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

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

四川省省情(一)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一、四川的地理位置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 度21 分~108 度31 分和北纬26 度03分~34 度19 分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

东西长1075 公里,南北宽921 公里,东、西边境时差达51分钟。

现辖18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 个县(市、区) ,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 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

辖区面积48.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二、四川的地形地貌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

复杂的地形和地貌,大致沿东经130 度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300 或400米间,丘陵低山散布其间,物产丰富;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 米以上,雪峰、冰川、高原、沼泽、草原……,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

四川地理的概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出“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大观。

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齐全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风光。

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 米。

最低点在南边沪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 米。

四川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旅游资源之丰富,世界罕见。

三、四川的气候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西部高原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四川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 毫米。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 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

西部高原则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四、四川的土地四川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

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等,是全省农作物主要产区。

高原、山地依海拔高度分别分布不同土壤,其中多数有利于不同作物的生长。

四川大部分地方为紫色土,系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风化而成。

该土壤内富含钾、磷、钙、镁、铁、锰等元素,土质风化度低,土壤发育浅,肥力高。

四川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四大类。

全省单个面积大于100 km2 的湿地共有516 个,全省现有湿地面积961680 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9%。

五、四川的植物资源四川地貌和气候多样,植被类型多,植物种类异常丰富。

全省森林面积746万公顷,是全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长有许多珍贵树种。

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杉、红杉等珍稀树种,其种类占了中国的1/5 以上。

全省高等植物万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

其中维管植物9250 多种,居全国第二位,松杉植物种类居全国之首。

全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国的30%.药用植物占75%。

六、四川的动物资源四川幅员辽阔,且受冰川大面积破坏性的影响较小,现代生态环境优越,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仅脊椎动物就有1100 余种,占全国的40%,其中鸟类和兽类约占全国的一半。

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5 种,珍稀动物保护资源居全国第2 位。

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主要生息于四川境内4 个山系的36 个县和保护区内。

七、四川的水利资源四川有河流1400 多条,蕴藏了充足的水资源和巨大的水能资源。

省内河流年径流量约3000 亿立方米,居全国之冠。

全省水能蕴藏量约1.5 亿千瓦,占全国的1/5,仅次于西藏,列全国第2 位。

其中水能资源可开发量1.1亿千瓦,占全国的27%,居全国第一位。

特别是金沙江、雅碧江、大渡河,约占全省水力资源的2/3,可建1 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的站址有200 多处,百万千瓦以上水电站的站址有20 多处。

四川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已建成的二滩电站装机容量330 万千瓦,是中国20 世纪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四川的地下热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已发现温泉(群)354 处,地下热水钻孔114 个。

四川的地下热水及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

四川属于长江水系。

四川共有大小河流1419 条,号称“千水之省”。

除西北的白河、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外,主要河流金沙江、山民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皆注入长江之中。

长江横贯全省,宜宾以上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又名川江或蜀江。

四川的天然湖泊虽有1000 余个,但水域面积多不大,一般都在1 平方公里以下。

其中较大者有沪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之间,面积72 平方公里,四川境内面积约27 平方公里。

邓海位于西昌市东南5 公里,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是四川最大的湖泊。

八、四川的矿产资源四川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齐全,开发利用价值很高。

矿产资源已找到矿产约130 种,占全国总数70%,已探明有工业储量的矿种89 种。

有28 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3 位,其中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1 位(钒、钛居世界之冠)。

四川是中国天然气尤其是气田气分布最集中的省份,石油天然气资源形成了以气为主的局面。

攀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聚宝盆,蕴藏着占全国13%的水能,13.3%的铁,69%的钒,93%的钦和82%的钻。

九、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一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

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做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择四川成都避乱。

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十、四川悠久的历史2 亿多年前,四川隐居在海水下面,后因地壳运动,改变了东高西低的地势,海水流走,从此四川盆地变干。

四川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据考古发现,从距今200 万年开始,就有原始人类在四川地区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古代四川的文明。

1951 年在沱江西岸的资阳县(今资阳市)黄鳝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头骨化石,其绝对年代距今1 万年一5 万年,并将其命名为“资阳人”。

居住于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四川地区的人类原始文明,并与黄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区的原始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

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

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距今4500年以来,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传承了蜀文化。

尧舜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四川为梁州。

在殷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 ,由古代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

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

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眠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古蜀国历史就此结束。

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

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

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设益州路、积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代正式设四川行省,省治为成都。

明代改称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复设四川行省,沿用至今。

十一、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蜀人创造了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就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

在公元前227‐237 年间,蜀地水患尤重,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蜀郡守(相当于后世的县官)李冰在原蜀地治理水利的基础之上,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崛江一分为二,右方的外江流向南,作泄洪之用,内江则引入成都附近县,作灌溉与运输之用,广开稻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

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形式活泼、曲调多样、语言诙谐、表演程式多样化、独具变脸、旋舞、喷火等特技的川剧,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体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羊子山、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驰名中外;古代文人荟萃令我们自豪。

十二、四川近代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一)四川辛亥保路运动1911年秋发生的保路运动,是四川人民反对清王朝对四川铁路权的出卖和帝国主义对四川铁路权的抢夺的一次革命,使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首先在四川被冲破,加速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进程,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和重要一环。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 年12 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