方米。兵马俑6000余件。
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
类别 史学 成就
《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汉书》:(东汉、班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乐府诗:《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陶塑:秦始皇陵兵马俑
道教
教义
影响
1、新儒学代表:董仲舒
处于独尊地位。
⑴主张:皇帝要依天意办事;儒学独尊;建立太学,进行 儒学教育 ⑵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⑶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⑷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 子百家,具有神学倾向。 (5)作用: 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 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儒学独尊,使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逐步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束缚了人民 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③建立太学和地方儒学 教育系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新儒学带神学色彩,导 致两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
许多艺术作品都表现了秦汉时期国力 强盛、社会稳定的状况,表现了当时社 会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 艺水平和美学修养。
.秦兵马俑(1974年陕西临
潼陪葬坑出土的秦兵马 俑。)
到目前为止已出土一千多 件与真人真马一样形体高大、 形象生动的陶俑。陶俑包括 有将军俑、战车甲士和御手、 步兵俑、弓驽手、骑兵俑等。 他们或披战袍,或披铠甲, 并装备有实用的兵器,身高 均在1.80米左右。陶俑个个 神勇,雄姿勃发。 战马,分为驾车马和骑兵 用的鞍马,大小有如真马, 体长2.00米,身高1.50米。 战马机警神骏,形象逼真。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再 现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灭六 国、一统天下的神威,呈现 出秦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 的图景。秦兵马俑为国内外 所瞩目、被称为“世界第八 大奇迹”,是大型群雕艺术 的奇观。
二、哲学与宗教
1
西汉董仲舒的思想及核心
2
东汉王充的唯物思想
佛教与道教
3
思想领 域里的 斗争
秦汉时期迷 信思想盛行 唯物主义思 想家王充
统治阶级希望长生不老
董仲舒宣扬天人相关
时期:东汉 著作:《论衡》
哲 学 与 宗 教
佛教
源于古印度 东来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教义: 忍受苦难,来世幸福 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 影响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起 源于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适应封建统治者麻痹人民的需要 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 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
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 俗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 义精神,是民间文学的代表,是我国文学宝 库中的明珠。
代表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陌上 桑》
3、艺术成果
(1)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最为突 出;东汉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 汉砖瓦、瓦当 (2)绘画:墓室壁画、帛画(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汉代艺术的 珍品)、木刻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也 有许多珍品。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发源地——四川青城山
三、史学和文学艺术
1.史学成就 2.文学成果 3.艺 术
1、史学的巨大成就
西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黄帝—汉武帝)
东汉班固《汉书》 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西汉历史)
无史 或或人 韵家 轻重固 之之 于 有 于 《绝 鸿泰一 离唱 鲁骚, 毛 死 山 迅》 。 , , 。 《史记》与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