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教案一、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
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
他的父亲是个富商。
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
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
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
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
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
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李白已经去世。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文宗时,下诏李白的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
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一)主要思想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
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
《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
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3、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
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
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
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感染力量。
(二)艺术特色: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是:感情奔放,想象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另外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1、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躪;《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三、《宣州谢朓楼》分析参见P402注解②这是诗人写给其族叔李云的一首饯别诗。
题目告知了饯别的地点和对象。
请大家对照注解,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领会其诗意。
诗人在写这首诗前,已经在宣州一带漫游多年。
长期的飘泊流浪,人生的失意与落寞,长期堆积在心中,无法排遣。
终于,借着鉴别族叔李云的酒兴,李白将深埋于内心的悲愁情怀一股脑儿地抒发了出来。
2、诗意离我而去的是昨天,昨天不会再停留让我心烦的是今天,今天心里多烦忧秋风送爽大雁飞,叔侄畅饮在高楼尊叔文章风骨卓然、刚健豪迈晚辈诗歌有谢脁遗风,热情澎湃你我皆有超逸志向和青天揽月的豪情无奈心中的失意如难以斩断的江水想借酒消愁岂料忧愁更多唉,今生今世如若不能称心如意不如翌日就披头散发,乘一叶扁舟,浪迹天涯3、主旨通过饯别赠言,抒写了思想矛盾: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精神苦闷,心中烦忧难以排解,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羁的个性。
4、写作特点(1)结构大起大落与诗抒写的波澜跌宕的复杂情感相一致。
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审视:从感情收放的角度看,表现为:抑——扬——抑——扬从感情的内涵上说,表现为:烦忧——爽朗——愁苦——激愤具体来看: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两个长句排比而下,破空而来,一气呵成,直接抒发心头郁闷。
表现诗人的痛苦烦忧不可遏止,显示了李白诗歌起笔惊人的独特风格。
(如《将进酒》也是如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由两个“君不见”开篇,一写黄河,从空间上写出了黄河奔流的气势;二写人生,从时间上写出了人生的短暂。
写黄河,是用一去不复返的河水来比喻易逝的人生,写人生,是以与天地共存的黄河,反衬命若朝露的人生的短暂,起笔惊人,有一股震慑人心的艺术表现力量。
)三四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切中饯别正题,突然从极度苦闷中转入辽阔开朗的境界,如同由“乌云密布”转为“风和日丽”,意在说明,与好友欢饮,暂且忘却了痛苦而置身于一个欢乐世界(结构上属过渡)五六七八“四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痛快淋漓地抒写豪情逸兴,诗人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乐观自信可谓溢于言表,将前面的烦忧郁闷一扫而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严酷的现实,使诗人的情绪由快乐的顶峰一下子跌落进痛苦的深渊。
尽管他想借酒浇愁,但忧愁却如楼下江中之水绵绵不绝,难以用刀斩断。
在此种情况下,作者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的诗句,来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情。
由此可见,诗的结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这种抑扬的交替变化,对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使全诗显示出一种清越之美本诗主要是抒写愁思的,却使用了大量明丽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高楼”,仙气弥漫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以及一尘不染的青天明月,不仅使愁思中流荡着一股清越之气,也有利于抒发诗人虽情绪低落但并不颓废的豪迈慷慨的情怀,表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特有气质。
四、《月下独酌》赏析(P402)1、解题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一般都认为写于长安时期,即天宝二、三年(743、744)间。
那时胸怀壮志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翰林:始于唐代的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但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谗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
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乃以酒销愁,写下了四首五言古诗《月下独酌》,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2、主旨通过“月”、“影”两个典型意象,抒写了难耐的孤独与寂寞。
3、诗意在鲜花盛开的春夜,置一壶老酒,没有亲近的人陪伴,孤独地自斟自饮。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凑成三人。
月不懂我饮酒的情,影子也不懂我的心,只是机械地随着我的身体移动变幻。
唉,暂时就与月、影相伴吧,当行乐时就行乐,可别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哦。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但愿能永远与月影交游,相约在浩瀚的星空自由翱翔。
4、内容层次诗可分成两层看。
前半部分写自己的孤单寂寞。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一、二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边赏花边饮酒本是一宗乐事,但诗人认为这时没有朋友相伴,独酌独饮终觉兴致索然。
至此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突然想到一个摆脱孤独的办法,那就是举杯仰头邀明月,低头又看到自己的影子,岂不是成了三人共饮!但随之又一转,“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凑足了三个人,可是月亮并不会饮酒,影子只会随着诗人移动,还是免不了自酌自饮,还是未能解除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