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单选]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简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多选]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人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单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简答]《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
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彷徨》、《呐喊》]论述[《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鸟》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
在格式±,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在表现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
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
鲁迅强调写岀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掲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此外,鲁迅小说在塑迨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未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总之,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单选]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人《故事新编》中。
[简答]《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不“神化”或“鬼化”古人,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想感情上的相通之处加以推想和发展。
.(1)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单选]《野草》中的散文写于1924年至1926年,陆续发表在《语丝》上,加上出版前写的《题辞》,共24篇。
[单选]《朝花夕拾》共计10篇,写于1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
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论述]《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
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
例如在给媚态的猫画像时,狠狠鞭挞了帮闲文人的丑态;在批判《二十四孝图》等封建读物时,作者也没忘记梢带抨击那些“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流言家”和“道学先生”等。
《朝花夕拾》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当作者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清新恬淡与讽剌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这一组回忆散文,基调是恬静明快的,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锬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租幽默笔调,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论述]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
如《中国人的生命圈》从“圈”到“线”到“〇”,层层推演,逻辑严密,议论深刻,并创造出了具体的形象,蕴含了爱憎之情。
从“砭痼弊”的立意出发,鲁迅的杂文塑造了—系列否定性的类型形象。
如:脖子上挂着铃铎作为知识阶级徽章领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一点比喻》)。
“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的巴儿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吸人血又先要哼哼发一套议论的蚊子(《夏三虫》),一面受着豢养、一面又预留退路的二丑(《二丑艺术》)……鲁迅对这些类型形象的塑造,融注了作者对社会的真知灼见,并且具有触类旁通的美感特征,这是鲁迅杂文突出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杂文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鲁迅杂文好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画出敌人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鲁迅杂文造语曲折,往往不直接得出结论,而采用比喻、暗示、对比等手段,通过叙述描画突出事物的内在矛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如《现代史》。
一文表面上显得文不对题,通篇都在写.变戏法,实际上是以此比喻现代史,揭露了现代统治者巧立名目、盘剥人民的本质。
语言曲折婉转,寓意深刻丰富,表现出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
第三节小说创作[单选]除鲁迅外,现代小说最早的作者还有《新潮》的作家群,即《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的作者汪敬熙,《渔家》、《贞女》的作者杨振声,《这也是一个人》、《春游》的作者叶绍钧,《花匠》的作者俞平伯等人。
[单选、多选]早在1922年,台湾就已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早期代表作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1922年4月发表)、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云萍生的《月下》等。
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到了1926年,台湾新文学中的一些奠基性的作品开始出现,小说方面主要有赖和的小说《斗闹热》、《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张我军的《买彩票》等。
[简答]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8年,叶绍钧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
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从作品中不但可以观阅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历史画卷,体会时代历史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可以体察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人生探求轨迹,洞悉他们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表现上,虽然作品的结构安排还略嫌沉闷,各篇章的写作也不太均衡,但由于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教育题材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对知识分子生活也相当熟稔,所以,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单选]在小说体裁之外,叶绍钧还创作过不少优秀的散文和童话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创者。
其中的散文作品《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和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论述]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1)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
敢于剖析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对之进行大胆的披露和展示,是郁达夫创作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郁达夫的创作虽有大胆的性心理披露,但他不是着意于猎奇,而是借之表示对于封建道德虚伪性的批判和对于个性解放的张扬,其积极意义要大于消极意义。
当然,作品中的颓废和没落色彩,是我们应该注意甄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