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交换技术的信用征信平台建设方案摘要:建立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减少和杜绝暗箱操作、权力寻租、信用缺失等问题,对于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信用征信平台的系统框架、数据流向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信用平台数据交换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1(a)-0013-02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有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就能根据企业、个人信用的历史纪录确定其风险承受能力,然后予以决策,从而有效地防范或消除消费信贷风险、并为政府决策提出各种的数据支持。
在发达国家,信用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而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信用风险成为重要的经济风险之一。
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在法律法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但是还是存在着内在的共性。
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的信用中介机构在各个领域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搭建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它们为社会提供各种信用产品和服务。
这些对于我国设计适合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和信用征信平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轨迹来看,央行从1998年起就启动了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由专门机构采集、保存、整理、分析、使用企业的信用信息以防范信用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2006年开始央行又着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希望把征信体系覆盖到那些和金融机构没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中国特色征信的数据库开始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如今,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正逐渐成为以信贷信息为核心,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借债还钱、遵守合同及遵纪守法状况的“经济身份证”。
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合作,逐步将企业和个人在产品质量、环保、社保、外汇等领域的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
商业银行严格执行“绿色信贷”等政策,对在上述领域受到违规处罚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发放上从严掌握,提高了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力度,也增强了企业和个人在上述领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个人主动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数量从2009年的76.6万人次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127.5万人次。
2 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建立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减少和杜绝暗箱操作、权力寻租、信用缺失等问题,对于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 总体建设框架诚信体系信息化系统平台总体建设框架分为五个层次、两个支撑体系。
网络平台层:网络平台层是基于政务外网与英特网。
其中政务外网是平台中的项目信息数据库、企业信用数据库、个人信用数据库、数据采集交换系统、业务管理系统。
电子政务外网面向相关委办局,进行信息采集、发布和共享服务,并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交换。
英特网的信息发布系统基于Internet互联网,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项目、信用信息专栏服务。
信息资源层:资源层包括电子政务外网信息共享系统、部门共享系统。
数据来源于各个成员单位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企业信用信息、个人信用信息、行政审批信息。
应用平台层: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是信息化系统平台总体框架的核心之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利用该基础设施实现与不同的应用系统(如个人信用信息交换、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交换、比对系统、个人信用征集管理子系统、数据共享应用、信息门户)、不同的数据源实现整合。
应用系统层:包含应用系统与专题应用,是各种应用的具体表现层。
应用系统包括企业基础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个人基础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共享平台。
专题应用包括信用报告、中小型企业专题应用、食品安全专题应用、税务专题应用、政府采购专题应用、个人商业信用专题应用、个人社会信用专题应用、个人案件专题应用。
用户访问层:基于互联网发布的访问层,信用信息专栏、信用网。
通过统一的安全支撑系统和标准及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安全和标准化的管理,并可配置集中式的数据中心存储整个交换平台的数据。
通过数据交换交换平台部署应用或实时接口调用方式与外部应用平台对接,如与省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2.2 系统架构诚信体系信息化系统平台是构建在政务外网上的,通过数据交换实现。
