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小学数学评价方案

实验小学数学评价方案

实验小学数学评价方案一、指导思想:1、教育学认为:对儿童、少年进行评价的基本视点在于“发展”二字,即用发展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全方位来考察与评价儿童。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心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评价要点: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评价,强化评价的发展性导向功能。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参与、交往合作和探索过程的考察。

3、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技能、及思维逻辑能力。

注意考查学生是否善于思考勤于提问,是否能自己“创造性”地学数学、用数学,是否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完成作业情况。

4、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是否乐于合作、交流,愿意采纳别人意见;是否大胆提问,勇于创新。

三、评价方法。

1、学期期末评定与平时表现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定,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期末评价外,还要着眼于学生平时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究能力、实践与综合运用能力及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书写情况、作业情况及是否认真检查等情况)、学习方法及合作状态等情况。

2、期末检测与单元检测相结合。

对学生一学期学习以来,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查,仅凭期末检测,是无法完整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的。

我们要综合期末检测与单元测查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除了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等级”。

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

如:“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是否认真,作业情况如何”,“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本着评出个性,面向全体,重在激励的原则,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以教研组为单位,设计适合本年级的评价方案和评价表。

四、总体要求:一、评价目标明确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篇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因此,学习评价目标要从单一体现选拔、筛选、功利等,转变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习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时,学习评价所反馈的信息,为教师适时调控与改善教学过程,反思与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因此,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这些展开,形成多维度、全面的评价内容体系。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包括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事实、过程与技能的评价;数学思考的评价包括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及合作与交流等的评价;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学习数学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评价。

对不同内容的评价可以通过设计反映不同内容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评价主体互动化。

强调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过程中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评价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倡导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四、评价过程动态化。

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数学学习的转变与发展。

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

五、评价方式综合化。

评价形式要从单纯通过书面测查学生的认知水平,转变为依据评价内容及学生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可用书面测试、口试、活动报告、交流汇报、争论辩思等,也可用课堂观察、调查和实验、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数学日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方式,以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同时也有助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六、评价方法多样。

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表述评价结果时,可采用评分、评语、成长记录袋。

不同的课堂,演绎同样的精彩——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体会实验小学闫肖敏2010 年10月25日-29日,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潍坊市紧锣密鼓地进行了5天的时间,我有幸聆听了参赛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首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

这次活动我们一共听课30节,参赛教师来自全省各地,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每一节课都是精心准备的精品课,无不体现了教师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的付出的结果。

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异彩纷呈,风格各异。

虽然每天都要听7节课,有时甚至要到晚上六点,一天下来,感到非常劳累,但每天晚上回来首先要和老师们一起讨论一天所听的课,真正体会到了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目的。

课上共同感受着参赛教师的智慧与自信,分享着他们的成功与快乐,也体验着他们的紧张或失意,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课前谈话,妙趣横生在这次听课当中,几乎所有的执教老师都会与学生有段“热身”交流。

课前有动人的动画故事(喜羊羊与灰太狼)、有美丽的图片(荷泽牡丹图、蓬莱海底世界风光等)、有趣的课前谈话和小游戏等。

他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打下伏笔。

比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前,诸城的郭老师让学生猜他的年龄,他的幽默、智慧,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前,青岛实验小学的王茜老师带领学生玩的“运动员”的小游戏,不但给这群“正襟危坐”的孩子给予了信心和力量,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的好习惯,真可谓“一箭双雕”。

山师附小的隋天龙老师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用有奖竞猜的形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巧妙地渗入了对百分数的教学,而且不着半点痕迹地把学生引进课堂中去,使新课的导入轻松,自然,流畅。

二、放手学生,注重体验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

创设自由、和谐地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

如:青岛即墨的李瑞春老师在《统计》一课中,引导学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一句“你准备怎么画?”激发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发现一个格代表一个人不够时,教师启发学生,怎样让人一眼看清人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精彩的回答博得了听课教师的一阵掌声。

徐爱琴老师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当学生发现3的倍数与个位上的数没有关系,与十位上的数也不存在联系时,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单独看个位上的数没有特点,十位上的数也没有关系,会不会与每个数字都有关呢?”进而让学生动手探究,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使学生把老师教给他的所有知识全忘了,但却还有使他终生受用的东西,那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这“终生受用的东西”在数学教学中非数学思想方法莫属。

这次所听的30节课当中,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及时了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如青岛胶州的徐老师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在引导学生探究3 的倍数特征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经历了从举例到猜想到研究再到验证,最后进行总结的数学方法。

潍坊的王冬梅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进行计算,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烟台的蔡晓丽老师在上《折线统计图》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统计出小海豚5天内不同时刻的体温,当学生感受到用这种方法统计的不便时,及时进行点拨“有没有一种方法将条形统计图简化?”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由繁到简的转化方法。

四、数学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数学文化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这次的授课教师有很多让学生了解了我们中国数学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比如高翔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就向学生介绍了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的山东人刘徽,就曾经用一个三角形推导出了它面积的计算公式。

还让学生谈一谈感想,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还有,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姚军霞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呈现了“分数的由来”这一知识,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能使学生体会到分数产生的意义和必要性。

五、专家点评,画龙点睛如果说从这些授课老师身上我们能学到一些课堂教学的艺术,而每天的专家点评则更让我从优质课堂的表面认识到了课堂内在的东西。

北京昌平教研室的杨新荣老师的在评课时从对知识点的理解的纬度上给我们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是现象,不仅是从生活中找现象,更应从数学中找现象;第二是概念,不仅要从内涵考虑,还要考虑它的外延;第三是方法,不仅从操作层面上,还要从它的数学思想上;第四是应用的价值,要考虑应用层面的,还要考虑文化层面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