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中国所得税法律制度
18.1 复习笔记
一、企业所得税法
1.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特点
《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共同构成我国对企业所得税征收的法律依据,形成我国企业所得税征收的法律制度。
《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了“四个统一”:
(1)统一的适用范围。
无论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统一适用《企业所得税法》。
(2)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因内外资企业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而产生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实施不同税率的状况,实行统一的比例税率。
(3)统一的税前扣除标准。
《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的扣除标准规定了统一的规范。
(4)统一的税收优惠待遇。
《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5)《企业所得税法》还全面、具体地规定了反避税条款。
2.纳税主体
(1)企业。
这里的企业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法人企业为主。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将纳税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①居民企业,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按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
中国境内的企业。
②非居民企业,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2)常设机构。
即非居民企业在中国获得生产经营收入的机构、场所。
①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
②工厂、农场、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
③提供劳务的场所;
④从事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
⑤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
⑥非居民企业委托在中国境内的营业代理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该营业代理人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
(3)判断非居民所得是否来源于中国的标准:
①销售货物所得,交易活动发生地在中国;
②提供劳务所得,劳务发生地在中国;
③转让财产所得,不动产所在地在中国,动产转让者的企业、机构、场所在中国,权益性的投资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在中国;
④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分配所得的企业在中国;
⑤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支付费用的企业或机构、场所在中国,支付费用的个人的住所在中国;
⑥其他所得是否来源于中国,由财政、税务部门来确定。
3.扣缴义务人
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所规定的,对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向税务机构负有代扣缴义务的人,是依法律规定代理纳税人缴税的单位和个人。
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37条、第38条规定应当扣缴的所得税,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
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范围
(1)纳税客体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范围指法律所规定的不同纳税人的不同所得的应税项目,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客体。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客体,又称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所得税的扣除项目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2)免税收入
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5.《企业所得税法》的优惠措施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1)免税收入
①国债利息收入;
②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③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④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2)减免征企业所得税
①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②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③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④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⑤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与他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⑥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⑦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企业从事特定行为时的所得税优惠
①加计扣除
指按照税法规定,在企业实际发生的费用基础上,对特定费用项目可以按照高于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增加税前扣除数额。
②创业投资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③加速折旧
加速折旧有两种模式:一是缩短折旧年限,二是在相同的折旧年限内,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费,增加当期的成本费,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进而降低应纳税额。
要注意两点:一是加速折旧的条件是由于技术进步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二是税务机关有权对是否确实需要加速折旧进行核查。
④减计收入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⑤税额抵免
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即将用于购买上述设备的投资额按比例冲抵企业所得税税款。
6.对关联方的税务管理
(1)关联方的概念
关联方是指与企业有下列关联关系之一的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
①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
②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者控制;
③其他在利益上相关联的关系。
(2)关联企业
关联方最主要表现为关联企业,关联企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在企业、公司股权、资本构成或实际经济利益上有关联的关系,主要包括总公司和分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受同一公司控制的各个子公司和分公司,以及本身之间由于共同经济利益以合同、协议方式划分利益范围的公司之间。
②有关联企业分设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享受不同的税收待遇,这种不同的税收管辖权下的不同税率或不同企业的不同税率,可以使企业之间以转移定价来转移成本、费用的方式使利润转移,避开税率高的税负,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3)我国关于关联方独立交易原则的规定
独立交易原则,是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所进行的
交易。
企业有义务就其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向当地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价格、费用标准等资料。
二、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法》及《个税法实施条例》是我国唯一的调整国家与自然人之间所得税征纳关系的现行税法,既适用于中国居民也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
1.纳税主体
现行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法》将个人纳税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居民,另一类为非居民。
(1)居民身份的确定
①住所和户籍标准。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凡是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为中国居民。
②居民加时间标准。
《个人所得税法》所规定的确定自然人为中国居民的另一标准为居所加时间标准。
《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自然人为中国的居民。
(2)非居民的确定
①一类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的自然人。
②另一类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人。
2.纳税义务范围
(1)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收益所得:
①工资、薪金所得;
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③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④劳务报酬所得;
⑤稿酬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