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和挑战——通向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读《世纪之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之感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江泽民郑重宣告,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通过,“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削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被正式写入了法律。
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不断完善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是判断其是否真正重视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精神的指引下,中国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为推动中国社会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中国形成了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对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从缺少社会认知到逐步深入人心;从领导人的讲话到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政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一是制定了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政策。
在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规章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
二是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
1995年8月,中国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全面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
随后,省、市、县(区)、乡(镇)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一场保障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国家行动。
规模和力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堪称首次。
在1995年纲要计划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又于2001年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随后,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与第一个计划相比,2001的纲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也更加注重挑战传统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和刻板的性别分工。
为促进妇女发展纲要目标的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并目标分解,督促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促进妇女发发展的责任。
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实施妇女发展纲要的经费投入,优化妇女发展的资源配臵。
三是促进性别平等国家机构的建设。
1990年,政府妇女工作机构——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1993年,该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随着名称的变更,妇儿工委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委员会设立于政府最高级别、由国务院副总理级首长领导,成员单位由最初的17个和上届的29个增至33个,并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
到2005年8月,全国省(区、市)、地(市)县(区)地方人民政府均成立了由同级政府负责人担任领导、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并单独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形成了贯通各级政府组织、渗透于各政府部门之中、纵横交错的妇女工作网络。
各级政府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构以跨部门联席议事制的方式设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妇女问题专门化的缺陷,在促进政府部门承担相应责任、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妇女工作部门、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等国家级妇女工作机构和群众团体,既在各自的工作领域独立开展工作,又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实现了妇女发展事业的党政齐抓共管,形成了妇女发展促进中更广泛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国家逐步建立起保障妇女权益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机制。
建立了由19个部委组成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
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活动。
四是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监测评估。
要扎实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仅有促进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仍然不够,还需要在将性别平等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将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纳入社会发展基本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发展,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在将消除各个领域的性别差距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的监测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政府也建立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了解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承担政府在促进性别平等中的重要推助作用。
二、妇女在争取发展与性别平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国际社会的经验证明,明确而坚定的政治承诺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前提条件。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展和程度与国家部门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和决策者促进性别平等的意志和决心尤为重要。
尽管中国提出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但在妇女发展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部分决策者的观念仍受传统观念影响。
“推进男女平等就是照顾妇女、保护妇女的特殊利益,妇女地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然同步提高,推进性别平等主要是妇联和妇女的事”等观念在一些政府决策者中还有较大影响。
(二)妇女工作机构和机制仍然存在局限性。
政府妇女工作机构的委员会组织形式和在各政府部门内部兼职的工作性质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其体制性局限,以致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划、项目的制定、执行与评估未能真正臵于性别平等视角的监督与审查之下,政府工作性别问题的边缘化仍难以避免。
与此同时,各级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妇联,虽然加强了政府性别平等机构与党的群众团体、非政府妇女组织的合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妇女工作机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妇女工作机构和儿童工作机构的合署办公甚至合而为一,也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对妇女的弱者认识和以保护为主的政策视角,妇女作为发展主体和权利主体的功能地位难以得到有效的促进和发展。
(三)社会性别歧视却依然存在,并常常将女性边缘化。
在我国,虽然在法律上、政治上赋予了女性与男子各种平等的权利,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随处可见。
传统性别观念使妇女群体自身形成弱势心理,错误的无差别观念误导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理解,社会性别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抑制性别平等进程。
三、努力和挑战,是通向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面对妇女发展现状,努力和挑战,是通向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
男性和女性从来不是天敌,两性共存于一个世界,分享不同的美好。
男女两性,而是平等的伙伴,也是竞争而又合作的伙伴,只有付出努力和汗水,只有勇于接受和挑战,人类对“和平、发展、合作”的主观诉求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一)妇联组织需要的努力和挑战。
妇联组织担负着维护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的任务。
在推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中,妇联组织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臵,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1.努力推动社会对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认识。
仅仅妇联组织关注和认识男女平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妇联组织的责任在于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和动员,促进全社会对男女平等问题形成共识,特别是要使从上到下的决策层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努力推动政府将妇女发展的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真正进入社会发展的运行主干道。
2.努力推动有关促进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法律、政策、制度的建设。
妇联组织要通过各种参与渠道,推动促进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源头建设,即在法律、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确保妇女各项权利的实现。
要推动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要推动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推动其它公共政策的制定,强化政策控制,使政策在资源调整、利益分配上向妇女倾斜,对损害妇女权利的行为和歧视妇女的现象加以控制、克服和纠正。
3.组织引导广大妇女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获取自身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发展,才是进步的主导因素,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问题,也包括妇女问题。
因此,各级妇联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组织、引导、推动妇女参与发展,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使她们积极主动投身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来,为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4.在社会利益协调中更好地维护妇女整体的利益。
妇联组织在社会利益调整中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更好地代表妇女的利益需求,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社会协调力度,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并完善妇联系统社情民意反馈机制,高度重视解决妇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的各种联系机制。
不断扩大妇女骨干队伍,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到妇女工作中来。
(二)广大妇女需要的努力和挑战。
当今时代,要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女性,就要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做知识新女性。
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广大妇女要提高科学文化知识、跟上时代的节奏,把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广泛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能、新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有底蕴、有能力的现代知识女性。
创新进取,奋勇争先,做创业新女性。
要胸怀创业之情,坚定创业之志,想创业的女性要大胆实践、敢于拼搏,已创业的女性要放开手脚、创造特色;女企业家要带头争创大业,普通女性要敢于勇创新业;要立足工作岗位,再创一流业绩,并敢于走出家门、闯出一片广阔的事业天地。
传承美德,弘扬新风,做文明新女性。
要做一名弘扬时代精神的先行者,坚持科学理念,倡导和谐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做一名民主与法制精神的维护者,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主动有序地参与社会事务和管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权益,积极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和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
促进妇女发展、推动性别平等是新时期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的价值目标,也是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的历史使命,促进妇女发展、推动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在广大妇联组织和妇女的努力和挑战,通向性别平等、妇女发展的平等之路,一定会更加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