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适用范围 (2)2、编制依据 (2)3、作业准备 (2)4、技术要求 (3)5、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3)6、施工要求 (4)7、人员和劳动力组织 (8)8、机械设备配置和组合 (9)9、原材料 (10)10、季节施工措施 (13)11、质量要求 (15)12、混凝土结构外观和尺寸偏差检查标准 (16)13、安全与环保 (17)T梁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关键、特殊工序)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临潼制梁场后张法预制T梁混凝土工程施工。
2、编制依据TB/T3043-2005《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技术条件》GB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规范》GB/T50107-2010《混凝土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94《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005-2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424-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0213-200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Z203-2008《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B10301-2009《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规程》TB10303-2009《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铁建设[2005]157号《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10]241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3、作业准备3.1、内业准备在开工前派相关技术人员到其他T梁场进行施工作业学习,搜集借鉴有成功经验梁场的混凝土浇筑工艺,仔细审核图纸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编制混凝土浇筑作业指导书。
制定相关的安全、环保措施。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3.2、外业准备根据现场混凝土浇筑情况积极总结施工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砼浇筑工艺的优化。
对现场需要的施工设备、机具进行调配,满足施工需要。
4、技术要求4.1、T梁C55混凝土全部由梁场内部集中搅拌。
4.2、施工前对T梁混凝土根据设计配合比进行试配,确定施工配合比能满足T梁浇筑施工要求。
4.3、在T梁施工中,根据现场实践,不断总结优化施工配比。
5、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5.1、混凝土作为T梁施工中独立的一个工序,包括以下施工程序:施工准备、混凝土浇筑、整理现场拔抽拔棒、养护。
5.2、施工流程6、施工要求6.1、施工准备6.1.1、各种施工机具的准备:插入式振捣棒及附着式振捣器连接并试振,检查其工作性能,提前对存在问题的振捣器进行更换。
附着式振捣器要连接牢固,认真检查,避免震动时脱落。
6.1.2、对人员、设备、模板、钢筋、预埋件、预留孔等逐项检查,并作好记录(模板检查包括密封性(避免漏浆)、外模宽度、长度;钢筋检查尤其注意端模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格处及时处理)。
6.1.3、施工前对所有机械设备、工具、使用材料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混凝土的浇注正常连续进行;6.1.4、检查存料场的砂、碎石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备够用量(至少要够灌注一片梁的材料),水泥和水的储备是否足够。
6.1.5、凝土浇筑施工操作人员全部到位,分工明确。
6.1.6、检查模板的接缝和预留孔洞的接缝情况,端模及抽拔棒周围的空隙填塞严密,避免漏浆。
6.1.7、收听天气预报,掌握气温、晴、雨、雪、风等天气情况,尽量避免恶劣天气下施工。
在炎热季节浇筑混凝土时,夏季遮阳,外模洒水降温,尽可能避开炎热的白天安排在傍晚或晚上浇筑混凝土。
在低温条件下(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浇筑混凝土时,冬季采取覆盖台座四周送汽升温措施,防止混凝土提前受冻。
6.2、混凝土拌合及运输6.2.1、混凝土拌制拌合站采用两台THZ180S型拌和机进行混凝土拌制。
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配料的计量设备,每15天校正一次。
在特殊情况下,如发现用水量及混凝土坍落度严重反常,混凝土砂率、离析现象突变,或有其它怀疑情况等,及时停拌,校正配料的计量设备,待故障排除后才允许重新使用拌合站。
6.2.2、混凝土运输(1)混凝土采用罐车从拌合站出料口送至现场,再经吊料斗入仓进行浇筑。
(2)混凝土送至施工现场,统一指挥和调度,以保证顺利施工。
(3)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前,先将吊斗中多余的混凝土清洗干净。
(4)混凝土运送连续进行。
如必须中断时,其中断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从搅拌至浇筑完毕所允许的延续时间。
(5)混凝土运送过程中,不得把吊斗上的混凝土撒落在未浇筑的地方。
6.3混凝土浇筑6.3.1、混凝土灌注前应做好模板、钢筋、预埋件及预留孔道位置检查记录,并将预应力孔道位置作为一个重点检查项目进行检查。
6.3.2、在混凝土灌注前,含气量控制在3%-4%,塌落度控制在120mm~160mm,选择模板温度在5~35℃的时段灌筑预制梁混凝土,拌和物入模温度控制在5~30℃。
混凝土的含气量、入模温度、塌落度技术指标在浇筑前做一次。
灌注前应将模板、钢筋上的杂物清除干净,阴雨天气或施工场地泥泞时,上模型作业人员应将鞋子冲洗干净,防止泥土污染钢筋或混凝土。
冬期模型内不得有积雪或冰块。
并做好防雨雪遮盖防护措施。
6.3.3、梁体混凝土灌筑采用集料斗灌注,连续灌筑,一次成型。
灌筑时间控制在3.5h以内,且不得超过初凝时间。
6.3.4、混凝土的灌注采用水平分层、纵向分段连续灌注,自一端向另一端循序渐进,在将近另一端时,从另一端向相反方向布料,在距该端4~5m 处合拢的施工方法。
灌筑分层厚度不得大于30cm,上、下层灌注时间相隔不超过混凝土的允许延续时间。
桥面混凝土也从一端向另一端灌注。
