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依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出发了。
那领五千的,把钱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了。
过了许久,国王远行回来,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于是夺过他的一千来,给了那有一万的仆人。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
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
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
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教育中的马太效果主要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其一,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兼职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马太效
应。
现在,在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垄断,从立项、评选、经费分配基本由少数专家控制。
尽管某些项目从立题到完成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是,无论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也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冠与首位。
这样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都成了专家的“成果”,使少数专家成了科研寡头。
据说,某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几位知名评委瓜分。
其二,过度投资建设名校。
众所周知,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个定值,故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因投入充分而硬件和软件占绝对优势的学校想不成为名校恐怕都很困难;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学校,则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将不断地被放大,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是,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名校倾斜,而薄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
另一方面,就读名校也成了一种身份符号,满足了那些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分层,以确定自身的价值与优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与薄弱校的两极分化。
“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必将加速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振荡;它造成了局部的繁荣,却扼杀了作为整体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细胞的过度繁殖必将危及到作为整体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丧失却又使癌细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最后也必与个体的生命一起消失,连局部的繁荣都将不可得。
城市贵族子弟,自小得到的国家教育经费就多,国家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基本投资在城市里,高考得到特殊照顾的还是他们,相反,农村的孩子,尤其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在培养经费上严重受到歧视,在升学、就职等更遭不公平待遇。
其三,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给予不平等的待遇。
按照在教育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师生间的感情冷漠,甚至带有某种敌意,学生间的关系也不和谐,越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同学就越不喜欢,在班里受到冷落。
本来学生关系很好的学生,只因为老师表扬的多了,就使这些学生遭到同学的冷待。
这与老师了解情况的片面和评价标准不正确有关。
消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
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
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
”“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
”“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等等。
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
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
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
教育中
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反“马太效应”要求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承担起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量相差不大的义务教育上。
为此,就必须使义务教育的学校均衡发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为加大他们间的差距。
反“马太效应”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从鼓励所有受教育者,调动和促使所有学生不断积极进取设立相应的奖项,如既要有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同时也应该设立年度进步奖等,为后进生并具有更广阔跃进空间的学生创造条件,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用来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学校的教育经费很大程度是按照学生人数平均分配的,为此经费的使用也应该面对全体学生。
反“马太效应”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对好的学生过于“偏心眼”,相反,要更多地照顾后进学生,给他们以帮助和温暖。
在教育管理上,要追求“大面积丰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怀,要知道,尖子学生的成长,是以学生的总体水平为基础的。
如果我们透过表层进而研究内在的东西,请试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喜欢一个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师有权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独占),是支配者,学生没有权力,是被支配者。
二是评价的标准单一,老师(甚至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意见就是标准。
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偏好,这样的话难免造成偏爱了。
三是老师能力不足,功利心强,试想一下,老师为什么总是偏爱少数几个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刻意而为,这是因为功利心,进而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因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都变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爱的学生。
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不搞单一标准。
二是民主互动评价,不光老师有权,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
“三是安排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是一项很有专业性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给每个学生以师爱,要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以反“马太效应”的正确教育观,解决学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