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土地是有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二)生育功能在土地的一定深度和高度范围内,含有许多滋生万物的生育能力,如土壤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光、热等,这些事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三)资源功能(四)生态功能: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系统(五)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照土壤质地分:黏土、壤土、沙土按照土地生产能力分: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分:集体所有、私有等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同时又是经济问题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农产品的费地的距离。
工业区位理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性及问题(一)特性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较高2、耕地质量差3、土地利用率极低,耕地后备资源丰富4、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退化严重(二)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2、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粗放3、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力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的规模经济,就是集聚经济。
产生原因:(一)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二)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三)企业间交通、通信费用的节约(四)消费的多样性(五)公共铲平的存在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济动因:(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得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营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相对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经济动因:(1)在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中,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所处的不利地位,以及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生产者与后续加工商和贸易商相比所处的不利地位,并不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完成而改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为了在相对不利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始终面临着扩大规模或者提升组织化程度的压力(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农业被纳入WTO贸易体系之后,农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为了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要求农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对于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来说,上述两类经济动因同时存在。
经济动因的存在表明我国存在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定就会转变为现实。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以后获得的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2)农机水平的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一)家庭经营型1、种植业专业户2、家庭农场(二)合作经营型1、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社2、土地流转合作社(三)企业经营型1、自有土地经营权农业企业2、租入土地经营权农业企业3、土地经营权入股性农业企业(四)规模服务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一)资源稀缺性1、绝对稀缺性:马尔萨斯2、相对稀缺性:李嘉图3、静态经济理论:约翰穆勒4、自然和谐论(二)效率利用论(三)极限增长论(四)能力建设论(五)绿色发展论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义的土地利用规划从时间跨度划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规划;从行政区域划分,包括国家,省(市、区)、市(地)、县(市)、乡(镇)五级规划;从规划任务划分,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何详细规划。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经济制度、土地法权制度(1)土地财产制度概念:因利用土地而产生对土地所有、占有、使用、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
(2)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又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
(3)土地经济制度土地经济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规定。
(4)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
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经济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这种权利可以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是一个“权利束”。
这些权能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归属于一个主体,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分离的,分离于多个主题。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1)完全性(2)排他性(3)恒久性(4)归一性(5)社会性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永佃权:由永佃权人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永佃权实质上是土地用益权,使他物权的一种。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担保物权,土地受押人称为土地抵押权人。
设定土地抵押权时,作为标的物的土地并不发生转移,它仍为土地抵押人占有和使用,只以其代表一定的经济价值的某项权利担保。
土地抵押权的特性:(1)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2)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3)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国有土地的具体范围包括:(1)城市市区的土地。
(2)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3)国家依法征收的土地。
(4)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6)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革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讨论(1)实行单一的土地国有制(2)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三元所有制(3)实行农村土地私人所有制(4)实行土地双轨所有制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中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4、青苗补偿费中国现行农地使用制度的显著特征(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土地权能范围受到限制,权利内涵不很明晰的土地使用权。
(2)土地承包期尚不十分稳定(3)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当前农地流转存在四个方面的限制:一、土地流转市场不发达;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非农就业机会制约了承包地的流转,农户承包地流转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转移紧密相关;三、农村承包土地频繁调整严重制约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四、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制约了承包地流转的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的原因:(1)缓解城市国有土地市场供求矛盾(2)提高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3)增加农民集体收入和环节征地矛盾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1)收益分配不合理(2)行政干预较大(3)流转纷争频繁发生,交易违约风险加大(4)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5)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不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资产的增值保值,二十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入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应急办法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可以采取协议、挂牌、招标、拍卖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防止土地闲置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
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出让权出让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土地储备成本包括贷款利息、土地闲置税以及政府收回土地的损失;土地储备收益包括企业停工等待开发的损失、搜寻成本的节约以及低价差额等。
外部性与“涨价归公”是否合理?P247中国土地收购储备运作模式:一、市场主导型是指,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制定收购储备计划,通过与被收购单位协商,确定土地收购价格或约定土地收益分成,获取土地,然后对土地进行开发,最后出让给新的土地使用者二、政府主导型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根据计划进行收购、储备和开发,再由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用地需求实行统一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