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11章 土地资源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11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十一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土地资源评价,简称土地评价,是以不同的土地利用为目的,估价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适宜性以及经济价值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生物产量或经济价值)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的基本特征是对土地利用要求与土地质量供给进行比较分析。

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当其被用于社会生产之后,它就既具有自然属性所固有的生产力,也有人为活动所赋予的劳动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人为经营活动的手段和方法。

人们一方面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有目的地给土地补充、输入物质和能量,改良其不良的自然特性。

因此,土地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它生产能力的鉴定,和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任务(一)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具体目的随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变化,也随调查的不同比例尺而异。

但其主要目的如下: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提供依据。

土地评价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包括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等,进行土地适宜性的分类,从大区域的宏观方面揭示土地的适宜性,以表明大区域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治理的可能性和最佳途径。

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适宜性评价,使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可靠基础上,真正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筑者用于建筑。

因此,土地评价是制定土地利用决策、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3、为土地管理服务。

土地管理中的生产经营、土地改良和利用变动等均涉及投资和效益,其目标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益,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此,必须以土地评价、特别是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

此外,土地评价结果也是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任务1、评定土地(及土壤)的质量,统计数量,借以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向和土宜。

2、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土地的利用现状,提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各种利用方式的效益分析,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及开发途径。

4、根据各种用途可能产生的自然的、社会经济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管理、利用、改良的途径和措施。

三、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土地资源评价可分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

它是不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所进行的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是从气候、土壤等土地构成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方面,揭示士地的生物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土地类型对某种指定用途的适合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土地的这种适合程度的区分和归类。

它是一种单项土地评价或土地单一目标的评价,如耕地适宜性评价、牧草地或林地适宜性评价等。

土地经济评价是用经济的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所作的评价。

如果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评价的第一阶段,土地经济评价则是其结论阶段。

只进行土地的适宜性评价,而忽视土地利用过程的劳动耗费差异,就很难衡量它的经济效果,也就无法反映出土地的真实质量。

四、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和原则(一)土地评价的依据土地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的生产力。

它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表现为土地对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量的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的产量或产值;同时,土地生产力是土壤肥力和土地属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土地利用方向的基准,因此,土地属性和利用方向也是土地评价的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原则1、比较原则。

这是土地评价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坚持“三比较”的原则,即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对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用途,作出决策。

2、针对性原则。

土地评价是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进行的。

每一种土地利用都有其特殊要求,如对土壤水分、pH和地形坡度等的要求。

土地评价的内容及其深度,与评价目的待评地区范围有关。

随着土地评价目的的具体化和范围的变小,以及评价精度的增大,评价的针对性和实用就越强,评价的内容也更详细,如作物种类和森林树种等。

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

土地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和区域性强的研究工作,必须结合待评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

在不同的区域,应有不同的评价依据,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

只有全面、综合地分析待评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特征,并进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比较,才能作出客观的土地评价,增强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从而更好地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经营管理服务。

五、土地资源评价的过程及工作流程土地评价是基于土地资源调查,服务于土地的利用规划和经营管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土地评价的一般过程如图11—1所示,主要包括:①综合分析待评区域的自然条件、人类需要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②分析土地利用或主要作物类型对土地和环境条件的要求;③通过土地资源综合调查,得到土地的质量与特征;④比较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的质量特征;⑤进行经济效益和单入产出分析,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等级,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措施,进行优化土地利用分析。

(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确定的。

评价的目可概括为区域土地的开发和区域土地结构调整。

在区域土地开发项目中,主要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国家计划及市场需求确定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则主要针对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确定土地利用类型。

(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和环境要求的分析在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后,从土地利用的本身出发,从作物生长、管理和保护等方面对土地和环境条件提出定量和定性的指标要求。

如果土地利用类型是种植农作物或林、草植物,则多从植物生长的生态、生物和生理条件分析提出要求。

(三)土地评价单元和土地特征描述土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并用于制图的土地单位,可以通过资源调查加以确定和制图,是土地评价的基础。

