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法定义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的总称。
(二)国际法特征(1)国际法的社会基础和适用空间是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2)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各个主权国家(3)适用国际法的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法律(4)国际社会没有处于国家之上的司法机关来适用和解释法律,也没有行政机关来执行法律(三)国家为什么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家作为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由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国家的特性和国际法的特点决定的。
(1)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关键地(2)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3)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国家间的关系是国际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四)什么是国际强行法/国际强行规范在国际社会中公认的必须绝对执行和严格遵守的,不得任意选择、违反或者更改的国际法规范。
(五)国际习惯国际习惯是各国在其实践中通过重复类似的行为而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之一。
(六)国际法的编撰把国际习惯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整理为系统的条文,并把正在形成的规则、原则和制度法典化以促进其发展。
(七)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概念国际法原则,指国际法中具有指导性和概括性的规范。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国际法原则。
(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特征国际法基本原则具有四个特征:a各国公认.b具有普遍意义.c构成国际法的基础.d具有强行法的性质.(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地位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传统国际法的对立物而出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新发展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第三世界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意识在国际法上的反映。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作为系统的完整体系提出的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地反应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十)国家的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十一)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以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为根据,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国义务的国家。
条件:一是主权国家自愿承担永久中立国义务;二是其他国家承认并保证该国的永久中立国地位。
义务:a除自卫外,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b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相抵触的条约或协定,如军事同盟条约c在他国的战争中,遵守中立规则d不采取任何使其卷入战争的行动(十三)国际法的承认原则/不承认原则是指现存国家对于另一国家或其政府存在这一事实以一定方式表示接受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指承认主体对于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的事实或情势不得予以承认,承认主体在承认问题上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
(十五)国家继承指一国由于领土变更的法律事实,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依法转移给他国。
a国家继承的主体是国家。
b国家继承的对象是与涉及领土有关的国际法上的特定权利和义务,不是国家固有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c国家继承的发上原因是由于国家的领土变更。
(十六)“国籍”这个词理解的新的发展趋势1传统的国籍仅与自然人相联系,现在的国籍还与法人以及股东相联系2.传统的国籍仅与国家相联系,但按照欧盟条约的规定,欧盟成员国的公民也是欧盟的公民3.传统的国籍强调个人与国家的有效联系或真正联系,《外交保护条款草案》指出,国籍应该不违反国际法的方式取得。
(十七)“国籍”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a国家通过国籍来区分本国人和外国人,并依据国籍确定对本国人进行属人管辖和保护,包括行使外交保护。
b个人依据国籍作为国际国的公民,享有国籍国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承担国籍国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十八)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指一国(授予国)给予另一国(受惠国)国民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国民或法人的待遇。
(十九)外交保护应遵循的原则(1)只有在本国国民的损害因另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所致的情况下,即本国国民受损害的事实与另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存在因果联系的情况下,受损害国民的国籍国才能行使外交保护。
(2)有权行使外交保护的国家是国籍国。
(3)寻求外交保护的个人应具有保护国的持续国籍。
(4)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5)行使外交保护必须采取和平手段。
(二十)庇护的概念庇护是指一个国家对于遭受追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给予保护,并拒绝将其引渡给另一国。
(二十一)引渡的原则a双重犯罪原则。
又称相同原则,通常是指引渡所涉对象的行为只有在依请求国与被请求国的法律均构成犯罪并应受刑罚处罚时,才能引渡。
b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c专一原则。
