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卷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卷

微专题(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

图1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2示意1977~2014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1977~2014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A.1990~1995年B.1995~2000年D.2005~2010年C.2000~2005年2.1995~2000年,黄河临河段( ) B.输沙量大量增加A.水位季节变化大D.径流量显著减小C.结冰期明显延长3.推测2005~2007年期间(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答案 1.C 2.D 3.B 解析第1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中可看出,2000~2005年河道面积较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C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1995~2000年,河道长度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D项正确。

第3题,2005~2007年,河道面积增加、长度增加,径流量增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B项正确;径流量增加,临河段暴雨频率应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位于黄土高原的上游;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临河径流量会减少。

(2017·山东潍坊模拟)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

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C.都变快D.都变慢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

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答案 4.B 5.A 6.D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为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流速快,河流的携带能力强,所以含沙量大,②处位于凸岸,属于沉积岸,流速慢,流水携带泥沙能力弱,含沙量小,故选B项。

第5题,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以后,①处受冲刷,河道逐渐左偏,越来越宽,越来越靠近中心航道,水流流速加快,②处受淤积作用明显,航道逐渐变浅,变窄,越来越靠近河岸,流速越来越慢,故选A项。

第6题,该处采沙船开采的泥沙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搬运作用无关,A项错误。

起伏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不会有砂砾沉积,B 项错误。

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不会沙、砾一起沉积,C项错误。

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大时沉积物颗粒大,流量小时沉积物颗粒小,D项正确。

故选D项。

(2017·山东潍坊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

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如图示意某海底在连续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地质剖面。

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②海退③→④海进B.①→③海进③→④海退C.②→③海退③→④海进D.①→②海进②→③海退8.甲、乙、丙、丁地质过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D.丙丁甲乙C.乙丙丁甲9.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能造成该地( ) B.沿海低地多被淹没A.河口土地盐碱化加剧D.海水蒸发明显减弱C.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答案7.B 8.A 9.C 解析第7题,根据题意①→③由砂岩、页岩到石灰岩,表示由浅海变成深海,说明海洋面积扩大,故海进;③→④表示由石灰岩变成页岩,由深海变成浅海,说明海洋面积缩小,故海退。

第8题,根据示意图可判断,先有甲褶皱的形成,然后发生断裂形成乙断层;接着断层处发生丙侵入,在侵入过程中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丁大理岩。

第9题,③→④表示海退时期,说明陆地向海洋推进,故河流携带泥沙增多。

(2017·山东教育质量保障联盟模拟)澳洲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早在25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在西澳洲已成为地标。

波浪岩名副其实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上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B.②A.①D.④C.③11.波浪岩的形成依次受哪些地质作用的影响( )①固结成岩②风化剥蚀③侵蚀搬运④地壳抬升⑤岩浆侵入B.⑤④②③A.⑤①②④D.⑤①④③C.⑤④③②答案10.C 11. B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图示波浪岩属于花岗岩,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属于岩浆岩。

根据右图中箭头方向,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只有一个向外的箭头,所以④是岩浆,③是岩浆岩,C项正确,D项错误。

①由碎屑物堆积形成,是沉积岩,A项错误。

②是变质岩,B项错误。

第11题,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波浪岩是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后来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形成现在的地貌状况。

所以依次所受的地质作用是⑤④②③,B项正确。

没有固结成岩过程,A、C、D三项错误。

(2017·广东揭阳模拟)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沙岛。

岛上居民有“小暑晒霉正当时”的俗语。

小暑时节(7月7日或8日)搬出家里的衣被等物品,放在阳光下暴晒,紫外线就会把其上的霉菌杀死,从而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下图为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变化及岛上某楼盘平面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1949~1998年中,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的时段和原因是( )A.1949~1964年海浪堆积B.1964~1976年海浪堆积C.1976~1991年流水堆积D.1991~1998年流水堆积13.1998年新大堤建成后就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主要原因是( )A.长江的沉积作用增强B.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C.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增强D.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减弱14.甲、乙、丙、丁四种户型的阳台“小暑晒霉”效果最好的是(北京时间)( )B.乙阳台13:10A.甲阳台12:00D.丁阳台15:20C.丙阳台14:05答案12.C 13.B 14.C 解析第12题,根据图中不同年份大堤之间距离变化可判断出来。

岛屿陆地面积扩大是由于流水堆积作用造成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的。

第13题,1998年新大堤建成后就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说明长江上游来沙减少,沉积作用减弱造成的。

第14题,12:00太阳从正南直射,甲阳台位于北侧,得不到阳光;13:10太阳位于西南,乙阳台得不到阳光照射;15:20太阳位于西南,丁阳台得不到阳光照射;14:05丙阳台几乎近于阳光直射。

(2016·课标全国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5~17题。

15.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B.向海洋方向推进A.向陆地方向推进D.反复进退C.位置稳定16.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17.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15.C 16.B 17.D 解析第15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

第16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

第17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18.(2017·山东潍坊上学期期末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挪威有“峡湾国家”之称。

挪威峡湾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西海岸。

深入大陆的峡湾既深邃又曲折。

实际上它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海湾。

宽不过一到几公里。

长约几十到几百公里。

湾内最深的地方有一千米多深。

夏季的挪威峡湾是旅游胜地。

游客发现,峡湾两侧的高山顶部冰雪覆盖,峡湾中部瀑布众多,峡湾两岸的村镇很少。

图1示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分布状况,图2示意该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形成过程。

(1)描述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峡湾中多瀑布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测峡湾两岸村镇很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评价峡湾对挪威交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面上升,底部被海水入侵淹没,而形成峡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