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摘要: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与苏联可算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
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粮食危机。
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虽做了农业改革,却无济于事。
本文着重介绍了苏联70年代粮食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苏修集团又犯了哪些错误,改革为什么会于事无补。
关键词:粮食减产原因经济体制“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
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兵团司令员华士飞今天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时说。
1繁荣的背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严重粮食危机在苏联历史上,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可算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
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1]。
1.1 1972年粮食大量减产1972年,因连续两次受异常气候影响,前苏联农业严重歉收,为了免受冷战对手美国的“要挟”,苏联巧妙地秘密购入了美国近三成的小麦收成,并因此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急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创下了125年新高。
在随后的10个月里,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3.31美元急升到每蒲式耳12.90美元。
全球粮食价格在1973年大涨了50%。
1.2 1975年又一次大减产1975年,苏联的粮食产量是近十年来最低的一年,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十一年来的第七次粮食严重减产,是近二十年来粮食减产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苏联历史上进口粮食最多的一年。
这是勃列日涅夫集团农业政策破产的总暴露。
由于当年粮食减产情况异常严重,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国家计委主席巴伊巴科夫十二月二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没有象往年那样宣布该年的粮食总产量,而只是说“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指标没有达到计划水平”。
为了掩饰农业欠收的严重程度,勃列日涅夫集团安排最高苏维埃联盟院计划预算委员会主席瓦申科在12月2日联盟院会议上作报告时特地把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至1975年)期间“粮食平均总产量”同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至1970年)期间的水平作比较。
然而,就是根据瓦申科所透露的这种百分比和过去苏联官方每年所公布的粮食产量来计算,今年苏联的粮食产量最多也只是一亿三千七百万吨。
这比去年减少五千八百万吨,即减产百分之三十;比1971到1974这四年的平均产量也减少将近29%;比原计划1975年要达到的指标差37%。
从苏联官方过去每年公布的统计材料来看,这是苏修叛徒集团上台二十多年来减产最严重的一年。
1.3 一路减产,从粮食出口大国变成粮食进口大国1978年在莫斯科举行了全体会议讨论农业问题。
勃列日涅夫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报告。
全会通过了相应的决议。
勃列日涅夫上台十多年来,虽然几次调整农业政策,并为农业拨出了高达二千七百七十多亿卢布的巨额投资,但是,苏联的农业迄今依然问题成堆,产量仍不稳定,发展速度异常缓慢。
在被称作“给列宁主义农业政策奠定开端”的1965年3月全会以来的13年间,仅粮食生产就有八年减产,其中1972年和1975年的大欠收造成的后果,至今未能消除。
为了应付农业的严重欠收和适应苏修对外侵略扩张而增加粮食储备的需要,勃列日涅夫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抢购粮食。
勃列日涅夫集团创造了苏联历史上进口粮食的空前纪录。
从苏联粮食的进出口情况来看,近几年苏联已从一个粮食出口国变成了一个大量的粮食进口国。
2. 为什么苏联不能喂饱自己——天灾还是人祸?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十七年中每年都有所增加,但粮食产量却始终上不去,对进口粮食的依赖越来越大。
苏联的农业生产越来越糟,这是苏修叛徒集团复辟资本主义和疯狂扩军备战的必然结果。
2.1 一种特殊的战争经济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
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
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1962到1975年,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增加近二十一倍。
近十二年来,苏联潜艇发射的导弹增长近七倍[2]。
勃列日涅夫集团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扩军备战,这就必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而近几年,勃列日涅夫集团正是靠着大量进口粮食来不断加紧扩军备战的。
勃列日涅夫集团大量地进口粮食,造成美国和国际市场上的粮价上涨,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受到损害,而弥补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之所短。
2.2 农业困境一、技术设备力量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
苏联每年公布,都生产不少农业机器。
