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优秀课件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优秀课件

绿最 杨爱 阴湖 里东 白 行 白 沙 不 居 堤 足 易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放棹西湖月满衣, 千山晕碧秋烟微。--董斯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新课导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 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
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
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 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写法探究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 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 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 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 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 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 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
(1)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 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 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 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 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 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
“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小组合作,参照注释,借 助工具书,解释词语、疏 通文意
翻译课文
崇祯五年(公
元1632年)十二
崇祯五年十 二月,余住西 .. 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 绝。
月,我住在西湖
边。大雪接连下 了多天,湖中的
行人、飞鸟的声
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 八时左右,我撑 是日,更定矣, 着一叶小舟,裹 余挐一小舟,拥 着裘皮衣服,围 毳衣炉火,独往 着火炉,独自前 湖心亭看雪。雾 往湖心亭观赏雪 景。(湖面上) 凇沆砀,天与云 冰花周围弥漫着 与山与水,上下 白气,天与云与 一白。 山与水,浑然一 体,白茫茫一片。
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
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 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 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 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 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 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 “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 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 难觅。
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舟子对作者有怎样的评价?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
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
等到了下船 的时候,船夫喃 喃地说:“不要 说相公您痴(于 山水),还有像 相公您一样痴 (于山水)的人 啊!”
1 “看雪”的时间是 (崇祯五年十二月 ) ? (余住西湖) ? 地点是
2 写雪大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写冬雪寒冷
威严的句子是
(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 消失, 从听觉上 表现冬雪的威严.
4、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 这样 (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不要说相公您痴(于山水),还有 像相公您一样痴(于山水)的人啊!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细读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 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探、攀、缩、倾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 孤傲清高的文人雅士,是 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 伍。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 具有什么情怀? 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 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 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 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 有避世的忧愤。
课堂小结
课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 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寄寓了作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有两 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 痕迹,一点湖心 亭的轮廓,和我 的一叶小舟,舟 中的两三粒人影 罢了。
到亭上,有两 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
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 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
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
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
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
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比 较 阅 读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合作探究
请尝试用“我认为 写出了 写得好, ”的形式品读雪景。
如:我认为“雾凇沆砀”写得好,写出了一 片水汽苍茫的感觉。 我认为“一白”写得好······ 我认为“痕”写得好······
我认为“芥”写得好······
我认为“粒”写得好······
重点积累
一、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这 判断动词,是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下一白
白色 代指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见余大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非常

二、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到了湖心亭上, 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 子,相对而坐,一个 童子正把酒炉(里的 酒)烧得滚沸。(他 们)看见我非常吃惊、 高兴,说:“哪能还 有这样的人呢!” (他们)拉着我一同 饮酒。我尽情的喝了 三大杯酒,然后和他 们道别。(我)问他 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南京人,客居 在此。
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2)“痴”于情:“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3)“痴”于景:“雾凇沆砀……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 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
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如何理解?
白 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
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
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
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 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如:
天净沙· 秋思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枯藤老树昏鸦,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夕阳西下,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指夜深人静之后,作 者独舟去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 其总的印象是( 云与山与水,上 ) 下一白.
(更定矣)
全景
4 写湖心夜景 特写景物是(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特写
5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人 )
6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拉余同饮 ) 7 我的态度是( 余强饮三大白 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 喜悦 )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 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 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chóng 崇( )祯 ( zhēn ) 毳( cuì )衣
雾凇( 更(
sōng
)
沆 (
.
hàng)砀( dàng zhān )
)
gēng)定
铺毡(
更( gèng )有此人
.
强( qiǎng )饮
痛快喝下
8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痴 ) 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 寂的情怀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看翻译说原文
1、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大雪三日,湖中任鸟声俱绝。 3、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 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