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日照港港区资料

山东日照港港区资料

山东日照港港区资料2.1自然条件分析2.1.1港区地理位置日照港位于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中部,位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

东临黄海,北与青岛港,北与连云港比邻:隔海与日本、韩国、朝鲜相望。

港口陆上铁路经石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联;公路有三条干线通往全国各地;水路可直通我国沿海及世界各港口,目前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航。

现有石臼港区和岚山港区。

石臼港区在日照市老城区东南10Km 处,地理坐标35°23′00″N,119°33′00″E。

石臼港区有四个作业区,其中东作业区由原石臼港的大宗散货区和日照港东港区组成,北作业区为原日照港中港区,西作业区为原日照西港区,南作业区为新规划作业区,在西作业区的西南侧。

岚山港区位于黄海海洲湾北岸,地处日照市岚山区佛手湾,地理坐标35°05′35′′N,119°22′17′′E。

岚山港区有南、中、北三个作业区,其中北作业区为新规划作业区。

2.1.2 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日照港位于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中部,位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

东临黄海,北与青岛港,北与连云港比邻:隔海与日本、韩国、朝鲜相望。

港口陆上铁路经石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联;公路有三条干线通往全国各地;水路可直通我国沿海及世界各港口,目前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航。

,现有石臼港区和岚山港区。

石臼港区在日照市老城区东南10Km 处,地理坐标35°23′00″N,119°33′00″E。

石臼港区有四个作业区,其中东作业区由原石臼港的大宗散货区和日照港东港区组成,北作业区为原日照港中港区,西作业区为原日照西港区,南作业区为新规划作业区,在西作业区的西南侧。

岚山港区位于黄海海洲湾北岸,地处日照市岚山区佛手湾,地理坐标35°05′35′′N,119°22′17′′E。

岚山港区有南、中、北三个作业区,其中北作业区为新规划作业区。

日照港石臼港区在大地构造上处新华夏系的鲁东地盾胶南隆起区。

区内基岩广泛出露,其岩性主要是燕山晚期花岗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元古界变质岩系;由于长期处于剥蚀环境,缺失古、中生界,第四系不发育。

区域构造线方向主要为NE及近EW向。

港区陆域为绝对高程10~20m的准平原化剥蚀面。

近岸水深条件较好,底质为砂砾,基岩埋藏较浅。

本次工程位于日照集装箱码头二期南侧,码头区距岸1000多米,天然水深4.5~5.5m,调头水域天然水深5~8m。

码头与陆岸之间底质为泥(淤泥厚3m左右),向岸渐薄并缺失。

2.1.3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据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2007年4月的钻探资料,码头区岩土层分布较有规律,自上而下各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综述如下:①1淤泥(Q4m)普遍分布,层位连续。

层顶高程-4.45~-5.49m,层厚1.5~3.3m。

灰黑色,饱和,流塑~软塑状态,塑性高。

夹淤泥质粉土或粉砂薄层,含贝壳碎屑。

①2淤泥质粉质粘土(Q4m)普遍分布,层位连续。

层顶高程-6.02~-8.27m,层厚0.5~3.0m。

灰黑色,饱和,流塑~软塑状态,塑性高。

夹淤泥质粉土或粉砂薄层,含贝壳碎屑等。

②粉质粘土(Q4m)普遍分布,层位较连续。

层顶高程-8.06~-10.10m,层厚0.3~1.8m。

灰黑色,饱和,软塑,含腐植质及贝壳碎屑等,底部多混粗砂。

平均标贯击数2.8击,容许承载力90 kPa。

③粗砂(Q4m)分布较广泛。

层顶高程-9.02~-10.47m,层厚0.2~1.0m。

灰黑色,饱和,松散~稍密,不均匀,粘粒含量较多,混淤泥质。

平均标贯击数8.3击,容许承载力130 kPa。

④粗砾砂(Q3al+pl)普遍分布,层位连续。

层顶高程-8.49~-10.77m,层厚0.9~4.5m。

黄褐~灰白色,饱和,中密~密实,分选性一般,颗粒多呈次棱角状,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上部粘性土含量相对较高,夹中细砂薄层。

局部见粉质粘土透镜体状。

平均标贯击数26.7击,容许承载力245 kPa。

④1中砂(Q3al+pl)分布不广泛。

层顶高程-10.29~-11.90m,层厚0.2~1.0m。

浅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分选性较好,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

平均标贯击数30.6击,容许承载力220 kPa。

⑤花岗岩(γ53)据风化程度不同,分为⑦1全风化花岗岩和⑦2强风化花岗岩。

⑤1全风化花岗岩(γ53)局部分布。

层顶高程-11.32~-12.66m,层厚0.3~1.6m。

灰白~褐黄色,原岩结构尚可辨认,暗色矿物完全风化,手捏易碎,碎后多呈土夹砂状,遇水易软化崩解。

平均标贯击数42.5击,容许承载力400 kPa。

⑤2强风化花岗岩(γ53)层顶高程-10.90~-14.26m,最大揭露厚度为1.2m。

黄褐~灰白色,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风化裂隙发育,顺裂隙面有Fe、Mn质渲染,手捏易碎,碎后多呈土夹砂状,遇水易软化崩解。

标贯击数大于50击,容许承载力800 kPa。

表2.1 日照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码头后方回填区土层分布情况:岩土层的层次结构同码头区。