据统计,1966年至1980年向农业提供拖拉机达494.5万台,但在此期间农业实际拥有量只增加96.7万台,报废率竟高达87.6%。
原因是农机的质量差,破损率高,零件也供应不上,只好报废。
另外是机器保管差。
目前,全苏的机库和机棚只够存放大机器的23%。
大部分农机放在露天,甚至扔在路旁,任其风吹雨淋。
据西方统计,苏联每年生产的农机数量与报废的数量相等。
这样说,虽每年公布生产多少新机器,实际上等于没有增加。
二、农业劳动力不足。
由于苏联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城市人口增长满足不了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需要,因此必得从农村招取劳动力。
另外由于城乡差别,农村生活条件差,农村劳力大量涌进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1965年到1977年间,11.2%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城市工业等部门,在农村留下的尽是妇幼老弱,因此农忙季节不得不抽调大量人力去农村。
据苏联一位研究劳动力的专家最近估计,自1970年以来农忙季节参加收割的人增加了1.4倍。
据苏联报刊报道,许多农庄劳动力缺乏10%至15%,青壮劳力更感不足。
农机手不足更为突出,据苏联经济学家测算,苏联农村至少需要800万名农机手,而截止1980年4月,实际只有446万名,相差竟达一半之多!三、农业投资效果越来越差。
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由“七·五”计划期间(1961—1965年)的20%,提高到“十·五”计划(1976—1980年)的27%以上。
虽然投资不断增长,但效果越来越差。
按每一卢布投资可增加的农业产值计算,在“六·五”计划期间为4.54卢布,在“九·五”计划期间下降到0.67卢布;而在“十·五”计划头三年(1976—1978年)又进一步下降到0.30卢布。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经营管理长期混乱,投资用不到点上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工农业管理体制、农业政策等等。
四、农作物的浪费也是惊人的。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苏联集体农庄从烘干、运输到储藏,浪费的粮食起码和进口的一般多。
苏联《经济问题》杂志也承认说,“饲料粮由于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20%至30%,达3500万吨到4000万吨”。
五、气候问题也不能不说是苏联农业遭致困境的一个原因。
苏联干旱地区的耕地占40%,几个主要农业区的降雨量都很少。
因此干旱一直是苏联农业的主要劲敌,但苏联当局对此却无能为力。
目前苏联的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7.1%,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随着气候的好坏,粮食生产大幅度波动,而且是丰年少,歉年多。
以七十年代为例,丰年有三年,平年有二年,歉年有五年。
歉年最严重的1975年粮食产量只有1.4亿吨,而丰收的1978年达2.37亿吨,丰歉之间的差距约1亿吨左右,这在世界农业史上也是罕见的[3]。
3.农业改革的成果——改变农业状况绝非易事,或者更糟?农业落后是苏联当局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
苏共二十六大以来,苏联拟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新措施,主要是制定并实施食品纲要,统筹安排农工综合体内各个环节的发展;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放宽、扶植私人副业等。
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
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因此苏联要想实现粮食过关,“基本解决”粮食问题,决非易事,更不是几年内可以办到的。
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曾一再宣称,要“竭尽一切努力”把苏联农业“引上不断高涨的道路”,苏联报刊也不断吹嘘勃列日涅夫对苏联农业的发展“作出重大的个人贡献”等等。
然而,70年代苏联农业陷入严重困境的现实,却是对勃列日涅夫的无情嘲笑。
甚至,勃列日涅夫当政以来把苏联的农业搞得比赫鲁晓夫时期更糟。
4 究其根本原因——经济体制的障碍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
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因此,问题的症结显然不在于某个领导人的能力或个别政策的取舍,而是整个经济体制存在着某种难以逾越的障碍[4]。
4.1 勃列日涅夫所谓的农业改革——治标不治本斯大林时期大搞农业全盘集体化,对农民进行了彻底的剥夺,赫鲁晓夫直至戈尔巴乔夫,虽然进行了诸多改革,但是总体上沿袭了斯大林那种轻视农业、损害农民的理论和实践,使苏联农业生产始终陷于危机的泥潭,导致国民经济最终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2 罪魁祸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苏联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
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5]。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这种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参考文献[1].沃尔琴科等.苏联的粮食问题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左凤荣.苏联走上军备竞赛之路的原因与后果 [A].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2001.[3].谢尔.苏联经济的大难题——粮食问题 [N].人民日报,1982-02-16.[4].陆南泉.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3.[5].李慎明,郭永才.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8卷,第30卷) [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