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菲定律、羊群效应、马太效应与零和游戏

墨菲定律、羊群效应、马太效应与零和游戏

墨菲定律、羊群效应、马太效应与零和游戏一、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什么是墨菲定律? 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变种或推论。

人生哲学 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 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处世原理 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9.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爱情意义 10.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生活常识 12.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14.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15.你丢掉了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16.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17.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18.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

19.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二、羊群效应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

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

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

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

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

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你要点评四周的风景,首先要爬上你的屋顶。

——歌德三、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

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

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

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

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

”“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

”“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等等。

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

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

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反“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这牵扯到对教师及教育体制的心理分析(略)四、零和游戏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我们大肆开发利用煤炭石油资源,留给后人的便越来越少;研究生产了大量的转基因产品,一些新的病毒也跟着冒了出来;我们修筑了葛洲坝水利工程,白鳍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产卵了……说是有两个经济学家,在马路上散步,便讨论经济问题甲经济学家看见了一堆狗屎,思索着对乙经济学家说。

你吃了这堆狗屎吧,我给你100万块钱。

乙经济学家犹豫了一会儿,但是还是经受不住诱惑,吃了那堆狗屎,当然,作为条件,甲经济学家给了他100万块钱过了一会儿,乙经济学家也看见了一堆狗屎,就对甲经济学家说:你吃了这堆狗屎吧,我也给你100万块钱。

甲经济学家犹豫了一会儿,但是还是经受不住诱惑,吃了那堆狗屎当然,作为条件,乙经济学家把甲给他的100万还了回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