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案例分析

企业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案例分析

起先,是外国人天天喊:我们被侵权了,你们中国人对知识产权太不注意保护了。

外国人对我们制东划西的,大家似乎都颇为不满,私下里不免有些侵了就侵了,那又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开始高喊:狼来了!其中,影视界反应尤甚。

电影“英雄”的首映式,除了不许带手包、手机、摄象机之外,据说现场还使用了金属探测仪,真是如临大敌啊。

其实,防只防一点------------------ 盗版。

不期然间,“狼真的来了”,而且真的就来到了你我的身边。

方便面作为技术含量很低的快速消费品,其进入的门槛非常低。

大者,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人民币,全国近十家生产厂,方便面线70~80 条。

小者,只有一两条线,偏居一隅,有需求再生产,哪个好卖做哪个。

特别是面向农村市场的0。

5元价格带的低价面产品,其同质化的状况非常之高。

失败的维权案例J厂家是方便面行业里规模量前十的企业之一。

其系列产品中的一个0。

5元价格带的低价位产品被湖北襄樊的一个地方厂商仿制。

两者的差别仅在于厂商标志、厂名厂址。

其他如品名、口味、外包装设计、颜色、构图完全一致。

被仿制的理由是J 厂的产品在该市场的占有率最高。

接到业务的信息反馈,J厂采取了以下的应对措施:第一、致函对方,你严重的侵犯了本产品的权益;因为我在该区域先销售,你后销售,并且外观整体和我产品近乎一致。

第二、印制广宣品,随箱张贴告知贴,向通路客户、消费者诉求我们是真正的产品。

第三、因为仿制本品的价格更便宜,所以在业务动作上增加陈列活动,加大促销力度。

对仿制品进行打压。

第四、通过当地经销商了解对方的状况,及时进行推广方式的调整。

整个看来, 似乎 J 厂家该做的都做了,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仿制品是跟着本品的退市而从市场上消失的。

原因很简单, 因为你的价格已经买透明了, 通路利润已降低到无以为续的 地步。

消费者辩不清真假,索性寻找替代产品消费。

退市其实是不期望中的必然。

商因为失去了仿制你的意义,索性改换门庭, 另辟溪径去了。

值得反思的是:退市竟然成了J 厂商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的最干净彻底的方法。

此案的失败,细细分析起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律应用的缺失, 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手段的不足。

只因为是低价位产品,市场汰换率很高、 汰换的周期很短;因为进行商标、外观设计注 册的手续复杂、 时间长; 所以不注册、不去寻求法律的保护依据。

这是全案失利的最关键因 素,因为侵权的源头没有切断,永远的无休止的疲于应付。

在遇到仿制产品的时候,无理无据; 唯一的理由是我比你生产销售的早,销售的多;我 先你后。

这就难免陷入无谓的口舌之争的境地。

而对方呢,对于 J 厂的来函置若罔闻,不停产也不争辩。

你说仿就仿了,那又怎么样。

你爱找人来查我,就查好了,大不了不生产。

再说。

我是在地品牌,有关系、好疏通,活动 的空间很大。

大有一副仿制你实在是给你面子的感觉。

坦白的讲, J 厂确实无法证明对方是在仿制自己,既然你没有注册,不能证明是何时开 始使用的, 具有使用的唯一性。

那么别人为什么不可以使用, 并申明自己是优先使用者呢?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时,取得有效的法律依据证明是取得维权成功的根本基础。

成功维权的案例而对方厂是 J 厂商对于自身知B 厂同样是方便面行业规模量前十的厂商。

其中价位产品由于差异化的定位,产品在2005 年销售成长迅速;引来同行业其他厂商的纷纷加入,其中之一的 F 厂在跟进的过程中走的太远,引发了本案的争执。

8 月底,在江苏、安徽市场B 厂发现有跟本品包装极为相似的产品出现。

经了解,对方使用了和本品同样的品名、外观设计、用色、口味命名。

价格较本品低1~1。

5 元/箱,在市场上组织专门的业务力量在本品的强势区域铺货、贴近本品陈列并以大力度促销抢夺本品市场量,一时之间引起本品市场的一片混乱,惊恐之声不觉于耳。

种种迹象显示,F 厂正是冲着本品而来,是经过仔细研究本品的特性,并制定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行销策略的。

经查,导致此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B 厂的研发人员、企划人员跳槽到了 F 厂商,因此市场上才有具有出现此孪生兄弟的基础; F 厂商为了市场份额,为了切身利益最终促成了事实的发生。

面对F 厂商的咄咄逼人的态势, B 厂商迅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程序:第一、盘整企业的相关经营资料包括经营证件,商标、品名、包装的注册、专利证明,企业、产品的荣誉证明)第二、向工商部门发出申诉信,说明情况,指出被侵权的事实及侵权的项目,提出认定、保护的要求。

第三、派出专人到重灾区巡回打假。

第四、进行区域的侵权认定。

第五、到F 厂商所在地工商部门进行侵权的认定。

第六、申请对F 厂商的侵权产品生产进行检查、查封。

第七、 向跳槽人员发出律师函, 言明其涉嫌泄露厂商机密,保留进一步起诉的权利。

从 而造成心理压力,迫使其停止进一步的侵权行为。

向当地经销商通报状况及公司的应对方式,给予其市场经营指导。

通过各方的努力,终于迫使F 厂商在9月中旬停止生产侵权产品,重新改换包装后才造了良好的销售环境。

在这个案例中, B 厂商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成果。

之所以能够避免 象J 厂商一样惨遭退市厄运,除了敢于去打,持续去打以外,还有客观条件和策略应用的成 功。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厂商进行知识产权维权的经验。