在自然、经济等特征上具有一定程度一致性的任何土地类型,均可作为土地评价单元。

目前,确定土地评价单元有四种方法:一是以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壤分类单元(如土类、土属或土种等)作为评价单元;三是以土地利用现状的地块作评价单元;四是以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相结合作为土地评价单元。

目前广泛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是将所选取的评价要素进行叠加来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的描述包括土地的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区位特征。

(四)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特征的比较土地评价的核心是,首先进行某一特定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要求和某一土地质量所能供给程度的分别评价,再将对土地的利用要求和土地供给性分级相比较。

它是以土地质量、土地改良的可能性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

这一比较过程,是使土地利用方式同土地质量相互适应和调整的循环反复过程。

以供给性表示某一土地单元质量对利用的要求,充足性则表示该土地单元的质量能够满足利用要求的程度。

利用方式对土地提出的要求与土地供给性相对应,而充足性则是两者的匹配程度。

这三方面就构成了与土地质量有关的供给—要求—充足性模型(图11—2)。

在供给—要求—充足性模型中,供给和要求不提供有关适宜性的信息。

土地质量的充足性才用于表示土地的适宜性及其程度,因而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等级的主要依据。

在此模型中,土地单元按土地质量先对一种利用方式的充足性从高到低排列,然后对更多的利用方式作这样的排列,就能指明土地质量的供给性等级(每个等级由-千至多个土地单元组成,并在垂直轴上以供给性等级递降的次序排列),同时,还能指明土地质量的利用要求和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并将它们沿水平轴排列。

在划分土地质量的供给等级和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分类时,要求所考虑的分级要素对称和协调,以便对两者进行匹配,而确定土地的适宜性。

在分别以判别特性系统地描述土地评价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后,便以矩阵的形式将这种关系置于充足性评价的行和列的每个等级中。

所有的土地评价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都以这种方法内插于充足性分级矩阵中,这就对土地单元与土地利用方式的所有可能组合进行了土地质量的充足性评价。

(五) 土地的效益比较和社会经济分析及土地管理、改良措施这一过程是对土地单元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把成本和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以比较,据此对土地适宜性的等级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确定土地适应性分类。

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及土壤资源的利用管理和改良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优化土地利用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对策。

土地评价的过程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即两阶段法和平行法(图11—3)。

两阶段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定性的土地评价,然后进行第二阶段的社会经济分析。

它往往用于为概略的规划目的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和生物生产潜力估价研究。

该法简单明了,具有泾渭分明的工作程序。

如果土地资源调查走在社会经济分析之前,工作也不会重叠,从而能比较灵活地安排时间和调集人员。

平行法是土地和土地利用关系分析与社会经济分析同时进行,所评价的土地利用种类在研究过程中常常会有更改。

该法对有关开发项目的具体方案以及在半详查和详查中最为适用,是一种能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较精确成果的土地评价方法。

第二节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引言土地生产潜力可以分解为现实潜力和潜在潜力。

现实潜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现实潜力,它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为作物的最高产量,一般产量与最高产量之差则为现实增产潜力。

潜在潜力是指在假设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土壤、物种、耕作栽培技能等都处于最佳状况,而又无病虫害和杂草等干扰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取决于人类不可控制的光、温条件。

这种潜在潜力即为土地生产潜力。

它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理论潜力,虽然在现实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难以达到;但它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用以在理论上估算作物的最大生产力即高产的上限值;也是研究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和依据。

土地生产潜力除了由光、温因素所决定的光温潜力而外,还包括由于水分、土壤等因素对光温潜力“衰减”后所得到的其它生产潜力。

因此,土地的生产潜力是其基本构成要素如气候、土壤等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所谓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具有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潜在能力,一般用单位面积产量的上限来表征。

它是土地质量的综合体现,一般以土地生产力的上限表征,即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了生物的能量、物质要求或克服了某些限制因素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水平。

土地生产潜力是相对的,具有时空变化的特征。

它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认识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优良品种的选育、作物对环境条件适应程度的加强而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