自码头线向岸,表部淤泥层变薄并缺失,基岩面逐步上升至-6m左右或更高。

水域土层分布情况:岩土层的层次结构同码头区,其中岩面高程为-11.35~-18.22m。

2.1.4工程地质条件评价(1)强风化花岗岩强度高,是良好的地基持力层。

码头结构型式适合采用重力式。

(2)根据基岩埋深条件,码头基槽及泊位区开挖时有一定数量的炸岩。

调头水域土层开挖性尚好,不存在炸岩问题。

(3)码头后方的回填区除近岸地段外,淤泥质土层一般厚1.5~4.5m,陆域形成时宜作适当清除再接受回填。

2.1.5地震烈度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说明书(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2 水文2.2.1潮汐(1)潮汐性质日照港属规则半日潮。

表2.2 基准面(2)潮位特征值统计1968~1996年潮位资料,本港潮位特征值如下(以日照港理论最低潮面起算,下同):历史最高潮位 5.65m(1992年8月31日)历史最低潮位-0.47m(1980年10月26日)平均高潮位 4.22m平均低潮位 1.22m平均海平面 2.73m平均潮差 3.02m最大潮差 4.90m(3)工程水位设计高水位 4.73m设计低水位0.59m极端高水位 5.82m极端低水位-0.60m施工水位: 2.0m(4)乘潮水位港池、航道乘潮水位详见表表2.3 石臼港区年乘高潮不同历时累积频率的乘潮水位值单位:m表2.4 石臼港区(冬三月)乘高潮不同历时累积频率的乘潮水位值单位:m2.2.2 波浪(1)波况国家海洋局在1959年就在石臼建有海洋观测站,原名石臼所海洋站,1984年7月1日更名为石臼港海洋站,2002年更名为国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环境监测站。

海洋站原站址位于石臼咀,三面环海,北接陆地,西靠港湾,地理坐标为35°22′42″N、119°33′30″E。

由于日照港建设的需要,1982年10月1日由原站址向偏北方向迁移1.5km到石臼灯塔处。

北靠万平口,西北为陆地,东面为黄海。

向NNE方向9km是龙山咀,向SSW方向8km是奎山咀,向SSE方向3km是日照港煤炭码头。

海洋站观测项目有波浪、水温、盐度及地面气象等。

从1968年开始增加潮位观测。

各项目观测点见图1-1。

现将各项目测点情况介绍如下。

石臼港区附近海域是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

波高(%4H )超过3.0m 的大浪以台风过程引起的居多,气旋过程引起的较少,其波向几乎全部为偏东方向。

涌浪主要出现在夏秋季,且以东向涌浪为最多。

使用1977~2004年实测海浪资料统计,石臼港区海域常浪向为E ,频率20.03%;强浪向为E ,实测%4H ≥2.0m 的频率为0.43%,实测%4H ≥2.5m 的频率为0.15%;最大实测波高max H =4.4m ,E 向,出现于8114号台风期,详见石臼港区波玫瑰图统计表和石臼港区波玫瑰图。

图2.1 日照港观测站平面布置见图测验潮站测波传感器119°29′119°37′35′33′31′ 119°29′119°37′35′33′31′35°19′ 35°25′ 21′23′35°19′ 35°25′21′23′表2.5 石臼港区各级别波高(H1/10) (1977~2004年) 波玫瑰图统计表单位:频率(%)(2)外海设计波浪要素推算及拟建港区设计波要素日照港海域的深水设计波浪要素值的确定历经多年专业单位的观测、推算、分析。

北海分局利用1980~2004年深水测波资料和经过改正的1965~1979年浅水测波资料,并参考了1939年和1956年两次强台风资料,于2007年3月在日照港召开第十次日照港设计波浪要素研讨会,得出日照港外海(-13m)设计波要素见表表2.6 日照港外海(-13m)设计波要素表(平均水位)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根据以上设计波要素采用波浪数学模型推算的方法对E、ESE、SE向、不同设计水位进行了计算,具体见表表2.7 波浪数学模型推算波要素(-13m等深线)经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对波浪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得拟建港区设计波要素见表表2.8 日照港石臼港区西作业区三期工程码头前沿设计波要素表(防波堤建成后)重现期:50年2.2.3 海流为了了解日照港拟建港址附近海域的流场情况,日照港集团委托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在拟建港址海域于2002年11月间的大、小潮期进行了三条垂线定点海流观测。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日照港拟建港址海域潮流属不规则半日潮流,呈旋转流。

涨潮流历时约5h,落潮流历时约6h,涨潮流主流向偏NE,落潮流主流向在SE~SW间,实测最大涨潮流流速为0.21m/s,实测最大落潮流流速为0.34m/s。

2.3气象本报告统计分析中的气象因素:气温、风况、相对湿度是使用石臼所海洋站1960~1996年的连续观测资料;降水、雾的统计是采用该站1955~1996年的观测资料。

该站观测点位置为35o24’N,119 o24’E,观测场海拔9.1m。

风速仪离地面高度10.6m。

2.3.1气温历年平均气温 12.8℃年极端最高气温 37.5℃(出现于1964年7月8日)年极端最低气温 -13.7℃(出现于1967年1月15日)2.3.2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813.3mm;降日最大降水量为173.3mm,出现在1967年8月16日。

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大的1964年达到1426.2mm,最小的1955年仅有504.1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