但必须保证腹板混凝土初凝前顶板混凝土灌注完毕,并及时整平、收浆。
从一端向另一端灌注混凝土时,在距离另一端4m左右时,应从另一端向接头处灌注混凝土,使混凝土接头处位于距离梁端约4m左右。
灌筑厚度不得大于30cm,上、下层灌注时间相隔不超过混凝土的允许延续时间。
在底、腹板整个灌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混凝土不得附着在钢筋骨架上,必要时利用捣固铲人工捣固。
②、整个底腹板振捣过程以高频振动器为主,插入式振动棒为辅。
侧振要短振、勤振。
6.3.5、在梁体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指定专人看护模板、钢筋和附着式振动器,发现螺栓、支撑等松动及时拧紧和打牢,发现漏浆及时堵严,钢筋和预埋件如有位移,及时调整保证位置正确。
6.3.6、混凝土灌筑入模时下料要均匀,注意与振捣相配合,混凝土不准集中一处下料,以免因砼分层厚度太大振捣困难,产生蜂窝麻面等缺陷。
6.3.7、梁体混凝土振捣以高频附着式振捣器的振捣为主,插入式振捣器为辅,主要采用侧振工艺。
在混凝土灌注前4m和后4m必须上下前后同时开启振动器,振动时间以混凝土不再下沉,不出气泡,表面开始泛浆为度,使梁体混凝土表面光洁,没有或极少气泡。
附着式振动器振动时间一般为30s。
振动棒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三度”(速度、深度、密度)要坚持快插慢拔、边振边拔的原则,深度以不触及梁体抽拔管为原则,密度间距为20cm,振动棒应垂直点阵,不得平拉,并应防止过振、漏振。
6.3.8、桥面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
振动棒移动距离应不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约40cm),每点振动时间约20s~30s,振动时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振动棒插入深度以进入前次灌筑的混凝土面层下50~100mm为宜。
灌筑过程中注意加强倒角、交界面的振捣。
桥面板混凝土灌筑到设计标高,初凝后及时赶压、抹平,保证排水坡度和平整度。
6.3.9、选择模板温度在5~35℃的时段灌筑预制梁混凝土。
在炎热气候下灌筑混凝土时,应避免模板和新浇混凝土受阳光直射,入模前的模板与钢筋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不应超过35℃。
应尽可能安排傍晚灌筑而避开炎热的白天,也不宜在早上灌筑以免气温升到最高时加速混凝土的内部温升。
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宜采取喷雾、挡风等措施或在此时避免灌筑有较大面积混凝土暴露的桥面板。
当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需采取保温措施,并按冬期施工处理。
当昼夜平均气温高于30℃时,应按夏季施工办理,尽量安排在上午11:00以前灌筑完或下午16:00以后开盘灌筑。
6.3.10、为保证灌注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灌注混凝土前,应根据灌注顺序将振动器的开关分为若干组,并做好接地接零保护,专人操作。
6.4、混凝土养护6.4.1、自然养护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覆盖土工布保湿养护。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不得少于14d。
浇水次数以保持混凝土表面充分湿润为原则。
6.4.2、采用蒸汽养护时,应实施跟踪养护,使棚温与梁体内水化热相适应。
蒸汽养护分为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
静停不少于4h,升温速度不应大于10℃/h,恒温时棚内各部位的温度差不超过5℃,梁体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温差不超过15℃,当有试验数据时可采用梁体表层温度代替梁体芯部的温度。
蒸汽养护结束后,应立即进入自然养护。
7、人员和劳动力组织7.1、单片T 梁浇筑人员配备表见表7.1-1表7.1-1 单片T 梁浇筑人员配备表8、机械设备配置和组合8.1、机械设备配置和组合见表8.1-1表8.1-1 混凝土浇筑机械设备配置和组合9、原材料9. 1、水泥9.1.1、梁体混凝土水泥采用冀东海德堡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散装P.O52.5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 运抵工地(厂)的水泥附有产品合格检验单,按试验检测要求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水泥的技术要求。
9.1.2、水泥储运过程中,符合下列规定:(1)装运水泥的车使用专用的水泥罐车。
(2)水泥贮存在水泥罐中。
(3)先到的水泥先用,水泥从出厂日期到使用日期不得超过3个月。
(4)储存散装水泥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水泥的温度或防止水泥升温。
9.2、矿物掺和料矿物掺和料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粉煤灰采用宝鸡宝源厂生产的Ⅰ级粉煤灰,其掺和料均满足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要求。
9.3、细骨料细骨料采用新丰镇新源沙场,其级配、细度模数、有害物质含量等均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规定。
9.4、粗骨料粗骨料采用陕西泾阳碎石,其级配、压碎指标、有害物质含量等均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规定。
9.5、外加剂外加剂采用山西康特尔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经铁道部评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外加剂的性能指标满足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要求。
9.6、水拌合用水采用饮用水,饮用水经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合格。
表9.6-1 水泥的检验要求表9.6-2 细骨料技术要求表9.6-3 粗骨料各项指标技术要求表9.6-4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表9.6-5 拌合和养护用水技术指标10、季节施工措施10.1、雨季施工10.1.1、雨季施工期间应严格测定骨料的含水率,对配合比用水量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含水量每班抽测2次,时晴时雨时,应适当增加骨料含水率的测定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