又称同一原则,是指请求国对被引渡的人,只能就引渡请求书中所指控的罪行进行追诉或处罚。
d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
e保护被请求引渡人合法权益原则。
(二十二)难民的特征a难民是留在其本国以外或经常居住国以外的人。
b难民是因为正当理由畏惧政治迫害而留在他国的人。
c难民是畏惧政治迫害、不能或不愿受其国籍国保护、不能或不愿返回以前经常居住国的人。
排除在难民之外:该人犯了国际文件中规定的破坏和平罪、战争罪或危害人类罪;该人在以难民身份进入避难国以前,曾在避难国以外犯过严重的非政治罪行;该人违反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行为以被认定为有罪。
(二十三)不推回原则1951年公约规定,任何缔约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推回)致其生命或自由因为他的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而受到威胁的领土边界。
(二十四)领水的概念领水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一国疆界范围内的全部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两部分,在群岛国的情况下,还包括群岛领域。
(二十五)传统国际法领土取得或变更方式1先占。
指国家有意识地取得无主地的领土主权。
条件,对象必须是无主地,主体必须是国家,实行有效的占领 2时效。
指一国占有他国部分领土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受抗议或反对,从而取得该被占领土的主权。
3添附。
指因自然的原因或人为的作用而形成新的土地。
4割让。
指一股根据条约把部分领土主权转移给另一个国家。
5征服。
指一国以武力兼并他国的全部或部分领土。
(二十六)现代国际法确认领土取得或变更的方式领土变更方式主要是人民自决。
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之殖民地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或公民投票方式,从宗主国或殖民国家分离出来建立独立国家或选择其他政治地位;另一种是由领土主权争议地区的居民以投票方式表达意愿,决定领土的归属。
条件:当地居民能够自由投票表达意愿,没有外来干涉及武力威胁;投票有效,没有足以影响投票结果的舞弊行为。
现代国际法虽然承认交换领土和收复失地的合法性,但它们都不是现代国际法确定的领土取得方式。
(二十七)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a南极应只用于和平目的。
b促进科学考察的国际合作。
c冻结领土主权要求。
d保障各国的公海权利。
e保护环境与资源。
f定期举行“南极协商会议”。
(二十八)国际法律责任的概念/特征指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a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而且包括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法人和个人。
b国际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不仅包括国际不法行为,而且包括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损害行为。
c国际法律责任的实质是一种法律责任。
(三十)造法性条约概念造法性条约是指缔约各方为创立新的行为规则或确认、改变现有行为规则而签订的条约。
(三十一)全权证书全权证书是指一国主管当局颁发的,指派一人或数人代表该国谈判、议定或认证条约约文,表示该国同意受条约拘束,或完成有关条约的任何其他行为的文件。
下列人员谈判签署条约无须出具全权证书:1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2谈判、签署与驻在国缔结条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馆馆长3谈判、签署以本部门名义缔结条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门首长4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往国际会议或者派驻国际组织,并在该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内部参加条约谈判的代表。
实践中,国家主席签署条约也无须出具全权证书。
(三十二)条约的保留指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条约时所作的书面声明,不论措辞或名称为何,其目的在于摒弃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时的法律效果基本规则:只有有关条约允许保留且得到所有其他当事国明示或默示的同意时,保留才能够成立。
任何一国都可以提出保留,但下列情况除外:条约本身禁止保留;条约仅准许特定的保留,其余条款不在其内;或保留与条约目的和宗旨不合。
条约保留一般存在于多边条约中,极少见于双边条约中。
(三十三)条约的暂时适用是指条约在生效之前的适用,一般涉及需要批准的条约。
下列情形下暂时适用:条约本身如此规定;谈判国以其他方式协议如此办理。
条约具有暂时适用条款时,国家暂时适用该条约的义务由其参加的议会条约创立。
如果没有这样的条款,国家的义务通常是以赞同具有这种效果的决议或协议的方式而产生。
如果一项条约条款或协议表明只适用于签字国,则它只有在谈判国签署后才对其适用。
开始暂时使用的日期,可以是条约通过或签署的日期,或谈判国可能约定的任何其他日期。
即使在条约生效后,暂时适用在那些尚未批注条约的国家之间仍可以继续存在。
(三十四)加权投票制加权表决制是一种根据成员国实力的大小、责任和贡献的多少以及利害关系的轻重等因素来分配投票权的一种表决方法。
形式很多,有的是以各国经济利益和人口因素作为加权的标准;有的则把成员国的投票权分为基本投票权和加重投票权;另外还有把所有成员国分为各种利益集团而分配投票权的情况(三十五)安理会的职权1.和平解决争端方面,a它可以促请争端各当事国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争端;b可以调查任何争端或情势,以断定其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c对于上述性质的争端或情势,可以在任何阶段建议适当的调整程序或方法;d任何会员国,在一定条件下的非会员国、大会或秘书长均得提请安理会注意可能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争端或情势。
2.在维持和平与制止侵略方面,a应断定任何对和平的威胁、破坏或侵略行为是否存在;b 可促请有关当事国遵行安理会认为必要或适当的临时措施,以防止情势恶化;c可以建议或决定采取武力以外的措施(包括经济制裁、停止交通电信和断绝外交关系);d如上述措施不足时,可采取必要的武力行动(包括成员国的空海陆军示威,封锁或其他军事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
3.其他方面,a负责拟订军备管制方案;b在战略地区行使联合国的托管职能;c建议或决定应采取的措施以执行国际法院判决;d同大会平行选举国际法院的法官;e向大会推荐新会员国或联合国秘书长:f向大会建议中止会员国的权利或开除会员国。
(三十六)联合国的宗旨p228(1)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各国间友好关系(3)促进国际合作。
(4)协调各国行动。
(三十七)大国一致原则(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表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