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刘禾的文化翻译研究_福柯_知识考古学_的文本化实践_费小平
刘禾的文化翻译研究_福柯_知识考古学_的文本化实践_费小平
plinary “border”studies.
Key words: Michel Foucault;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ydia H. Liu; textualization
刘禾女士,这 位 建 构 了 一 套“新 翻 译 理 论 ”的 著 名 北美华裔批评家,成功运用福柯“谱系学”( genealogy) 来 研究“语际书写”或“跨语际实践”,以实践她的“问题意 识”( 费小平 2010: 37) 。福柯视野中,“谱系学”与“知识 考古学”(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几乎同义,因为“谱 系学”是“权力分析的谱系学”( 萨拉森 2010: 141) ,“知 识考古学”也 几 乎 可 以 说 是“权 力 考 古 学 ”,理 由 是“福 柯……谈及尼采的解释理论,借此将《知识考古学》中由 话语分析挑起的权力问题予以极端化”( 萨拉森 2010: 139) 。二者均关注“话语”,“热衷于从……话语……与 知识、主体之间变化着的斗争性的联系方式来探讨权力 是如何运作的”( 鲍尔德温等 2004: 288) 。刘禾自己在 讨论“衍指符号”翻译议题时明确指出: “福柯在《知识 考古学》里讲 到 的 话 语 跟 欲 望 的 具 体 联 结 方 式 ,可 以 帮
·58·
究是一种译介学研究( 费小平 2002: 27) ,必须研究“陈 述”,研究“话语”,研 究“档 案 ”,研 究“话 语 实 践 ”,着 力 关注“从各 个 方 面 积 极 地 建 造 或 积 极 地 构 筑”“中 国 社 会”的“过 程 ”,以 及“一 个 社 会 或 一 个 机 构 ”中“多 种 话 语实践”的“相互依赖性”,以进行话语分析,去寻找翻译 行为发生过程中 的“规 律 性 ”和 作 为“存 在 条 件 ”的“形 成的规则”,最后重建一种“知识”,一种“使知识得以可 能的结构”。
H. Liu is obviously a textualization of Michel Foucault’s“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herefore,it may teach us how to ef-
fectively approach Michel Foucault’s“archaeology of knowledge”,especially how to effectively put Michel Foucault’s “ar-
摘 要:福柯“知识考古学”具有强烈解构色彩,其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就是要研究“陈述”,研究“话语”,研究“档案”,
研究“话语实践”,着力关注“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建造或积极地构筑”“中国社会”的“过程”,以及“一个社会或一个机
构”中“多种话语实践”的“相互依赖性”,以进行话语分析,去寻找翻译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规律性”和作为“存在条
的“翻译描写”和当然的“翻译研究结论”予以质疑和批判。所以,这样的翻译研究能使跨语言概念的生成过程获得清
晰的理论表述,有利于展示帝国碰撞与文化交融之间的必然联系,为跨学科的“边界”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福柯; “知识考古学”; 刘禾; 文本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
文章编号:1673-9876(2011)03-0057-04
quently,Lydia H. Liu’s translation studies is sure to crystalize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cesses of translingual
concepts-generating,exhibit the linkage of clashes of empires to cultural integration,and provide experiences for tansdisci-
助我们思考皇帝的宝座作为符号时所体现的那种能量” ( 刘禾 2009: 289) 。作为话语政治学的“知识考古学”, 聚焦权 力 化 的 体 制 性 实 践,而“权 力 散 布 于 社 会 之 中 ……。……权力的特征……本质上是压抑性的”( Elaine Baldwin et al. 2004: 284) 。刘禾在讨论“跨语际实践”翻 译议题时又明确指出: “如果我们从福柯那里学到了什 么,那么显然我们必须要正视体制性实践的各种形式以 及知识 / 权力关系,这些形式和关系在将某些认知方式 权威化的同时,也压抑了其他的认知方式”( 刘禾 2008: 4) 。福柯对知识 / 权力之间变化着的模式如此关注,以 致于 在 写 出《疯 癫 与 文 明 》( 1961) 、《诊 所 的 诞 生 》 ( 1963) 、《事物 的 秩 序》( 1966 ) 三 部 著 作 之 后,在 1969 年推出专著《知识考古学》( 又译“知识考掘学”) ,以便 “使用‘考古学’这个术语去描述所有这些工程”( 鲍尔
件”的“形成的规则”,最后重建一种“知识”。著名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的所有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
考古学”的文本化实践。它能给我们提供如何触摸福柯“知识考古学”要义的有效门径,特别是如何将“知识考古学”
理论与中国现代性想象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更有价值的是,能启发我们如何对“既定的翻译事实”及浮光略影
Abstract: As a deconstructive method ,Michel Foucault’s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is concerned with a question about
