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曹钤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而创新教育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教学创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场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
因此,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必要。
在课堂里,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
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是荒唐、离奇,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性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注重引导求异、求奇、求新的学习心理品质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联想。
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点燃创新的火花。
3、尽力扩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来自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创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教室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学生置于书海之中,空洞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把学生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开来,可能仅有的创新火花也在书海中熄灭了。
面对时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向外延伸,增加一些实践课、活动课,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激发创新欲望。
奇妙的自然、多彩的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产生创造、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源泉。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几点理解□袁彬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区实验。
语文课程的性质、知识系统、学习方式、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需深入理解:附录部分的背诵推荐篇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重要作用也需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理解Abstract: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being conducted in the tentative areas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learning approach,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need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citing materials recommended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reciting materials recommended and the function of grammatical and rhetorical points in appendix.Key words: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Understanding.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目前,《标准》已进入实验区实验。
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成果,必将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几点理解以实验区的一些信息作为根据,综合了一些《标准》制定者在讲课时的阐述。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我们从字面上略作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似乎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两个概念,双方没有对应关系,与人文性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科学性。
”我认为《标准》中的工具性内涵其实与“科学性”的内涵还是一致的,这儿的“工具性”表述强调的应该是语文的实用功能。
这一功能需要准确性与科学性。
语文的“工具性”也不能作一般工具理解,因为在某个特定场合,任何人用语文这个工具表达的内容都应该是人文内涵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能也不可能截然分开。
☆关于语文素养《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语文素养培养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其实,语文素养概念是由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能力”发展而来的。
这个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
语文素养的内涵则较之广泛得多。
它包括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字词句篇的积累和良好语感的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良好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当然也包括上述语文能力中的所有内容。
语文素养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他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在运用中发展、提高。
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标准》的现代意识。
☆关于语文知识的系统《标准》认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对于这句话,有些人认为:不系统、不完整的知识是不科学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从另一层面否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对于这种认识,我认为语文较之其他学科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首先它有开放并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其次语文学习的外延相当宽泛,现在有人甚至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大于生活外延”的口号;最后再加上语文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语文系统性中的“系统”如何界定?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如何量化?在实验区,有一出版社因为所编教材中有一句话的修辞格无法确定而咨询作者赵丽宏,赵丽宏回复说,他也不清楚自己用了什么修辞格。
这一案例也进一步说明要周全、完整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关于面向全体学生《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文革以后,我们的教育观念实际上是回复到了五六十年代,仍然是精英主义教育,没有赶上大众教育的世界性潮流。
《标准》中这一提法的出现说明了我们教育思想的转型:从“精英主义”教育转向“大众主义”教育。
根据宪法的规定,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才能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面向全体学生”也体现了《标准》的民主性、文明性与科学性。
☆关于学习方式《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赞同。
但从实验区传来这样一些信息: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带上学校的几个优秀学生进行成人化、社会化的研究。
有些学校甚至拿出了相当水准的科研成果(有一学校对孔子生科、著述的考证得到了专家的首肯)。
且不论这一成果中学生研究所占份量的多少,单这些学校教师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理解就明显出了偏差。
“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
也就是说,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这种方式并不需要学生完成多大的科研任务,只要能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就行。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决不是那些尖子生、优秀生的专利。
另外,这种学习方式中的合作对象也是倾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利的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的意识。
因为与教师的合作无论如何都有一些非自愿的不平等成份。
☆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试验区在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但许多试验区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着力不够。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
以往课程权力属于国家。
学校、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现在国家把一部分课程权力下放到学校、下放到教师,在惯性的作用下,学校、教师也不认为课程的权力已经属于自己。
开发课堂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也就十分淡薄。
这里举一案例:在某实验区的两所中学,两位教师执教端木蕻良的《土地》。
巧合的是,有两位同学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我要用泪水洗去你的一切污秽和耻辱”都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作者仅仅用“泪水”而不是“鲜血”不是“武器”不是“行动”?这是不是说明了中国文人的柔弱性和劣根性?教师对这一问题没有思想准备是正常的,但可惜的是,两位教师都没有抓住这一课堂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很武断地表述了自己的看法,轻易放弃了丰富课程资源的机会。
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出现的争执往往是珍贵的课程资源,学校、教师应尽快增强这种意识。
☆关于训练与考试《标准》中没有强调“训练”二字,因此有许多语文老师对“训练”二字讳谟如深。
其实,训练做为一种传授学习的方式是永远需要的。
适量、适度的训练,合理的训练内容可以加快图式的获得与改进,并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可以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增强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思维技能。
《标准》也是希望将“探究”和“训练”放在相当位置的。
但是,围绕一张高考试卷、一张中考试卷的机械训练是要不得的,应坚决反对。
这种训练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禁锢他们的思想,学生成了训练的机器,必然使他们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标准》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课程的评价不等于考试,其目标应是多方面的。
但在现阶段,考试在评价中显然占重要的位置。
我们目前应在考试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上多做些文章,这也许是更切乎实际的做法。
《标准》提出三个维度的评价建议,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有所准备。
☆关于优秀诗文的背诵《标准》在附录中推荐了一些优秀古诗文让学生背诵。
实验区语文老师对这些篇目并无多大异议,但有些教师提出两点疑问:1)《标准》一方面反对死记硬背,一方面却又推荐背诵篇目,这是否有自相矛盾之嫌?2)学生以后用得着的现代汉语,背诵大量古诗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到底能起怎样的作用?有没有理论依据?根据《标准》这一条目撰写者巢宗祺教授的讲解,我认为我们反对的死记硬背是有一定指向的,主要是一些语法修辞知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一些字词的词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