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


一、 扩张对第三世界的影响
勃列东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 “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 ’ ( 项目编号:07JDB103 )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研究 ”
— 188 —
旧史新论 力, 侵略第三 世 界 国 家 。 苏 联 的 扩 张 行 为 不 仅 损 及自身, 毁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更是给第三世界 国家带来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 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时间不长, 国内动荡, 百废待兴 。 苏联 给 予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的 援 助, 对这 不宜全部 些国家的发展起 到 了 一 定 的 帮 助 作 用, 否定, 但是, 苏联援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 利益, 增加第三世界国家对它的依赖, 将其牢牢捆 绑在自己的阵营 内, 不可能顾及第三世界国家的 主要方法 长远发展 。 以苏 联 对 中 东 的 扩 张 为 例, 是向埃及 、 叙利亚 、 伊拉克等中东国家提供武器装 备、 军 事 设 施, 派 遣 军 事 顾 问 等, 其目的一是扩大 自己在这一地区 的 影 响, 二是使这些国家从军事 进而 使 这 些 国 家 在 政 治 上 长 期 依 赖 上依赖苏联, 苏联 。 从埃及总 统 萨 达 特 的 回 忆 录 中 可 以 看 出, 苏联曾经拒绝向埃及提供战场上急需的武器 。 萨 达 特 说, 苏 联 给 他 们 的 武 器 是 二 战 时 的 陈 旧 货。 另外, 苏联提供武器的行动缓慢, 还有意拖延武器 的供应 。 萨达特谴责苏联是根据它作为超级大国 的利益, 制定和推行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 打代理人战争 也 是 苏 联 惯 用 的 扩 张 手 段, 而 古巴成为苏联在第三世界的代理人 。 苏联通过古 巴向尼加拉瓜桑 地 诺 政 权 、 格林纳达新宝石运动 以及萨尔瓦多和 危 地 马 拉 的 游 击 队 等 提 供 援 助 。 从 1975 年开始, 古巴派遣大批部队参加安哥拉战 卷入非洲之 角 的 边 界 冲 突 。 到 70 年 代 末, 古 争, 为苏联在第三世 巴在非洲的军 队 达 到 3. 4 万 人, 界的战略服 务 。 此 外, 苏联还直接插手某些第三 苏联直接策 世界国家的内部事务 。 1978 年 6 月, 划了南也门的军 事 政 变, 支持亲苏的伊斯梅尔上 台 。 苏联的干涉无疑加重了这些国家混乱的国内 局势 。 苏联还支持一 些 地 区 霸 权 主 义 国 家, 从中获 利 。 在南亚, 苏 联 支 持 印 度 肢 解 巴 基 斯 坦 。 1971 年 3 月 东 巴 独 立, 苏联和印度立即表示支持。同 苏联与 印 度 签 订 了 具 有 军 事 同 盟 性 质 的 年 8 月, 《 , 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 随后支持印度向巴基斯坦 发动战争, 并出动 舰 队 到 孟 加 拉 湾 为 印 度 保 驾 护 航 。 苏联还在联 合 国 三 次 动 用 否 决 权, 反对通过 苏 印巴立即停 火 和 印 度 撤 军 的 决 议 。 在 东 南 亚, 1978 年 11 月, 联大力支持越南的 地 区 扩 张 主 义, 两国签 订 了 带 有 军 事 同 盟 性 质 的 《友 好 合 作 条 从苏联自身来看, 对第三世界的长期 、 大肆扩 张, 既损伤了苏联的硬实力, 也损坏了社会主义老 大哥的形象, 降低了苏联的国际影响, 损害了其软 实力, 为苏联的日后衰落直至解体埋下了伏笔 。 勃列日涅夫上 台 后, 继续加强对第三世界国 尤其侧重军事援助, 其深度 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和广度都超过 了 以 往 。 1955 —1967 年, 苏联平均 每年向第三世界国家交付 3 亿多美元的武器装备 — 189 — 。 越南在苏联 的 支 持 下 于 1978 年 12 月 发 动 约》 了侵略柬埔寨的 战 争, 苏联迅速承认了越南扶植 的韩桑林政 权, 后 又 支 持 越 南 排 华 反 华。苏 联 对 加剧了地区紧张 这些地区霸权主 义 国 家 的 支 持, 局势 。 而对于地处中 亚 的 阿 富 汗, 苏联不仅长期介 入其内部事务, 更利用其国内发生政变陷入困乱 之机, 直接出 兵 进 行 侵 略 。 阿 富 汗 战 争 进 行 了 十 年之久, 不仅给苏联带来了自毁性的厄运, 更给阿 富汗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 阿富汗遭到了极大 600 万 人 被 迫 的破坏, 大约 100 多万 人 死 于 战 火, 逃离家园, 沦为难民 。 苏军撤离后, 阿富汗长期陷 入政局混乱 、 军 阀 混 战 的 局 面。多 年 的 战 乱 严 重 破坏 了 阿 富 汗 的 经 济, 其 交 通、 通 讯 系 统、 轻重工 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 生 业、 成为当今最不发达的国家 。 活物资短缺, 客观地说,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 的政策, 并非 毫 无 正 面 作 用 。 苏 联 给 予 第 三 世 界 国家的经济 、 军事援助和道义上的支持, 对其实现 独立 、 发展经济 、 巩固主权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并且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存在, 也抵制和平衡了 用,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 但是, 不可否认, 苏联对第 苏美对第三世界的争 三世界国家的渗 透 和 扩 张, 是造成某些第 三 世 界 国 家 和 地 区 至 今 仍 然 动 夺, 荡不安的根源之一 。 中东 、 南亚 、 阿富汗等至今仍 而那些曾经沦为苏 处在全球不安定 的 动 荡 带 上, 美争夺的对象和 战 场 的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至今仍有 甚至有一些已 很多处于不发达 或 欠 发 达 的 状 态, “失败的国家 ” 。 此 外, 苏联还制造和恶化了 沦为 某些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 。 美苏的扩张和争 夺给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留下了永远的伤口 。
