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 2特点:作用迅速、剂量准确、给药方便、 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具有直接进 入人体组织等优点。
• 3用法:可供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 用于多种病证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等。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十二)茶 剂
• 1概念:是由药物粗粉和粘合剂混合制成的 固体制剂,用时置于容器中以开水泡汁代茶 服用。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注意】
• 1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 要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 物时,加水量可稍减。
• 2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 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煎糊,应弃去, 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三)煎 前 泡 药
• 煎药前,宜先用冷水将药材泡透。 ①复方汤剂--30~60分钟; ②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20~30分钟; ③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60分
• 1概念: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碾研成均匀 混合的干燥粉末。
• 2特点: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 便于携带等,但吸收较汤剂要慢。
• 3用法: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 内服:
– 末细量少,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汤等调服; – 研成粗末者,加水煮沸后取汁服用,即煮散。
• 外用:
• 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外敷或掺散于疮面和 患病部位.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2.服药剂量
• (1)一般服法 • (2)顿服 • (3)不拘时服 • (4)小量频服 • (5)中成药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3.服药温度
(1)温服:
〔注意〕
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加热煮沸, 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再放 温服用。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2)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均应热服。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第一节 中药给药法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一、中药剂型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一)汤 剂
• 1概念:将药物配成方剂,按煎法要求加 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服用。
• 2特点:吸收快、作用强,能迅速发挥疗 效,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
• 3用法:内服、含漱、熏洗、灌肠。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二)散 剂
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 常用的有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
【注意】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 2.水量
①传统的加水方法: 第一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的3~5cm; 第二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 ②另一种加水方法: 按平均每1g药加水约10ml,计算出该方总 的需水量, 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 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
丸。
②水丸 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或其中部
分药物煎汁等起湿润、粘合作用,制成的小丸。
③糊丸 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制成丸剂。 ④浓缩丸 将药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
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以水或酒、或方 中部分药物煎出液制成丸剂。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四)膏 剂
• 1概念: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 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
• 2特点:含量准确、药物耗损少、受热时间 短、药性稳定等,适用于制备液体药物及主 药体积小或有刺激性的药物。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十八)锭、饼剂
• 1概念: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单独或与赋形 剂混合而制成不同形状的一种固体制剂。若 制成饼状,即称为饼剂;若制成锭状,即为 锭剂。
• 2特点:可供外用或内服,研末调服或磨汁 服,亦可磨汁以敷患处。
• 2特点:用量小、服用方便、制法简单、便 于携带和贮运。
• 3用法:泡汁服。多用于治疗感冒、积滞等 病证。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十三)药 露
• 1概念:是用新鲜的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 物通过蒸馏所收取的蒸馏液即为药露。
• 2特点:气味清淡、芳香无色、便于口服, 一般可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3)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 祛暑剂均应凉服。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4.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 (1)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二)外 用 法
• 外用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 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 种治疗方法。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1.膏药
• 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 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 用黄丹在高温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 而成的制剂。古代称之为薄贴,现已 制成胶布型膏药。
• 2特点:剂量小,作用大,常用于急性病证。 如紫雪丹、红升丹等。
• 3用法:没有固定的剂型,可为丸、散、块 状、锭状等,可内服和外用。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六)酒 剂
• 1概念:是以酒为溶媒浸泡药物,或加温同煮, 去渣取澄清浸出液,通称为“药酒”。
• 2特点:适用于体质虚弱、风湿痹痛、跌打损 伤等证,阴虚火旺者禁用。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6.磨汁
• 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 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7.冲服
• 对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可先研 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汤液冲服.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8.泡服
• 某些易出味、挥发性较强的药不宜煎煮,宜 将药物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泡10~15分钟, 出味后服用,也可将药物放入刚煮好的药液 中泡服。
(十四)合 剂
• 1概念:将各种药物通过蒸馏法、渗漉法 或煎煮浓缩法加防腐剂而制成的一种剂 型。
• 2特点:多用于感冒、咳喘、咳痰等证。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容器内,借助容器内抛射剂的压力,以雾状 形态喷射出来,直达病灶或由粘膜吸收而发 挥疗效。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2020/11/27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教学时数】
6学时
【目的要求】
• 掌握 1.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2.各种药物的煎煮时间与火候。 3.各类药物的特殊煎煮法。 4.时药与时禁 5.中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 • 熟悉 1.用药方法 2.用药禁忌。 3.中草药中毒的预防 • 了解 1.中药剂型 2.现代医学对时间药理学的认识
• 汤剂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剂型,为了 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我们必须掌 握中药的煎煮方法。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一)煎 药 用 具
• 1.适宜器具
①砂锅、瓦罐和陶瓷器罐为佳。 ②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亦可。
• 2.禁忌器具
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二)煎 药 用 水 • 1.水质
(五)煎 药 时 间
• 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煎需要 20~30分钟,二煎需10~20分钟。
• 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取汁, 每剂取液量约300~400ml,小儿减量,每 日可1~2服。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注意〕 • 解表药、芳香类药、一煎需15~20分钟。 二煎需10~15分钟; • 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待其他药物煎好前 5~10分钟加入; • 滋补类药物,一煎需40~50分钟,二煎 需30~40分钟; • 有毒性的药物,需久煎,约60~90分钟。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十九)线、条剂
• 1概念:将桑皮纸粘药后捻成细条状,或将 桑皮纸先捻成细条后再粘药,用时插入疮口, 化腐拨毒;也可将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 并与药液同煮,经干燥而成,亦称为药线。
• 2特点:用于结扎瘘管或赘肉,使其自行萎 缩脱落。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剂型。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二、煎 药 方 法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七)机 器 煎 药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 需要先煎的矿物类、贝壳类中药质地坚实, 在机器高温煎煮且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比较 容易煎出,不需要先煎。
• 需要后下的中药主要含挥发性成分,传统方 法煎煮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而煎药机是密 闭的,挥发性成分仍然保留在药液中。煎好、 包装好的中药无需冷藏,但需避光保存。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3.包煎
• 粉末类、含绒毛类的药物需要纱布包好,再 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煮。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4.另煎
• 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份, 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将其切成小 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 兑入汤药中同服。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5.烊化
• 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应单独加温 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 热搅拌,使之溶解。
• 3用法: • 内服--体虚失养、风湿骨痛。 • 外用--消肿止痛、杀虫止痒。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七)片 剂
• 1概念:片剂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加工和 提炼,与辅料混合后,加压制成的圆片状剂型。
• 2特点:用量准确、体积小、成本低、贮运方便, 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适用于多种病证。
• 3用法:一般内服。
• 此种方法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 可随时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等优点。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三、用 药 方 法
• 中医用药根据病变的性质、病变的部 位和药物的性质,分内服法和外用法 两种。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一)内 服 法
1.服药时间
• (1)饭前服药 • (2)饭后服药 • (3)睡前服 • (4)定时服
钟。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注意】
• 1浸泡时间不宜过久 • 2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四)煎 药 火 候
• 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 〔注意〕 • 解表药、清热类、芳香类药不宜久煎,
宜用急火快煎以防药性挥发; • 滋补药宜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
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