信息共享平台包括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与信息化系统专栏、信用网站。
业务管理系统包含: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领域信息系统。
适配器:是整个诚信体系信息化系统平台正常运转的接口部分,使个人信用业务系统、企业信用业务系统、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
安全认证体系适配器:和身份认证系统等安全控制系统连接。
路由适配器:和其他交换平台连接。
2.3 系统平台数据流向诚信体系信息化系统平台数据流走向如下。
诚信网工程建设领域专栏“信息发布系统”→部门、地区级信息库“信息采集系统”→部门、地区前置机“信息适配器(softESB)”→适配器管理模块→基础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适配器、信息服务系统→诚信网工程建设领域专栏“信息发布系统”。
2.4 技术路线选择2.4.1 遵循J2EE标准和SOA架构技术J2EE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计算模型和运行环境用于开发和部署多层体系结构的应用。
它通过提供企业计算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使得部署在J2EE平台上的多层应用,可以实现高可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基于服务的框架结构是一种应用技术,应用的业务逻辑被组织成模型(服务),访问接口、服务成为一个黑盒。
在SOA架构下,数据和业务逻辑融合成模型化的业务组件,且具有文档接口,这种明确的设计和简单和方式有助于开发和进一步扩展,一个SOA应用可以很容易地与异构的、外部的遗留系统、外购的应用集成在一起。
2.4.2 基于多种操作系统平台构建由于遵循J2EE标准和SOA架构技术,应用系统基于windows服务器版、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进行构建,提供非常可靠的系统安全和良好的开放性及可移植性。
并且,对于需要启动7×24小时数据交换服务的应用来说,Linux和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平台能够提供最大限度的稳定。
2.4.3 基于B/A/S三层体系构建应用系统在基于B/A/S三层体系以Web形式进行构建,系统为信息处理提供Web服务、业务应用服务和数据管理服务,主要包括Web 服务模块、业务应用服务模块和数据库模块三个基本部分。
采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B/A/S结构有如下优点。
(1)应用系统的实施和管理更加容易,无须开发客户端软件,升级时只需升级应用服务器。
(2)平台无关性,可节省投资,便于扩容与移植。
2.4.4 支持XML 及Web Service技术系统使用XML标准作为数据交换的基础,利用JA V A语言开发的XML Parser能快速的将交换数据快速解析后交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依照业务逻辑加以应用;保证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交换具备充分的扩展性,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变化。
Web services是为了让地理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计算机和设备一起工作,以便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用户可以控制要获取信息的内容、时间、方式,而不必像现在这样在无数个信息孤岛中浏览,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4.5 基于目录服务技术目录服务的核心是一个树状结构的信息目录,将网络中的数据资源、数据处理资源和用户信息按有次序的结构进行组织,并且专门针对海量查询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优化,极大地提高了数据读取和查询性能。
在电子政务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各单位对其他单位有用的信息可以在目录服务注册、解除注册和查询。
目录服务与数据库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一般缺少数据库提供的事务功能和大规模数据的数据库支持。
利用目录服务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企业和政府机构内部拥有内部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分布方式存储有关系统构成的信息,在多个服务器中复制目录,通过查询目录服务器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白页和黄页查询服务,如企业、单位的服务电话、通信地址等。
对个人和企业进行统一信息管理,实现单一用户登录,统一管理服务、资源和应用程序的使用。
对企业、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提供统一目录管理,便于注册、查找和修改。
信息资源的即时更新,使得目录访问者可以随时获得最新的信息。
2.4.6 采用面向对象设计与开发方法在系统建设中,应用软件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开发方法,使用UML作为建模语言,采用Rational Rose作为建模工具。
由此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建立系统分析模型和设计模型,确定业务对象的静态关系、状态变化和相互作用关系。
2.4.7 动态加载技术在系统建设中,设计数据库与应用系统较多,为了不影响浏览效果,必须采用分布式逐步加载信息来达到页面浏览的通畅性。
Ajax使用SOAP或其它一些基于XML的web service 接口,并在客户端采用JavaScript处理来自服务器的响应。
因此在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大量减少,结果我们就能看到响应更快的应用。
同时很多的处理工作可以在发出请求的客户端机器上完成,所以Web服务器的处理时间也减少了。
2.4.8 采用应用集成技术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以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达到信息交换与共享,提高政府部门协同能力,应用集成技术成为当今信息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技术基础。
应用集成的核心是一组开发工具,它可以生成用于联接不同应用系统的组件,通过这些组件对应用系统进行再构造,形成一个更强大的系统。
参考文献[1] 吴志平.信用平台建设实证研究[J].甘肃金融,2008(8).[2] 李建明.构建融资信用平台促进林业产业发展[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