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一)经典国学再现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我是小助手显:显赫荣耀。
聿:发声助词。
修:学习,发扬。
厥:其,他们的。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我们的身体、毛发和皮肤,都是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不敢让它们损坏受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声名到后世,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
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忠心对待君主,最终目标是要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学习发扬先祖的美德啊!’”考考你的智慧1.孔子为什么说不敢让我们的身体发肤受到伤害呢?2.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在文章中是哪两句?3.推行孝道的三个阶段都是什么呢?在原文中用“”画出来。
弘扬传统文化曹操割发代首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通过麦田,只要有践踏的,全部斩首。
”因此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按照规定处罚自己。
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这条规定我我亲自下的,现在我的马踩坏了麦田,我理应受到惩罚。
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便要自刎,他的手下连忙上前拦住了他。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 “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者。
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这样说,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
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
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的处罚。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大不孝的表现。
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二)经典国学再现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我是小助手慢:怠慢。
尽:尽心尽力。
一人:一个人,这里指在高位的人,即天子。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爱护亲人的人,是不会在别人面前恶行恶言的;尊敬亲人的人,是不会去怠慢别人的。
以爱护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去侍奉双亲,并将这种德行教化施加于天下百姓,使大众都效法遵从,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个人有了善行,万众黎民都会仰赖于他。
’”考考你的智慧1.文章中“不敢恶于人”中恶的含义是()。
A 不好B 坏的行为C 讨厌2.天子之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原文中的句子表示。
3.下边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A.一个人在家里爱护亲人,到了外边就不敢面对恶人了。
B.君主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用来规范百姓的言行。
C.身教甚于言传,因此作为一个君主应该首先修养自己的身心。
弘扬传统文化大孝天下惠苍生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母亲病了,他就亲自熬药,尝好了冷热才给母亲端过去。
然而,刘恒的孝,并非只针对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皇帝,他对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
他登基时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这和其他皇帝没什么两样。
但他登基的第二道圣旨“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则是很多皇帝做不来的。
这道圣旨表达了刘恒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老人的意愿,“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赐给90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
”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刘恒可说是首开先河。
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么会不拥护呢?中华历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汉文帝刘恒以皇帝的身份入选,是很不容易的。
作为一国之君,他以孝治天下,提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节俭敦朴、厚养薄葬,靠仁孝的表率作用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彪炳史册也就成了必然。
(三)经典国学再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是小助手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我是小翻译身处上位却不骄傲,那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谨慎守法,那财富再多也不会有损溢。
身居高位却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尊贵的地位。
财富丰裕却不奢侈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富有。
能够保有自己的富贵,然后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让自己的民众和睦相处。
这就是诸侯的孝道。
《诗经·小雅·小曼》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潭旁边唯恐掉落,就像踩在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考考你的智慧1.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站在上面不骄傲,那么再高也不危险。
B. 身处上位却不骄傲,那位置在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C. 在山上不骄傲地乱跑,那么爬再高也不危险。
2.如果我们想要长期保有自己的富贵,因该如何去做呢?3.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下面哪个说法正确?()A.这两句话其实说的一个意思,都是很危险。
B.这两句话,都是很危险,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如履薄冰更加危险。
弘扬传统文化今天学的知识虽然是说诸侯的孝道根本的,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孝道根本。
在《四书·大学》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好,“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就是说,君子应该先注重自己的德行,当你有了高尚的品德,就会有有才之人来跟随你、帮助你,有了人才,你就等于有了最初的创业的资本,这样做起事情来,就会很顺利。
慢慢的,你就会积累下你的财富,有了财富才能够才尽其用,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所以说,作为一个人,最根本、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德行的修养,而不是追逐财富。
只有小人才舍弃德行,追逐财富,但是这样本末倒置的结果,必定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那么,这和我们学的孝道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慎乎德”也就和我们学的“在上不骄,节制谨度”是一个意思,这个也是孝道的根本了。
(四)经典国学再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我是小助手服:①服饰,衣服。
②穿衣服。
身:引申为行为。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诗:《诗经》我是小翻译不是历代明君规定的合乎礼法的服饰不敢穿戴,不是历代明君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历代明君推行的有德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不做;说话不需要选择就能符合礼法,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不当。
做到这样,那么说出去的话传遍天下也不会有过失,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和厌恶。
服饰、言语、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历代明君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先宗庙的香火延续。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诗经·大雅·民》里说:“日夜都要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考考你的智慧1.“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这句话里,两个“服”字的意思一样吗?要不一样,都是什么意思呢?2.“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的意思是()A. 开口不用选择语言,身体不用选择行为。
B. 说话不需要选择就能符合礼法,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不当。
C. 我们说话可以口不择言,做事可以随心所欲。
3.文章中提到的“三者备”,指的是哪三者。
4.这段话的总体含义是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古代衣服的讲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人们穿什么服装都是很有讲究的。
衣服是一个人的外表,它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也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表现。
在古代,统治者制定了不同阶层的人所穿的衣服,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
丝绸这种高级的布品,只有统治者才能穿,而一般的贫民百姓,则只能穿麻布衣织品。
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
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考取功名,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
比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自称“臣本布衣”,也就是从这种说法中得来的。
另外,就算是统治阶层,他们的衣服也是有等级区分的。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种人都穿的不同的衣服,这就是所谓的章服。
什么级别的人,只能穿什么级别的衣服,不可以乱穿,如果穿错了,就犯了僭上逼下的罪过。
比如卿或大夫穿了天子的服装,那就是冒犯了天子,那是大不敬,是要治罪的。
而且,他们也不能穿诸侯的服装,如果穿了,那就是等于逼迫下面的人了,这也是不对的。
所以,古人在上朝的时候,就算彼此之间互不相识,只要看看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官衔。
看到你衣服上面的花纹,人们就知道你是属于什么地位,这也是是便于不同等级官员互相之间行礼,位卑的人要主动向位尊的人行礼,不能失礼。
其实,在古代,有关穿衣的讲究还很多很多,要是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找,看看还能找出多少呢。
(五)经典国学再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我是小助手分:区分。
谨:谨慎。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我是小翻译利用天时四季、节气的变化,区分土地的高低、好坏,行为谨慎,生活节俭,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平民百姓应该遵循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敬父母是不分地位贵贱的,孝道是没有始终,永远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行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考考你的智慧1.名词解释: 1.区分谨慎百姓分:谨:庶人: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是什么意思?()A. 用上天的东西,来把地上的利益分了。
B. 我们要利用天气的变化和随意利用土地资源。
C. 我们要利用天时地利,来劳作生息。
3.下面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 施行孝道是没有始终的,它是永远存在的。
B. 我们在赡养父母的时候,要尽量节俭。
C. 天子和平民百姓不同,所以天子尽孝要多点,百姓尽孝可以少点。
4.读了这段文字,你认为你因该如何施行孝道呢?。
弘扬传统文化蔡顺采桑西汉末年,河南汝阳有一个名叫蔡顺的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