how human knowledge is reconstructed through discourse. Translation studies carried out in the perspective of it covers“state-
chaeology of knowledge”in practices of modernity-imagining of China. What’s most significant,it may inspire us to question
and citicize“given facts”,“superficial descriptions”and“taken-for-granted conclusions”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conse-
tion so as to make discourse analysis through which to seek for“rules”in translation and“formative rules”as“existing condi-
tions”and finaly reconstruct a sort of“knowledg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the distinguished American Chinese critic Lydia
ments”,“discourses”,“archives”and“discursive practice”and observes the processes of constructing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ctively from all aspects and the“mutual dependency”of various discursive practices existing in a society or a institu-
刘禾的所有 文 化 翻 译 研 究,在 某 种 程 度 上,几 乎 都 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实践。这似乎再 现了作者一个始终不渝的初衷: “理论的创造应落实在 历史文献和具体文本之上”( 刘禾 2009: 2) 。
2011 年 9 月 第 19 卷 第 3 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ept. 2011 Vol. 19. No. 3
刘禾的文化翻译研究: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实践
费小平
( 四川外语学院 翻译学院 重庆 400031)
·57·
德温 2004: 30) 。当然,福柯“知识考古学”首先是对源 远流长的西方考古学资源的继承和发展。“来源于尼采 主义”的福柯“知识考古学”( 埃利亚、萨尔法蒂 2006: 119) ,超越了传统考古学的内涵和外延,推进了“现代考 古学”之路,使其成为所谓“后现代学问”。
颇得尼采“真传”的福柯“知识考古学”,是“一门探 究无声的古迹、无 生 气 的 遗 迹、无 前 后 关 联 的 物 品 和 过 去遗 留 事 物 的 学 科,与 历 史 十 分 相 似,…… 重 建 某 一 历 史话语”( 福 柯 1998: 7-8 ) 。从 最 主 要 的 层 面 来 讲,它 “所要确定的 …… 是 话 语 本 身,即 服 从 于 某 些 规 律 的 实 践”( 福柯 1998: 177) ; “沿着话语的外部的边缘追踪话 语以便更清楚地确定它们。……对话语方式作出差异 分析”( 福柯 1998: 178) ; “确定话语实践的类型和规则” ( 福柯 1998: 178) ; “是 对 某 一 话 语———对 象 的 系 统 描 述”( 福柯 1998: 179) 。“知识被拆开并被重新组合进入 了福柯的术语: ……档案、话语、陈述、陈述的功能这些 术语充斥在……字里行间”( 萨义德 2001: 5 ) 。以上诸 “点”是对西 方 哲 学 认 识 论 的 重 大 贡 献。 “话 语 ”和“话 语分析”是其不可回避的两大概念。但何为“话语”? 一 种是“建构性 的 话 语 观,它 涉 及 到 将 话 语 看 作 是 从 各 个 方面积极地建造或积极地构筑社会的过程”( 费尔克拉 夫 2003: 38) ,一种是“强调一个社会或一个机构的话语 实践的相互依赖性”( 费尔克拉夫 2003: 38) 。但是福柯 更为关注的是“不同的话语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结 合起来,以 建 造 一 个 新 的、复 杂 的 话 语”( 费 尔 克 拉 夫 2003: 3) 。即,“话语……‘是有着自身规则的话语实践 的总体’”( 萨拉森 2010: 116) 。何为“话语分析”? “福 柯的考古学 …… 将 话 语 分 析 看 作 是 从 事 分 析‘陈 述’ ……的过程。陈述分析是一种包含一系列分析‘语词特 性’之方法的分析”( 费尔克拉夫 2003: 38-39) ,“力图实 现一个‘描 述 话 语 事 件 ’的 计 划”( 埃 利 亚、萨 尔 法 蒂 2006: 115) 。简言之,何谓“知 识 考 古 学”? “知 识 考 古 学”就是 关 注“话 语 ”,就 是“话 语 分 析 ”,就 是“陈 述 分 析”,分析作为“事件”的“陈述”,“致力于描述……使知 识得以可能的结构”( 萨拉森 2010: 114) 。但“陈述”如 何进行? 福柯说道: “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数目的陈述 之间,描述这样的散布系统,如果我们能够在对象、各类 陈述行为、这些概念和主题选择之间确定某种规律性的 话( 次序、对应关系、位置和功能、转换) ,按习惯我们会 说我们已经涉及到了话语的形成,……我们将把这种分 配的成分 …… 所 屈 从 的 条 件 称 为 形 成 的 规 则”( 福 柯 1998: 47-48) 。这里明显看到,“陈述”就是为了“确定某 种规律性”及其相关的作为分布于“话语”中的“存在条 件”的“形成的规则”。顺而推之,“翻译”本身就是一个 作为“事件”的“陈述”,一个被建构的“话语”,一个“从 各个方面积 极 地 建 造 或 积 极 地 构 筑 ”中 国 社 会 ”的“过 程”,以及“一个社会或一个机构”中“多种话语实践”的 “相互依 赖 性 ”。 为 此,“知 识 考 古 学 ”层 面 上 的 翻 译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