《 ( 双月刊 ) 2010 年第 3 期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 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
张英姣 孙启军
[ 内容提要 ]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 苏联将第 三 世 界 当 作 与 美 国 争 霸 的 砝 码 , 加 紧 扩 张、 渗 透 和 争 夺。过 度 扩 张不仅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深重灾 难 和 消 极 影 响 , 而且也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恶 化 了 其 国 际 环 境, 毁 并最终拖垮了苏联 。 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苏联的声誉 , [ 关键词 ] 勃列日涅夫 [ D5 分类号 ] 第三世界 美苏争霸 后果 [ A 文献标识码 ] [ 10056505 ( 2010 ) 03018805 文章编号 ]
⑥ ⑤ ④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由 8. 5% 降到 5. 9% , 农 业总产值从 4. 3% 降到 1. 1% , 社会劳动生产率平 1982 年 苏 联 工 业 总 均增长 从 6. 8% 降 到 3. 2% , 经济发展陷 产值的增长 速 度 进 一 步 降 到 2. 8% , 入停滞状 态 。 经 济 水 平 的 下 降 严 重 影 响 了 人 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的停滞导致了商品的短缺 苏 联 经 济 到 了 崩 溃 的 边 缘, 内政问题成 和匮 乏, 堆 。 勃列日涅夫 自 己 也 承 认, 如果不是不得不花 费大量的开支在国防上 、 在巩固华沙条约体系上, 苏联人民会生活 得 更 好 一 些, 仅为这些目的的正 式开支就占苏联年预算 的 23% , 这还不包括非正 式拨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 作为社会主义 国 家 的 老 大 哥 与 楷 模, 苏联对 第三世界的扩张, 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降低了 自身的国际形象, 恶 化 了 国 际 环 境 。 特 别 是 1976 1978 年 支 持 越 南 侵 入 柬 年支持古巴出兵安哥 拉, 1979 年 直 接 出 兵 阿 富 汗, 埔寨, 这三场直接或间 接由苏联进行的 战 争, 遭到西方和许多第三世界 恶 化 了 苏 联 的 国 际 环 境。尤 其 是 入 国家的反对,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打的是国际主 侵阿富汗, 行 的 是 霸 权 主 义 行 径, 很 不 得 人 心, 使苏 义旗 号, 联在国际上一度陷入孤立 。 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 汗, 中国 、 美国 、 联邦德 国 等 国 家 联 合 抵 制 了 1980 年的莫斯科 奥 运 会 。 在 苏 联 国 内, 不断听到反对 入侵的声音 。 在阿富汗, 侵阿苏军士气涣散, 士兵 中甚至出现了吸毒现象 。 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 的反抗运动, 更使 侵 阿 苏 军 陷 入 了 难 以 自 拔 的 泥 是导致苏联 潭 。 阿富汗战争 成 为 苏 联 的 滑 铁 卢, 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 。 勃列日涅夫时 期,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 是以恶性膨胀发 展 的 军 事 力 量 作 为 支 撑 的, 是建 牺 立在粗放耗费经 济 资 源 和 低 效 率 的 经 济 发 展 、 牲提高人民生活 水 平 的 基 础 上 的, 因而这种地位 是表面的 、 虚弱的 、 不可能长久的 。 苏联的综合国 力特别是经济实力, 支撑不起其霸权主义的野心 。 在勃列日涅夫逝 世 后 不 到 十 年, 苏联这个令人生 畏一时的超级大国就土崩瓦解了 。 勃列日涅夫时 期苏联的全球扩 张 政 策, 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的大 肆扩张, 虽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全部原因, 但的确 最 终 走 向 衰 落 直 至 解 体。正 使得苏联元 气 大 伤, 如著名的美国学者保罗·肯 尼 迪 在《大 国 的 兴 衰 》 : “如 果 一 个 国 家 把 它 很 大 一 部 分 资 源 不 中所言
二、 扩张对苏联自身发展的影响
旧史新论 ( 经济援助约为 2 亿美元) 。 1968 —1971 年, 武器 装备 交 付 额 上 升 到 平 均 每 年 7 亿 美 元 。 1972 年 以后, 更是 大 幅 提 高 。 1977 年 总 额 达 35 亿 多 美 元 。1978 年总 额 达 38 亿 美 元 。 1972 年 以 来, 苏 相当于经济援助交付额的 联军事援助的交 付 额, 5 倍 。1977 年, 苏联通过军火交易, 大约从第三世 界获得 15 亿 美 元 的 硬 通 货 。 20 世 纪 70 —80 年 1966 — 代, 得 到 苏 联 军 事 援 助 的 国 家 不 断 增 多, 1975 年为 29 个, 1980 —1984 年为 36 个 。 勃列日涅夫时 期, 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总 额共 计 127. 62 亿 美 元,军 事 援 助 总 额 共 计 447. 85 亿美元 。 而 这 一 时 期 在 许 多 第 三 世 界 国 也为苏联进行军事扩 家出现了军人掌 权 的 热 潮, 张提供了非 常 有 利 的 条 件 。 按 照 西 方 的 统 计, 从 1966 年到 1975 年, 苏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总 额为 92 亿美元的 武 器 装 备, 而 从 1978 年 至 1982 年, 为 354 亿 美 元 。 在 1966 —1975 年 间, 接受苏 1980 —1984 年 间 为 联军 事 装 备 的 有 29 个 国 家, 36 个国家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