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

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

初等数论课件--同余式 (导学设计)
灵台工作站 张玉凤
前言
• 本课件是以初等数论同余式内容的PPT课 件为切入口,介绍了初等数论课程教学中, 不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内容,体现 了课件建设的好处以及其对数学思想的研 究思维的拓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的作用与任务
• “初等数论”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数学与应 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限选课。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的学生学习一些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可以加深对 数的性质的了解与认识,便于理解和学习与其相 关的一些课程。

解:∵288-214=74=37×2。

∴288≡214(mod37)。

∵74-20=54,而3754,

∴7420(mod37)。
• 例2 求乘积418×814×1616除以13所得的余数。
• 分析 若先求乘积,再求余数,计算量太大.利用同余的性质可以使 “大数化小”,减少计算量。

解:∵418≡2(mod13),
• (2)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整数同余的概念及同余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整数具有素因子的条件,会
利用同余简单验证整数乘积运算的结果。

2、理解剩余系、完全剩余系的概念,熟练掌握判断剩余系的方法,理解欧拉函数
的定义定理,掌握循环小数的判定方法。

4、理解同余式的定义,掌握一次同余式有解的条件,熟练掌握求解一次同余式。

由例以上3例我们得到启发,a可被m整除,可用同余式表示为:a≡0(modm)。

例如,表示a是一个偶数,可以写

a≡0(mod 2)

表示b是一个奇数,可以写

b≡1(mod 2)

补充定义:若m(a-b),就说a、b对模m不同余,用式子表示是:

ab(modm)

我们书写同余式的方式,使我们想起等式,而事实上,同余式与等式在其性质上相似.同余式有

性质4:若a≡b(mod m),c≡d(mod m),那么a±c≡b±d(mod m),(可加
减性)。

性质5:若a≡b(mod m),c≡d(mod m),那么ac≡bd(mod m)(可乘性)。

性质6:若a≡b(mod m),那么an≡bn(mod m),(其中n为自然数)。

性质7:若ac≡bc(mod m),(c,m)=1,那么a≡b(mod m),(记号(c,m)
(2)重点及难点
• 重点:剩余系的判定,欧拉函数的定义及性质,中国剩余定理,求解三次以下的同余式。 • 难点:剩余系的判定,中国剩余定理,模整数同余式与模素数同余式的关系。
2.1.1同余式定义
• 同余定义:若两个整数a、b被自然数m除有相同的余数,那么称a、b对于模m同余,用式子表示为:

a≡b(modm). (*)
如下一些性质(其中a、b、c、d是整数,而m是自然数)。
2.1.2同余式性质
• 性质1:a≡a(mod m),(反身性)

这个性质很显然.因为a-a=0=m·0。

性质2:若a≡b(mod m),那么b≡a(mod m),(对称性)。

性质3:若a≡b(mod m),b≡c(mod m),那么a≡c(mod m),(传递性)。
• 初等数论同余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的重要部分,历 史上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大多数数论难题其问题本身容易 搞懂,容易引起人的兴趣,但是解决它们却非常困难。本 课程的目的是简单介绍在初等数论同余研究中经常用到的 若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要求
• (1)教学总要求
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的内容按“知道、了解和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 算、解法、公式和法则等方法的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上式可读作:

a同余于b,模m。

同余式(*)意味着(我们假设a≥b):

a-b=mk,k是整数,即m|(a-b).

例如:①15≡365(mod7),因为365-15=350=7×50。

②56≡20(mod9),因为56-20=36=9×4。

③90≡0(mod10),因为90-0=90=10×9。
•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同余式的相 关基本知识与性质,掌握数论中的最基本的理论 和常用的方法,加强他们的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性质的了解,更 深入地理解初等数论与其它邻近学科的关系。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的获得利用数学工具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常用技巧,培养学 生的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用数学方法和思想进行综合应 用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着力导引实践—理论—实践的认 识过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表示c与m的最大公约数)。

注意同余式性质7的条件(c,m)=1,否则像普通等式一样,两边约去,就是错
的。

例如6≡10(mod 4),而35(mod 4),因为(2,4)≠1。

请你自己举些例子验证上面的性质。

同余是研究自然数的性质的基本概念,是可除性的符号语言。
例题解析(1)
• 例1 判定288和214对于模37是否同余,74与20呢?

5、理解中国剩余定理,掌握中国剩余定理的简单应用,掌握求解简单同余式方程
组的方法。

6、了解高次同余式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知道解高次同余式的方法,了解模整数
同余式与模素数同余式的关系,掌握求简单的(3、4次)同余式解的方法。

7、了解素数模同余式的次数化简、Wilson定理,了解同余式的次数与解的个数的
关系,知道n次同余式有n个解的条件。
(四)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 (1)教学内容:
• 2.1.1同余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 2.1.2同余式性质 • 2.2.1剩余类与剩余系 • 2.2.2剩余类性质 • 2.2.3剩余系及性质 • 2.3.1欧拉定理 • 2.3.2费马定理 • 3.1一次同余方程 • 3.2一次同余方程组

814≡8(mod13),1616≡4(mod13),

∴ 根据同余的性质5可得:

418×814×1616≡2×8×4≡64≡12(mod13)。

答:乘积418×814×1616除以13余数是12。
例题解析(2)
• 例3 求14389除以7的余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