经验一:硬件设施的齐全具备相关的证明、证书、资质。

首先企业是合法的经营,具备正常的生产条件。

其次, 必须对企业名称、标志、图案,相关产品的品名、包装、设计、品牌、技术进行注册与申请 专利,获得相关证明、证书、文件。

这是维权的法律基础。

如果没有法律基础,所有的一切都将无法开展。

就象 J 厂商一样只有打嘴皮子官司的资本。

由此也可看出, 益的保护是从事前开始的,是预防性质的。

而不是事发时仓促应对性的。

因为怕花钱, 怕时间长、程序复杂,甚至是因为存有侥幸心理而不去获得法律保证,是众多厂商的通病, 也造就了日后维权失败的必然。

经验二:相关组织架构的建立从本案可看出, 有专人、专业人士始终在贯穿整个维权活动。

也就是说,厂商要有专门 的组织架构负责法务、维权、公关工作。

要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和专业人员的配置。

专业人士了解维权的相关程序、 步奏, 能够找出正确的、 关键的打击环节、 与权益要求。

第八、 通路堵截,迟滞侵权产品的销售,限制其销售范围。

第九、 及时沟通信息,在业务内部消除紧张情绪。

第十、进行上市销售。

从而在方便面销售的旺季迟滞了F 厂商的迅猛增长势头。

为本品的销售创厂商对于自身权 因为例如:维权的依据、主攻方向。

侵权项目的确定,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要准确、有力量、能够被最终的认定;不能有太多的空间给对方留有回转。

有专业人士,才能够提出对跳槽人员发出律师函,指出其涉嫌泄露厂商机密;从而给其造成心理压力,迫使其停止进一步的侵权行为。

有专人到当地打假,才能够统一口径、统一协调行动,才能够完成侵权事实的认定,才能够配合工商部门完成查封工作。

专门的组织架构、专门的人员、专业人士的配置是维权成功的保证。

经验三:应对策略的正确一)维权策略的正确。

应本着“先外围再内部”“先认定后查处”的原则进行。

F 厂商作为再地品牌,对于当地的经济贡献是很大的,具有较强的公关优势、区域优势。

即使是最终认定侵权,对方也可在时间进度、查处力度、项目上有所争取,这是在地品牌的资源优势。

因此在维权时,也可充分利用在地品牌的资源优势;在本品的在地区域、销售强势区域、公关强势区域首先展开维权活动。

一则是因为事实认定会比较容易,二则是认定的速度比较快;作为快速消费品的方便面,又是在销售旺季,一旦对方获得市场优势,维权所取得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

再获得部分区域的工商部门认定后,可以此为依据向对方在地工商部门或者省级工商部门申请认定。

在地工商部门在认定侵权后,就要对厂家的生产进行检查和产品查封。

从而在源头上堵截住侵权产品。

二、)围堵策略。

方便面是快速的消费品,要得是广阔的销售区域和市场规模量。

因此,侵权产品必然会出现在众多的区域出现,并且现在暂时没有侵权产品的区域不代表永远不会出现。

我们的打假人员是有限的、可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能在重要的区域展开维权活动。

侵权产品今天在江苏、安徽出现,打击下去;明天可能在山东、河南出现。

因此,要放大了看;出现在江苏、安徽,那么山东、河南的维权活动、公关活动也要展开。

这样侵权产品的危害会被限定在尽可能小的区域市场内。

因为对于方便面行业来说,运输成本也是很大的一项费用支出,要让产品脱离在地销售而跨省销售是非常不经济的。

围堵策略正是要增加对方的经营成本,从而迫使其放弃无利润的产品经营。

同时,在维权行动在一段时间不能迅速取得结果的时候,围堵策略的实施可以将侵权产品的危害限定在最小的区域内。

三、)市场应对。

当我们在市场上发现侵权产品的时候,这表明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事实和结果。

任何的维权活动都需要时间,过程;并且具有不确定性。

而竞品方一定是选择最佳的时机展开行动的,因为主动权掌握在他们得手中。

而 B 厂商面对侵权产品的时机正是销售旺季的到来,市场机会稍纵即失。

一方面B 厂商必须维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必须在市场上有所应对,协助经销商、消费者理清混乱的状况。

怎样向经销商讲清楚,消费者讲清楚事实呢?通常情况下,第一反应是,我们销售的早,我们是真的;侵权产品销售的晚是假冒产品。

自然的以真和假加以定位区隔。

高喊的口号往往是:请认准真正(正宗的)的*** 产品;注意!市场上有假冒产品了!”等等。

其实,这是最大的认知误区,完全是厂商导向的结果。

从市场上,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看:在购买时,消费者需要进行仔细甄别的产品其实不外乎两种状况;第一种是高价值产品,需要进行细心的挑选;第二种是相对于消费者而言的新产品,需要进行细致的了解。

消费者长期购买,或习惯性购买的产品,特别是快速消费品往往是通过包装形态差异、包装颜色差异,甚至是陈列位置来进行选择的。

品牌、品名、口味名等文字说明往往不会再去仔细辨别。

这也是为什么,方便面的口味颜色差异要明显,一些主销产品的包装在变化时要非常谨慎、逐步修正的原因所在。

竞品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争取获得消费者初次尝试购买;再配合大力度的利润刺激,维持通路的持续推力,进而抢占市场份额。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到侵权产品并尝试使用后有两种情况:1、侵权产品品质很差,造成对本品的连带负面影响;2、侵权产品口味不错,从而造成对本品的替代消费。

这两者对于自身都不能称其为可接受的结果。

而往往的,真正能够对 B 厂商产生影响的侵权产品正是出自于和B 厂商实力相当的竞品厂商;其实产品力并不输于自己,产品替代的可能性非常高。

试想,可口可乐有谁仿冒,并取得成功?没有,一是有能力的没必要做;二是没能力的做不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